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诗的格式
甘罗摇了摇头,低声自语道:“洛丫头,你父亲曾经也发出过这样的感慨,但官场复杂,想要改变,谈何容易,大多数人都选择了随波逐流,哎”
台下的学子想说什么,但是话到嘴边又憋住了。
有学子思索半天,只喃喃道出了这么一句。
“洛小姐,真乃当世奇女子也!”
当然,台上另外两位才子依旧是选择了放弃。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那两位这么短时间内能作出如此之作,这还比锤子?
时间在众人复杂的情绪中缓缓流逝。
白三弄满面春风地下了台,不过下台时,还意味深长地看了看台上的洛书瑶和台下的顾正言。
弄得两人都微微皱眉。
顾正言心里思索,这个老油条是不是知道些什么
思索无果,顾正言微微摇头。
不过他根据白三弄对待其他两位评审的的态度,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
从专业来看,白三弄擅词,段康擅诗,宋焕章比较平均,但是好像三人的地位有些差距。
三人好像隐隐以段康为首。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大雍朝重文,诗词虽然都很重,但是诗的地位还是略高于词。
所以大雍朝诗人地位是略高于词人的。
但是顾正言知道,真正的华夏历史上,诗可是能把词按在地上摩擦的。
如果说诗是爷爷辈的,那么词就是孙子辈的,这毫不夸张。
因为古代的词,一般写的是风花雪月,男欢女爱,市井情趣等,所以又被称为“艳科”。
要不是苏轼辛弃疾两位大大终其一生,用战争、爱国、兴亡、热血等主题把词扛到了干儿子辈,那么词在古代的地位还要低。
其实就算是在宋朝,词在当时的地位也不高。
很多史实都可以证明,比如苏轼的词集叫《东坡乐府》,辛弃疾的词集叫《稼轩长短句》,就是不叫什么什么词。
就是因为词在华夏古代,尤其是官面上,都是上不得台面的。
词人,在古人心中,都是很low的
所以北宋很多爱词的大佬,都是在私下偷偷写词的
比如欧阳修曾经偷偷写过一些词,但是被人发现,嘲讽了一顿,结果欧阳修使了些手段,把他的词冠以另外个人的名,才保住了名声。
又比如柳永之流,在当时真正的文学大佬面前,都属于底层的混混才子,词写得再好,那些大佬们都不会正眼瞧他一眼的。
所以各位小伙伴要是穿越回华夏古代,一定要写诗,千万千万不要写词!
诗人在古代是一个很严肃很高雅的职业,词人就
一言难尽。
当然,要是想成为柳永这样的青楼免费会员,那也可以写写词
还有一点,诗在古代绝对不能乱写,如果有人胆敢用诗写一些风花雪月轻佻的东西,那么他绝对会受到文人的鞭笞谴责。
如果写词的话就随意,开心就好。
这一点,清朝的文字狱就深刻地体现了,要知道清朝的文字狱,都是挑一些文章和诗的毛病,从来没有人挑词的毛病。
词随意讽刺无所谓,但是谁敢在诗中讽刺,那就可以宣告他无了。
由此可见,终其华夏数千年历史,诗的地位都是远远高于词的。
当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诗词都是很有艺术价值,看个人爱好。
而大雍朝的词发展得很快,诗词地位差距不大,这些问题就没有那么严重。
老油条白三弄下去之后,段康又上台来,赞许地看了看洛书瑶和王青藤,接着念出了第三题:“第三题,内容,抒情,诗体,五言律诗,格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首句入韵式,时间,一柱香,开始!”
这里稍微提下平仄声调,现代汉语声调中的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但是,诗中的平仄却不是如此,诗中的一声二声字也可以是仄声。
平声就是没有起伏,很平的声音,比如“一”,仄声就是有起伏的声音,比如“以”。
如果诗中的一二声当成仄声,那么必须要读出起伏的感觉。
举个例子,“春”在现代汉语是一声,属于平声,那么在诗的格式里要是属于仄声的话,要读成“春~~”。
必须有个起伏,读的时间长点。
所以理解这个,就能理解诗的平仄。
总结就是,诗的平仄是靠读的时候是否有起伏和时间长短来分的,没有起伏,就是平,有起伏,就是仄。
并不是一二声一定是平声,三四声一定是仄声。
所以,要是穿越回古代,当文抄公也是很有风险的,尤其是抄律诗。
因为律诗有严格的声调韵律,主要体现在读或唱的时候平仄的起伏,绝不是只是写出来就行!
如果你当众读自己的诗,连平仄韵律都没有,古代文化人一看就知道你不专业或者是抄的。
所谓吟诗作对,必须要“吟”才可以,而且“吟”的时候,千万不能瞎鸡儿吟,因为古人可以通过你吟诗的起伏,判定平仄的格式,就可以判定出你到底懂不懂诗。
所以诗为什么又叫诗歌呢,因为诗,就是用来吟和唱的,不是拿着写的!
所以要穿越的小伙伴注意,在古代,最好不要做文抄公,尤其是抄诗,因为你一读诗就露馅了!
这也是为什么顾正言很少在读书人面前念诗的原因
因为怕翻车
当然,平时要求可能没有那么严格,但是台面上的诗,一定要严肃严谨,每一个声调韵律都不能读错!
顾正言看到第三题,已经无语了。
这就是学宫级诗词大比吗?太专业了吧?
自己还想当文抄公,这还当个锤子?记忆中哪首诗词是这个格式都不知道,就算再好也不行啊。
文不对题啊
这道题目的体裁为律诗,律诗一般有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平仄也有严格的格式。
这个格式属于经典的“平起首句入韵式”,比如李商隐的《晚晴》就是此格式。
台上四人听完题目,又开始提笔,不过这次另外两个才子写得很快,他们知道反正都赢不了,已经开始放飞自我了
“沙沙~”
“时间到!止笔!”
四人停笔,王青藤第一个念道:
“春柏数寸时,不见梧桐枝。
暮日霜风暗,茎骨破白石。
微曙生芽叶,弱干不自知。
欲作参天木,为君荡纡直。”
段康赞道:“韵脚‘之’,韵脚格式完全符合,以柏树的坚韧成长过程暗示自己内心的不屈,有着远大的抱负,愿为君王荡尽世间曲直,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