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褒姒搬入行宫
除了这炮豚,还有那渍珍,它是把新鲜的牛肉切成薄片,在米酒中浸泡一晚上,第二天蘸上醋和梅浆,或其他的酱直接食用。
还有那肝膋,这道菜的原材料是狗网油和狗肝。
由于在古代狗肉的地位比较高,所以只有贵族的人才有资格食用。
肝膋就是用狗油网包裹上狗肝,用文火烤焦。
淳熬,就是将肉酱浇在稻米饭(白米饭)之上,并且淋上热油。
淳母,是将肉酱淋在黍米饭(黄米)上,和淳熬做法一样,只是米饭不同而已。这里说的淳便是肥油汁。
而炮牂,也叫炮羊,和炮豚的做法差不多,只是炮豚是用的小猪,炮牂用的则是羊。
想想我以前吃的都是些什么呀,这回可是把我的胃满足了。不过这些对于那些贵族人士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
是只是偶尔宴会时吃一吃,他们觉得过于油腻,根本不像我这样,没吃过就想要吃一吃,尝一尝。
而这些我时常挂念在心头的名菜,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宴会上的一个门面罢了。
这天晚上我们大家都玩得很开心,也没有其他人打扰。那些侍女和侍卫都说,“今晚是他们过得最放松,最自由,最开心的一个晚上。
这晚没有分什么主人,奴婢。大家同在一个地方用食,吃一样的东西,把所有的尊卑都丢在了一旁,过了今晚,一切将又回到从前。”
一个看上去很乐观的侍女笑着说道:“即使是这样,那又如何呢?
即便是在平时,王妃也没有亏待我们。王妃她性格温和,相处起来是那么的平易近人,从来没有认为我们是卑贱的奴婢。
比起很多跟我们一样身份的人来说,我们已经很幸运了,有时候我们不注意犯了些小错,王妃从来不会像其他奴婢的主人那样,随意的打骂他们,甚至视他们的命如草芥,更别说能像我们今晚这样了。”
其他人听了,都连连点头,甚至有些人都感动得流下泪来。
看到大家这么开心又有情趣的份上,我刷起了烧烤,不知不觉天都快亮了,大家也困了,累了,一觉醒来一切又恢复了往日的样子。
龟背梅花紫金城这座行宫,很大,里面的东西也很多,各式各样的陈设,艺术品,华丽的雕刻,花园,楼亭,应有尽有。
虽说这是为褒姒而建造,可褒姒喜好安静,独处。不喜欢走动,活动范围也就只限于住的地方和周围附近的地方。
这行宫里,还有专供娱乐的地方。
而这娱乐场所里便是周幽王最喜爱之地,没事的时候就到这里鬼混。
这里面有水池,有各种美酒,有赌坊,有舞者,乐工等,层出不穷。
很多大臣也是敢怒不敢言,就算是有人说出来,他也只说“是闲时娱乐一下而已,根本影响不了国本。”
幽州王根本不把那些大臣的话放在心上,只是一味的追求精神上,和肉体上的贪婪欲望而已。
大臣们看到周幽王荒淫无道,只在意个人享受,于是便决定联合其他大臣一起上奏,请立太子,这样他们也有个盼头。
待到周幽王再次上朝时,便有人出来提议,“大王,现诸侯国纷争不断,战事连连,为了稳民心,安国本,请大王立太子以定朝纲。”
周幽王不悦“予还年轻,正值壮年,早早的就立太子怕是有所不妥吧!”
此时虢石父忙跳出来谄媚,拍马屁。
“大王说得没错,此时大王尚年轻,体魄强壮,你们就忙着要大王立太子,难道是在咒大王早逝吗?”
一个老大臣听到虢石父如此说,气得吹胡子瞪眼的。
他慢悠悠的站出来说道:“大王,立不立太子与大王的年岁无关,更与大王的身体如何无关,它关系的是整个西周王朝的安定。
从古至今,首领早早的立继承者之人比比皆是。立太子之事对整个西周王朝是有益而无害的,只要是好的,我们都应该去执行。”
这殿内大部分人都站了出来,并附和着说道:“请大王立太子,以振朝纲。请大王立太子,以振朝纲…”
这句话一直在殿内响起,周幽王听得心烦意乱。“住口,你们都给予住口。好了,今天就到此为止吧,你们说的予会考虑的。”说完气急败坏的走掉了。
众大臣担心周幽王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根本不会放在心上,于是他们决定不管周幽王在做什么都要无时无刻的提醒他。
以孙太宰为首的一干人等,分批的观察着周幽王的动向。
只要发现周幽王是在找乐子或享受生活,他们总是三五成群的去找他。
不管他是在泡澡,还是在看舞妓跳舞,又或是在今朝有酒今朝醉,不让金樽空对月。都时时有人出现在他眼前,提醒着周幽王立太子之事考虑得如何。
周幽王已被他们烦要死,甚至当着他们发脾气,扔东西,可这帮臣子依然厚着脸皮出现在周幽王跟前。
周幽王想着,“这帮人实在是太过分了,就连当着他们的面发那么大的脾气都不管用,真的是气死我了。他们那么多人都想要予立太子,只怕是杀了他们都没用。
更何况那么多人也是杀不完的,也是不能杀的,他们都是我西周的臣子,是我朝的根基。”
没办法,周幽王只能答应他们立太子的事。不悦的告诉他们“好,予同意你们立太子的事了,明早早朝之时再议立太子,都滚吧,别总来烦我了。”
第二天早朝,周幽王问“你们都想让予立谁为太子啊?”
一个姓蒋的大臣说道:“大王,自古以来,都是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这太子人选当属王后之子,姬宜臼。”
这时从姓蒋的身后站出来一人“蒋大人说得没错,这是自古以来亘古不变的定律。”
其他大臣听到两人的话,都很赞同。周幽王看所有大臣都赞同,支持立宜臼为太子,也就答应了立宜臼为太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