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弹劾卫刚
帝都大和宝殿。
卫莽罕见的上了早朝。文武百官分列两边,大概是不习惯早朝,个个精神萎靡,面无表情,时不时地用手捂一下嘴巴,努力将哈欠咽下去。
“陛下,江南五州刺史联名上书,弹劾镇南大将军卫刚,共列出罪状十条。”御史何宗伟却是精神抖擞地奏道。
众官员闻言一激灵,随后纷纷议论,朝堂立时吵杂一片。
卫刚刀斩姜子贵,身为镇南大将军,权掌江南六州军务,俨然是当今的头条人物。更何况朝中官员有的昨晚还在酒桌上兴致满满地吟诵了他的《将进酒》,现在却遭到弹劾,大家顿时困意全无。
“十条罪状?都是什么罪名一一奏来。”卫莽听了也是一惊,对于军务方面的事情他还是很上心的。
“第一条,违背朝廷律例,私自更换州府兵曹,致使江南防务一片混乱;第二条,未经朝廷允许,擅自从东胡购买战马,有私通敌国之嫌;第三条,笼络军心,培植大将军府势力,恐有不臣之心;第四条……”
何宗伟高声宣读五州刺史联名弹劾卫刚的奏折。
哪一条听来都够砍脑袋的,朝堂众臣无不惊恐震撼。
但是,最为吃惊的还是韩胄,他心想,卫刚离开京城到江南任职,终于脱离了虎口,可哪曾想,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江南五州刺史就联名上书弹劾,而且十条罪状,条条诛心,这可如何是好。
卫莽听着,眼睛却落在了太子卫啸的身上,卫啸此刻也抬头观察卫莽的反应,二人目光相撞。
何宗伟宣读完毕,还想要继续说什么,卫啸站了起来,拱手着:“父皇,卫刚先前筹粮赈济甘州灾民,又两次南征参与平叛,无私筹集钱粮,方得南征大捷,可谓忠君报国,儿臣认为弹劾不实!还请父皇圣裁”
“太子殿下,此一时彼一时,五州刺史联名弹劾,可非同儿戏!”
卫莽没有说话,何宗伟倒是抢着发表意见。
卫啸没有理睬何宗伟,而是继续说道。
“父皇,即便卫刚调整州府兵曹,那也定是为了江南防务,此乃镇南大将军的职责所在,这正是卫刚主动作为的表现。我大卫朝向来与东胡有生意往来,引进东胡战马,提升我江南军事防务能力,有何不妥……”
群臣听了又是一番低声议论,尤其是太子党,更是频频点头,表示赞同太子的说法。
“太子殿下,有一事老夫想要提醒,镇南大将军在江南所作所为,均没有征得朝廷允许,此乃有违朝纲律例!”
何宗伟仍是一副不依不饶的模样。
“太子和御史所言都有道理。”卫莽终于说话了。
“朕听说这卫刚不仅富甲四海,而且还作得一手好诗,一首《将进酒》名扬天下,有人说卫刚是我朝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朕颇有兴趣。”
“即刻下旨,宣卫刚进京面圣,朕要一睹卫刚才华。”
卫莽此话一出,又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太子自是高兴不已,以他对卫刚的了解,皇上肯定会喜欢,诸多污蔑之词便会不攻自破。
而韩胄的额头已是冷汗直冒,他知道如果卫刚进京面圣,卫莽定能识出其中微妙,绝对不能让这种情况发生的,要想办法阻止卫刚进京。
想到此,韩胄出列奏道:“陛下,青州刺史朱方八百里加急,三日前青州发生地震,房屋倒塌严重,河水漫入城中,很多百姓生死不明,又恐大灾之后有大疫,奏请朝廷速速援救。”
朝堂又是一阵骚动。近些年来,卫朝各地自然灾害不断,户部已然是焦头烂额。
“年爱卿,青州灾情你可知晓?”卫莽看向了年丰。
“回陛下,臣略知一二。”年丰立即出列回道。
“既然知道,为何不奏?这等小事还要韩丞相亲自奏来,你该当何罪?”卫莽厉声喝道。
“臣知罪!”年丰赶紧跪下叩头。
年丰心想,前些日钦天监对皇上说近几年天灾频发,是不祥的预兆,希望朝廷励精图治以安天下,结果第二日就被卫莽杀了,理由是学艺不精,误观天象。
可是谁都明白这是冒犯了天颜,向来天子喜欢百年盛世之誉,又有哪家喜欢末世言论之毁。
所以,户部尚书年丰现在是最忌惮向卫莽奏报灾情,偏偏丞相韩胄说了出来,而且是在朝堂之上,年丰有些措手不及。
“赈灾事宜由户部全权负责,若处理的好,朕免你不奏之罪;若处理不当,朕治你个二罪归一!”卫莽显然是生气了。
“谢陛下隆恩,臣定当奉陛下之皇恩浩荡,解青州之灾情困局。”
年丰嘴上连连谢恩,心里岂是一个苦字能够表达?
国库空虚,没有可支配的钱粮,偏偏屋漏又逢连阴雨,敌国扣关,年年要送去不少岁贡,自然灾害频发,又是需要钱粮赈济,真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偏偏皇上又是甩手界的杠把子,一句户部全权负责,便再也不闻不问,这个苦呀!
年丰一肚子牢骚,同样心里不痛快的还有端坐高堂的卫莽。虽然杀了钦天监,但钦天监的话却始终萦绕在他耳边。
他实在不愿意上朝,朝堂上尽是些惹人烦的事情,哪有修炼丹药有意思。
“太子,你要即刻宣卫刚进京。”卫莽打了个哈欠想要结束早朝,起得这么早实在不习惯。
“是!”卫啸拱手答道。
可下边的韩胄却是百感交集,本想以青州灾情转移卫莽注意力,将卫刚进京一事暂且搁置,哪曾想皇上心里还惦记着这件事。
“众爱卿还有什么事情要上奏吗?”卫莽环视下方。
大家都知道皇上这是要宣布退朝了,自然不会有人触这个霉头,纷纷表示没有。
就在卫莽要示意太监宣布退朝时,一个人慌慌张张地闯进了朝堂。
只见此人盔歪胄斜,满头大汗,嘴唇干裂,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扑通一声跪下:“陛下,大事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