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重启纪元(巨树纪元——重启纪元2330年)
这颗名为“钥匙”的半卫星是潮汐的三颗卫星之一,其他两颗卫星的轨道相距很远,最为边缘的一颗卫星已经快要脱离潮汐引力圈的束缚了,而另外一颗正在逐步向圈内移动,但直到这个星系的恒星发生爆炸为止,它都不会与潮汐发生碰撞。
钥匙与它们有着天壤之别,它本身就是一株植物的残骸遗迹,大多数固态物质为冰晶和植株体残骸,如果和大气层发生摩擦的话,一大半的质量都会消失,最终发生的碰撞有可能仅仅会引起一场大火。
这颗无害的卫星一但坠落,对于整颗潮汐的生态系统都将是一次莫大的刺激,生物质的颗粒和仍旧具有活性的基因粒子,会在火焰和灰烬之中迎来新生。
在失去了大部分包裹物的潮汐已经在恒星的光辉照耀下恢复了自己的活力,近万年沉寂于冰盖之下的海底热泉在巨树根须彻底死亡之后重新获得了涌动的权利,从地核之中发展而出的强大热能贯通了地下热泉的潮涌,逐渐回转的海水温度再次让暖流开始于全球运转。
上一纪元巨树留下的钙化残骸在解冻的海水之中形成了一片新的岛屿,结实的纤维构造比自然堆积而成的山脉更具有抗压能力,也更加轻便。
散落成诸多碎片的纤维海岛成为了潮汐的新陆地组分,这些并没有根系维持的钙化板块在海洋的浮冰之中缓慢地移动着,相互之间的碰撞非常的微弱,基本上不会造成什么太大的陆地区块损伤。
在重启纪元开始的六百年之中,浮冰层不断地消失,海底火山开始再度活动,洋流运动导致这片海水逐渐趋于活跃,这些海水在三层温度不同的海水区域之中不断地翻腾,复杂的化合物在这种活动反应之中不断生成。
有机物的积累其实已经很多了,但似乎缺乏那么一点关键的转变,缺乏一个类似于地球一般的巧合,将这些简单的有机物统合成为真正的生命。
这个巧合,或者说已经类似于预谋了,被我们称为“钥匙”的小行星在重启纪元第730年的夏天进入了大气层的捕捉范围,开始沿着轨道加速下坠。
潮汐的恒星轨道类似于一个规整的圆,四季的时间长短都差不多,几颗卫星的轨道和它很像,都趋近于圆。
这颗燃烧的火球在大气层中开始急剧减速,摩擦产生的过量热能在它的表面形成了一片炽亮的光焰,包裹在植物纤维外的冰晶层迅速气化成为水蒸气,汇合到一场正在凝聚的季节性风暴之中。
剩下的生物质组织在火焰的包裹下逐渐失去自己的耐火性和稳定结构,那种属于生命最元初、最基本的物质结构和遗传信息逐渐在火焰中瓦解成碎片化的讯息,埋藏在那些如同灰烬般的碳化碎片之中。
这颗比想象中更要耐高温的藤蔓流星最终坠落在北半球的宽阔海洋之中,那里的漂浮板块恰好很少,所有的生物质信息能够被海洋所接纳、存储。
第一次从生物质到生命的革命,就此开始。
在不到两百年的时间中,第一季生物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也许是巨树植株体中那些强横的植物基因实在是影响深远,这些第一季生物全部呈现出植物体的类似形态。
潮汐所在的位置呈现出的光谱多为红黄光,蓝紫光数量极少,这些植物的吸收光色谱截止在蓝色。
虽然它们的形态更多只是非常基础的颗粒,看起来像是一些微小的单个叶绿体,但是它们繁殖的速度快到惊人。
从最开始的那个变异个体开始,直到最终霸占整片海洋,它们只花了四年时间。
整片潮汐的表面从之前的深蓝色,迅速地转化为更为深邃的紫色,空气中原本更多的挥发性醇类气体和大量的水蒸气在第一季生物的改变之下化作了更多的氧气和二氧化碳。
它们的环境饱和时期在重启纪元第1370年,整片星球的大气层中只剩下了大量的醇类和氧气以及含量可观的二氧化碳,整个第一季生物的繁殖遇到了瓶颈,资源和生存空间开始拮据起来,它们的死亡率开始逐步增大。
一部分第一季生物开始向着光线更暗、温度更低的深海发展自己的族群,一些更为耐寒的族群成功抵达了拥有热泉的海底火山附近,由于巨树在上一个纪元所压榨的过量热量遗失在了那场大爆炸之中,海底火山的热能非常的温和,这使得更多的微生物开始迅速在深水区蔓延起来。
第一场生态天灾于重启纪元2056年开始。
那时已然恢复了正常温度的潮汐开始了像从前一样的高强度气候反应,热带风暴和数量繁多的雷暴持续催生着更加复杂的化学反应,空气之中的氮气和氨气成分开始因为闪电反应而急剧增加,原本含量并不是很多的二氧化碳也在几次大规模的造陆运动之后开始暴涨。
这使得潮汐的大气层扩张到了原来的两倍大,被稀释的氧气含量逐渐开始不能满足生命群体的活性。
大量第一代生物因为氧气含量下跌而逐渐灭亡,原本渐渐发绿的环境再一次变回了灰色和深蓝色交接的混沌。
这次并不算很庞大的生态灭绝催动了一小部分变异生物的崛起,其中大约分成三个不同的种群。
第一个是生活在深海火山群之中的海洋植株,依靠着海洋深处的热能反应和喷发而出的诸多化学物质,这一支族群发展的极其迅速,逐渐向着海洋更深处的热源发展自己的族群,并且因为海水逐渐增大的压力开始形成简单的纤维集束。
第二个族群是在北面漂浮大陆周围盘结起来的族群,依靠着较为坚实的纤维结构开始生长、填充,将原本呈现出空腔形态的纤维底座被填满。
值得一提的是,这支族群已经有一些个体开始形成较为统一化的集束状态了,通过不同的分工系统开始形成合作共生的营养系统,我觉得这是个很关键的生物形成迹象。
虽然自从我在上个纪元离开自己的文明之后,就再也没有研究过我们的生态历史了,但我曾经的经验告诉我,这一支生物体已经向着很棒的方向开始发展了。
第三支族群顺着洋流迁徙到了潮汐的最南端,由于每隔四十年就会发生一次的极端变换,它的南极并不总是充满冰盖,但是也依旧会发生周期性的冰冻,而在生态天灾发生的年头之中,这里的冰封期刚好到来,用冰块拴住了一块不算很大的漂浮大陆,以及一群漂流至此的种族。
这支族群没有形成更多的结缔,也没有借着大陆的架构展开自己的繁衍,而是在冰晶之中找寻着折射之下被弱化的光能。
也许是在它们基因之中的休眠基因起作用了,在极低温度的冰川之中,这些种族的生命活动开始变得极其缓慢和微弱起来。
随着光照因为云层的出现逐步地减少,三个并不是很庞大的族群开始小心翼翼地发展自己的族群。
然后在重启纪元第2330年这个世界的第一次大海啸,宣布着下一个纪元的到来。
和某些气态行星的大风暴类似,属于流体的海水也会因为星球的自转而产生些许的链式反应,将海水构成一场足以席卷全球的大漩涡。
这个漩涡的宽度能达到潮汐半径的7-10,在星球轨道看起来这颗星球就像在某个突然的瞬间长了一个难看的疮疤,而且这个疮疤还会搅动云层和大气层的风流走向,掀起一个能够席卷全球的巨大风暴团。
风暴团所形成的能量不仅包括自转,还包括长时间的恒星辐射,以及恰到好处的阻隔云层。
这几个条件达成之后,整个星球就会自己来一场清理活动,以释放过量的热能和风潮反应。
不过有一点,它还是和气态行星大风暴有区别的,这个声势浩大的风暴潮会在冰封海域被逐渐消耗能量,最终彻底消失。
感觉就好像潮汐在进行一场自我免疫活动一样,以此来平衡自己的热能。
这次被命名为大海啸的风暴,在潮汐的海面上多了许多的漂浮陆地区块。
其实对于这些区块来说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影响,最多也就是被狂风和巨浪翻个面而已,但是对于栖息在其中或者其上的生物来说,绝对是一场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