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以战止战
李鸿章看着面前堆积如山的英镑,多少年的郁结,在此刻忽然得到释放。
“难道,以前,我真的错了?”
“是皇上点醒了我啊!”
“给洋人赔钱赔地,养肥了他们,反过来再打清廷主意,如此反复下去,比亡国都可耻啊!”
“唉,那些割让出去的土地,可养着成千上万的百姓呐,就像孩子被父母抛弃,心中怨恨可想而知。”
“老夫枉活数十载,还不如跟皇上打几回交道醒悟来得快,即日起,绝不再对洋人让步!”
忽的,李鸿章站起身,精神头瞬间好像年轻了二十岁,整个人看上去要比以前充实许多,气势也更加磅礴起来。
他面对着一屋子人的嘲笑和鄙夷,一字一句道:“你们有胆就把战舰卖过来,看看是倭岛能胜,还是我大清可以扬威!”
言罢,李鸿章带着几个侍卫,头也不回的离开了洋行。
他一点都不担心买不到战舰,只要消息放出去,那些见钱眼开的洋人,会像打不走的苍蝇一样。
果不其然,一行人刚入住天津卫会馆,就有两个洋人将领尾随而来。
经过一系列交锋,成功在奥匈帝国手里买到两艘岸防铁甲舰,三艘巡洋舰,其中有一艘为定远级战列舰。
五艘战舰,共计交易金额一千三百万两白银。
打发走奥匈帝国将领以后,李鸿章刚落座准备饮一口茶,忽听门外护卫来报。
“李大人,皇上手谕!”
“快拿进来!”
李鸿章来不及放下茶杯,就这么端着走至门口,单手接下了手谕。
先生亲启:
此番购置战舰,务必挑选航速较为突出者,低于十八节,不得购置。
朕料定西方各国碍于倭岛的施压,只会卖船,而不会卖炮弹,先生不必强求,只需把船运至山东日照。
限期十天内,钦此!
嘶~
李鸿章惊诧不已,他没想到皇上竟然远在千里外,能够准确料定洋人的想法,心中更加确信,没有慈禧干正,光绪带领大清必会再次崛起,成为万国之上邦。
想及此,感动之余,他放下茶杯,整理一番衣襟后,面向山东方向,三叩九拜,连续山呼了九次皇上万岁。
先开始他也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就在奥匈帝国的人来了以后,他突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各国面对清廷这块没有刺的肥肉,互相会意,互相牵制,互相结盟,倭岛为其中之一,发出声明和请求后,其它各国肯定会权衡利弊。
得罪了倭岛,他们这些跨越大洋的国家,自然不会有什么好处。
因此,各国经过商议以后,选择只卖船,不卖炮弹,如此既得了利益,又没有得罪倭岛。
“这些洋人没有一个好东西!”
李鸿章气愤的在屋子里来回踱步,好久没能平复下来。
一晃三天
李鸿章待在会馆里哪也没有去,各国果然如王默所料,战舰只要给钱就卖,可是炮弹一艘战舰只配备二十枚。
而镇远级战列舰安全满载能够配备三百枚炮弹,现在一艘只给了二十枚。
这种大宗买卖,十分耗费银钱,从国库里调出来的五千万白银,三天仅剩下三百多万两。
四千七百万两白银,共计采购战舰二十九艘战舰。
其中巡洋舰每艘价格在一百五到三百万之间,相较于其它八九十万两白银的价格,占据了主要开支。
二十九艘战舰,每艘才配备二十枚炮弹,也就是说总计五百八十枚炮弹。
平时演练,这个数量的炮弹还能凑合,可若是一旦进行大规模海战,恐怕连一轮炮火全开都支撑不住。
虽然皇上手谕里有说,只求航速不渴求炮弹,但是这件事情仍旧成了李鸿章的一块儿心病。
这次倭岛集结了一百多艘战舰联队,各式型号齐全,携带的炮弹更是不计其数,且有后勤船只做补给。
而目前己方加上家当和新外购的也才五十多艘战舰,这其中还夹杂着一大半老旧船只,估计战时从船坞能开出三十七八艘,就算是老天开眼了。
“怎么办?”
李鸿章急得团团转,战舰本就不足,要是炮弹再不足,这场仗还没开打,就已经输定了!
“对了!”
忽然,他双眼一亮,急忙叫来随行的管事。
“福伯,你快快估算一下,天津卫有多少我们的产业,以最快最大的限度,把能够周转的白银全部集中起来!”
“还有,找英法的人过来,就说我有利润可观的生意做!”
目送着管事福伯走出会馆,李鸿章终于稍稍松了一口气。
“皇上唤我做先生,真是羞煞老夫了,若真论,皇上乃老夫先生矣。”
“若不是这几日与皇上深交,老夫还整日幻想着拿钱就可以摆平所有洋人,拿钱赔地就可以让大清等来转机。”
“殊不知,古往今来,哪个开guo帝王不是在血与火的战争中,成功开创的盛世?”
李鸿章叫来管事福伯那一刻,就已经下定了决心,趁着自己虽是风烛残年,但还能苟活的情况下,尽一切能力,辅助光绪,中兴大清!
就算洋人狮子大开口,要价千两白银一枚炮弹,他也要尽最大努力,买下它几千枚。
古人曾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在李鸿章大量散财下,一连高价购买了八千枚炮弹,不过由于战舰先行出港,这八千枚炮弹只能通过商船运送,速度相较于战舰慢了大半。
“李大人,八国将领共同向您发出邀请,乘坐热气球,共同去观赏倭人的联合舰队。”
一名护卫走进房间,拱手禀报道。
“不去!”
李鸿章想也没想,直接开口拒绝,心中暗恨道:小小伎俩的下马威,还震慑不住老夫。
“等等!”
李鸿章转念一想,急忙叫住欲要退下的护卫。“去看看也行,正所谓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
“嗻,属下这就过去回话。”
护卫行礼之后,转身快速离开了会馆。
山东日照
黄海之畔
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奔赴而来,沿途秋毫无犯,赢得了许多百姓的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