第149章 辎重的重要性
在开课之前,嵇康走到司马武图的座位前,诚恳地对他说道:&34;老将军,你今天给我们讲一下这个辎重的课题。“
司马武图将军也没推辞,就说道:“嵇康教官,你给我们讲的《民间》我们都还在背诵呢,我们室内的小伙子打算全部背下来。”
“是应该背下来的。这是一辈子都要用的,即使不打仗了,但我们在生活中还是可以用的。到我们讲商业营销时就要应用那些理论了。”嵇康回答了孙子兵法理论对我们生活的指导和作用。
司马武图将军就走上的讲台。
“今天我也荣幸的当一回教官。今天我要讲的是辎重。
辎重顾名思义,就是军事战场上所用的军车、军车上拉的草料、粮食、军火、棉衣和营帐等物质。
打仗要带哪些东西,带多少,是什么时候运辎重,运到什么位置,从哪些地方经过,中间要注意哪些问题,今天就打算讲一讲。
另外再说说历史上,哪些战役是因为辎重问题,而吃的败仗。
《孙子兵法》中说道:‘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这三个亡,说的都是辎重、粮食、委积等军需物资。委积,指财物储备。
后人对这三无做了详细注解。一个叫张预的说道:‘无辎重,则器用不供;无粮食,则军饷不足;无委积,则财货不充,皆亡覆之道。’此三者谓‘委军而争利’也。”
一个叫顾福棠注:‘无辎重则器械绝矣,无粮食则盐米绝矣,无委积则刍草绝矣;既不能战又不能守,军心一溃,安得不亡’以上注释,均言辎重、粮食、委积对于军队至关重要,军队离此三者则无法生存。”
司马武图将军走到黑牌,写下辎重、粮食、委积三个词。
“那么,打仗要带哪些东西?带多少?
士兵的生活四大需求,首先是衣。最需要带的是棉衣。如果长途跋涉,走的时候是秋季,而到了目的地,已经再下需了,那就需要带上棉衣和过冬的棉鞋和厚褥子。
带多少,数量那就根据出兵人数的多少决定数目,最低是每人一套吧。那一万人得三万套。得需要装多少车辆。
打仗需要带甲。无论布甲、棉甲、纸甲、皮甲、铁甲,非常沉!
冬天,穿军大衣笨如牛……里面再塞上20斤铁片儿……棉甲——这可是很多士兵常备装备。
还有更好的:铁甲。札甲、环甲、板甲,这东西更沉!还有盔……
走山路,穿上这身铁甲,走上十里、八里平地都累的够呛,别说还要爬山、涉水,一不方便,二是速度跟不上……
食,人吃粮马吃草,高强度体力消耗,全靠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所以每个人吃起来都是无底洞!仅仅粮草一项,一万人,每天能吃掉一座小山!
锅碗瓢盆、勺铲、水桶、扁担、大铁桶!难道还要人来背锅,都是车马托带。
再说住的,床是没有,直接睡地上。需要帐篷、麻袋片和被褥。
帐篷需要绳索捆、绳索需要木桩拴、木桩需要锤子锤、土坑需要铁锹挖;铁锹挖不动的需要十字镐。这些营帐所需工具一个也不能少的。都得装车上。
打仗必带武器吧!
刀、锏、斧,长戟、短剑、闷棍,火药、铅弹、大铁球;还有拒马鹿、砦、铁蒺藜;大盾、小盾、虎蹲炮;旗帜、烟花、军令牌;长短箭……
人拉肩扛肯定不行,最主要的是车马,如果走水路可以用船。
对楚军作战,主要是依赖河流,除了提供大军饮食所需水源;另一个不可忽视的运输辎重。再小的船,装的东西也比牛车、马车要强。船不吃饭,可以极大减轻后勤压力!
下面说一说:
什么时候运辎重?运到什么位置?从哪些地方经过?中间遇到敌人怎么解决?
开拔队伍之前,必须派侦察骑兵探路。以伍编制,每伍五人。
一般大军出发前,会派出二十四伍,彼此间隔一里。侦察骑兵则要确保各人可以相望。没伍差不多一百米左右,都携带信炮旗帜,遇敌先用信炮示警,视敌军规模或摇或舞不同颜色旗帜发出预定信号。这样,大军便有了十余公里的情报触角。
这些侦察骑兵都是精锐。如果传递信号后来不及撤回,可就近隐蔽。
辎重部队如果遇到敌人的侦察骑兵?
一般情况下,敌人也会有差不多同样距离的侦察预警圈。而且,真有这种情况,往往已经接敌,将领都会采取警戒行军的方式:部分披甲警戒,掩护大军缓慢移动。
一般而言,这个距离,足够备战了。
说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吗?
什么时候运输辎重?大概在侦察骑兵侦查之后就要出兵了。士兵在前,粮草在后。
如果走在路上,和敌人短兵相接,或者撞上金重甲步兵,就是金铁骑,假若是重装骑马步兵……
现在怎么办?
行军,战兵大多是便装空手走路,铠甲辎重全部由辅兵队承担。
一旦侦察骑兵回报接敌,带军将领,就要根据地形,急行军到最近的选定的预定战场,然后下令,全军止步披甲备战。
辅兵——押战车的兵卒们就开始忙:
一部分匆忙摆设拒马鹿砦……
有时间还可以挖几条沟保护侧翼……
一部分把武器装备卸车,帮战兵着甲……
一切就绪,等待敌军靠近 ……
战争,并不只是前线战兵之间的拼杀;其实,辅兵可能作用更大——战兵再厉害,也是局部战斗的胜利。粮草就是士兵的魂魄。
从战略层面来讲,后勤保障能力,才是获胜的决定性因素。
没有辅兵的支持,战兵会立刻失去机动能力:负载、搭帐篷、砍柴、打水、做饭、挖沟、修厕所、建简易营墙……这些活儿让战兵干?还用等敌人打过来么?自己就累趴了。
假若:二十万大军,一个月的辎重就是二十座山。如果不分兵,没有任何一条道路能够承受这个压力。
现在打仗,战线拉的很长,散布范围太广;很可能前军已经接敌,后军还在百里开外。
骑兵部队炮的块,但我军的骑兵还只有几千人,我们力求增加到一万铁骑。任重而道远呀!
一般来说,标准的骑兵配置,至少是一人三马:
一匹乘马平时代步、一匹驮马背物资装备、一匹战马,打起来骑着砍人或逃命。
大型战车,可以四马、五马。每名骑兵至少应该配一名骑辅兵,割草啥的。
就算是将领,不论官多大,哪怕是提督,战马都需要自己照顾。喂食,遛马,洗澡,都得亲自动手——需要与爱马培养默契。
有时候,动物比人强:你是个官儿,往往前呼后拥,一个眼神就有人帮你打理好一切——马不懂这个,在它眼里,总兵和辅兵一视同仁。
谁半夜爬起来喂我谁是好人!平时无所谓,打起来,尤其是逃命时,往树底下跑让树枝把你挂下来,飞跑中一个急刹把你甩出去,都是它在使小性子。哈哈!
行军时为了保持马力,将领往往也是牵马步行。疾驰没问题,很拉风。但往后几天,马需要恢复体能,就需要好好休息了,否则,可能它真的会死给你看——草原狼群围猎野马群时,就是拼体能:始终不紧不慢的逼着马群跑,跟两三天,一定会有自己倒毙的。
上面讲的是物资。
实际上,大军出征,往往还会有很多随军人口,木匠、铁匠、皮匠等手艺人;郎中,戏班子,祭祀大师——出师日也要选择吉日,可以牛祭旗,也可以杀鸡杀蛇,看一看吉凶。”
司马武图将军讲累了,他看了看教室里学员,点了赵戈的将:“还是赵戈来给大家讲几个故事,说说辎重对战争成败的重大影响。”
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他,只见赵戈两胳臂交叉插进双臂,挺胸、抬头,从位置上走出来;他目视前方,像在思考,又像一副不畏艰险随时迎战的姿态。
“嗯!好吧!我讲一个后世的——东汉末年,曹操乘袁绍轻敌、内部不和的机会,在官渡偷袭袁军,焚烧其辎重和粮屯,使袁绍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曹操乃重拳出击,歼灭了袁军主力。这是烧敌辎重、使其军心慌乱而覆亡的战例,可见辎重对于军队的重要性。
还有啊!明朝末年,明将孙传庭攻打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双方初战,李自成败走,孙传庭渐有骄意,不待粮草便驱兵东进。李自成坚壁清野,按兵不动,同时派精锐骑兵切断孙传庭部粮道。孙传庭求战不得,欲退不能,终因饥饿发生混乱。起义军乘机反击,明军溃散败逃。这是军队因无粮食发生混乱而覆亡的战例。
最后一个……欧亚战争末期,德国和日本均因石油和其他军用物资短缺而发生问题。孙子说:“无委积则亡。”德国和日本到大战末期委积——物资储备匮乏,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见“委积”对于军队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学员们正听的入神,赵戈突然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