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公元1980,我来了! > 第623章 为什么不能

第623章 为什么不能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离开海城之间,就因为江边那个小市场,再加上梅志超的小作坊,都弄得市里的领导出面。

    也就是说,那件事给梅志超留下的印象是,不管南方改革开放的步伐如何,但在海城,这种个体经济和自由市场还是不被允许的。

    可当他说出自己要办服装厂时,领导并没有说私人不能办厂,更没有像谭永刚那样,义正词严地教育自己一番,反倒是关注起细节,担心服装厂的管理和投入资金问题。

    梅志超赶紧从口袋里,掏出事先准备好了的信封递给他。

    领导先是看了看照片,再看到梅志超写的材料时眼睛一亮:“你的字写的这么漂亮?”

    梅志超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领导看完材料后,点头道:“很有水平,不像是一个高中生能写出来的东西。不过,我相信是你写的,因为如果是成年人代笔的话,不是这种写法。”

    梅志超不解地看着他。

    要知道梅志超展现出来的水平,可是后世军事学院博士生的水平,他却说梅志超这材料,不是成年人写的,难道很幼稚吗?

    领导笑道:“你写的内容很丰富,资料也很详实,文笔很流畅,所提出的建议也是有根有据,很富建设性,但却不懂得拔高,有你这种文笔的成年人,是绝对不会象你这么写的。”

    他这么一说,梅志超就明白了。

    所谓的拔高,就是在进行公文创作时,必须要在整篇文章的开头,冠以最能紧跟形势的开场白。

    比如梅志超的开篇简单明了——

    尊敬的领导: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前段时间在南方的南镇和石镇进行了短暂的逗留,不论是南镇的特区建设,还是石镇的个体经济高速发展的繁荣景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如果要拔高的话,就应该这么写——

    尊敬的领导:

    在全国人民为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中,我怀着无比喜悦和崇敬的心情,前往祖国的沿海城镇南镇和石镇,进行了参观和学习,深深被两地人民热火朝天的革命干劲所打动。

    在京城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周密部署和统筹安排下,不论是南镇的特区建设,还是石镇的个体经济高速发展的繁荣景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公文创作的最高境界,绝不仅限于整篇文章的开头,有时每个段落的开头,每一个问题的展开之间,都要拔高,最好还能旁征博引,和最新从报纸或者文件中看到的大政方针和政策。

    单从文章的内容上看,中学生肯定写不出这么既流畅又深刻的东西,可但凡有文化,能写出这种文章的成年人,在70、80年代绝对都是坐机关的。

    不是领导,就一定是领导的秘书。

    如果真是由这些人代笔,也就不可能不拔高。

    领导看到梅志超写的东西有条有理,而且还把照片编了号,又在文章中一一进行了说明,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感觉非常不错。

    他把照片和材料往桌子上一放,接着问了一句:“小梅,将来毕业了,愿不愿意回海城呀?我们现在就缺乏像你这样有文化,有闯劲,而且还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和战略眼光的干部。”

    梅志超一听,真是受宠若惊。

    这和沪城的陆副区长还不一样。

    陆副区长虽然也提出希望梅志超做他的秘书,但他对梅志超的评价远没有这么高。

    说白了,陆副区长的本意,只是想把梅志超留在身边好好培养,而领导的意思,完全是把他当成一个颇有能力的干部单独使用。

    两个领导完全不同的两种态度,可以说决定着梅志超未来的命运将截然不同。

    如果将来跟着陆副区长,也许他只坐一辈子机关,鞍前马后地为陆副区长服务。

    如果将来回到海城,领导真的能重用他的话,那他完全可以成为独当一面的领导,两者之间的差距,就不只是一点点了。

    “谢谢领导的鼓励。”梅志超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知道这是领导的关心和爱护,我没有领导说的这么好,但我一定会加倍努力学习,毕业之后,我一定会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领导点了点头,转而又问道:“你刚刚也说了,在这份资料中也写到了,我还是想问一句,你办服装厂的资金从哪里来?服装厂办起来之后,又将给谁管理?”

    梅志超不敢说自己有钱,忽然想到了周九夕,于是说道:“在这份资料中,我提到过的港镇九夕集团有限公司的老板周九夕,他现在在南镇搞合作建房,曾经跟我说过,如果我们内地有什么好项目的话,可以跟他合作。

    后来我去了石镇,看到那边的服装市场那么繁荣,就给他打了电话,把自己想在海城办服装厂的事跟他说了,他愿意投资。”

    领导闻言,眼前一亮:“这是好事呀!现在除了沿海地区,内地还没有一家外企投资,你要是能把他引进来,那可是对咱们海城的建设做出了一大贡献呀!”

    梅志超试探地问道:“领导,我们这里能引进外资吗?”

    领导反问道:“沿海地区能,我们为什么不能?”

    梅志超尴尬地笑了笑:“沿海地区有那么多个体户,可我们海城一个都没有,甚至连相关的政策都没有出台。”

    领导说道:“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不仅仅是在我们海城,可以说在所有内地的城市,都还没有形成规模,所以也就没有相关的政策。

    但随着回城的知青越来越多,就业压力的倍增,在国有企业无法全员安排的情况下,鼓励大家自谋出路,从事个体经营是迟早的事情。

    我们海城也是一样,对于个体户和私营企业这种新生事物,必须要先看到它的存在和发展,然后才能进行规范管理。

    我们现在连一个个体户都没有,又怎么知道个体户的经营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规范和管理呢?”

    感谢书友“九夕”点了个赞!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