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毕竟是小地方
医生说道:“不孕不育这个问题很复杂,别说我们海城,目前我们省城也检查不了。京城不知道,我听说沪城的大医院可以检查,但必须要夫妻双方都去。”
医生说的是实话,在海城这种小城市里,除了化验血样和大小便,再就是拍个x光片,其他什么仪器都没有。
不像后世,只有你想不到的仪器,没有医院里没有的仪器。
80年代的海城,所有癌症患者需要确诊,都要坐船到沪城的大医院去,更别说鉴定不孕不育症了。
吴小燕又问道:“为什么要夫妻双方都去?能不能生小孩,难道不是女人的问题吗?”
“就是呀!”梅母也忍不住附和了一句。
医生笑道:“是的,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以我们对生育方面的了解,一般都认为生儿育女是女人的事。但现在国外有研究表明,其实男人也有可能没有生育能力的,而且生男生女的决定因素,不在女人而在于男人。”
吴小燕和梅母面面相觑,这种说法她们还是第一次听说。
吴小燕又想到,曹玲怀上了戴勇的孩子,那至少证明他不存在没有生育能力呀!
“医生,”吴小燕又问道:“那你说有没有这种可能,夫妻两个可能是八字不合,他们在一起不能生小孩,但离婚之后分别再婚,又都有可能生小孩?”
医生笑道:“什么八字不合呀?你这是封建迷信的说法,不过你说的这个问题也不是完全不存在,据我所知,如果夫妻两人的血液不对,很有可能没办法生育正常的孩子,比如会带有某种先天性的疾病。
至于说会不会完全不生育,离婚之后再婚又可以生育,这个我还真的没听说过,所以不敢妄自判断。”
吴小燕点了点头,觉得这个医生还是挺负责的,没有仗着自己是这个方面的专家而夸夸其谈。
“谢谢医生,那我们走了?”
医生点了点头。
梅母还准备搭手过去扶吴小燕,吴小燕笑道:“梅姨,我真的全好了,一点事都没有了。谢谢你了!”
“谢什么谢,没事就好,刚刚吓死人了!”
看到她们出来,吴小燕完全没事了,梅志超、小陈和小高都松了一口气。
只是除了吴小燕以外,包括梅志超在内,都不知道她的毛病,是梅志超给治好的。
吴小燕再三谢谢小陈和小高,看到梅志超裤子上都是血迹时,心里很不好受。
她知道血迹是洗不掉的。
梅志超难得穿一身像样的军装……
他们五个人走出医院大门后,小陈带着吴小燕,小高带着梅母,梅志超则步行回家。
吴小燕本来想陪着梅志超一块走,但当着大家的面不敢说。
坐上自行车的后架后,她一直默默无语地看着梅志超,直到梅志超消失在目光的尽头。
梅志超趁着这个时间,没有赶近路回家,而是绕到了海城市最繁华的大中路上。
说这条路上繁华,那是因为解放前,这里是海城唯一的商业中心,道路的两边,遗留下了许多西方列强兴建的建筑物,民国时期,又建了很多两层楼的瓦房。
解放后,这里很多房子都归房产局租给了城市贫民,所以很多家庭的大门,都是上着一块一块的门板。
这一条路上有五六个十字路口,因为道路狭窄,加上人行道也不足10米,加上人口众多,所以显得非常繁华,而且整个也是海城商业最集中的地方。
除了每个路口都有国营的小吃店或者餐厅之外,再有就是百货公司、邮电所、玻璃店、布店、五交化商店、冷饮店、中药铺,照相馆、钟表店、裁缝店、理发店、酱油铺、敲白铁、配钥匙和画瓷像的,都集中在道路的两边。
只不过到了晚上8点,基本上所有的店铺都要关门。
在最繁华的两个路口,梅志超发现国营的小吃店和餐厅都关了门,但每一个路口,都有一个人挑着担子,在那里卖清汤和馄饨。
梅志超走过去看了看。
卖清汤的是外地中年男人,担子的一头是一个四方的木头架子,架子的最下面摆着一个煤球炉,煤球炉的上面放着一个铝锅,铝锅里烧着开水。
另一个单子也是四方的木头架子,架子下面是空的,用来放小板凳和条凳的,同时还可以放一桶清水,用来洗碗。
架子上面有两三个格子,一个格子里放着碗筷,一个格子里放着清汤、馄饨馅和皮,最上面等于是案板,可以用来包清汤和馄饨。
架子的边上有两个挂钩,主要是挂两张折叠式小桌子。
梅志超经过第1个路口的时候,看到有什么人?走到第2个路口的时候,依然没有看到什么人。
他有点奇怪,这两个清汤担子放在这里有生意吗?
梅志超走过去,问了一下价格,清汤2毛钱一碗,馄饨3毛钱一碗。
梅志超看了一眼,清汤和馄饨的唯一区别,就是馄饨的馅更大一点,其他都一模一样。
他要了一碗清汤,好奇地问摊主:“都这么晚了,街上没人,你怎么还在包清汤和馄饨?”
摊主一边下着清汤,一边说道:“我在这里是专门等着晚上9点散场的那场电影的观众。”
“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不摆到电影院门口去?”
“电影院门口人太多,而且都是放自行车的,人们一散场就急着回家,再加上都去取自行车,在那里摆摊不安全,也没人在那里吃。”
梅志超明白了。
大家看完电影散场的时候,恐怕都是急着回家,要么就是聊着电影中的情节,加上人多拥挤,确实不可能在周围坐下来吃清汤和馄饨。
摊主恐怕也是凭着多年的经验,总结了这一条,所以才把摊点设在这个路口。
果然,梅志超刚刚吃完清汤,就看到从另一条路上,陆陆续续地来了很多人。
电影院播放的是罗马尼亚电影《复仇》,由于叙事习惯不同,还有人种的不一样,再加上对电影中历史背景不是很了解,很多人分不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一路上有人在争论,尤其对于主角摩尔多万的身份,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人群越是接近路口,越是分散开来,有些人的家就住在旁边的巷子里,有些人拐到另一条路上去了,还有一些人直接穿过路口。
但有五、六个人围了上来,有的要清汤,有的要馄饨,虽然不是一块儿的,但看得出他们也是老食客了。
梅志超就在想,如果把后世的夜市,复制到现在,不知道情况会怎么样?
他又特地绕到了湖边走了一圈,发现湖边的人相当少。
显而易见,80年代的人都有一种观点,那就是一旦广播里响起《国际歌》之后,就认为是该睡觉的时间了。
除了在电影院里看9点以后的晚场电影,路上基本上没有行人。
--
作者有话说:
感谢书友“大马”的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