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7章 小芳-新房
刚才那个姑娘,是马庄来的,跟他母亲家那边拐着弯的同宗,就仗着这点关系,在他厂里干活儿,没想到不务正业,把心思用到他身上。
要不是崔锦芳闯进来,是被别人发现,他真是有嘴也说不清。
“跟你比起来,我当初退役回来,说要实业报国,似乎有点可笑,有我能做的吗?”
崔锦芳觉得崔保国未免有些妄自菲薄。
“二哥怎么会这么想!
你没有发现村里的变化吗?
我从回到长乐再到村里,这一路上,见到焕然一新的城市村庄,不少新盖的房子砖明瓦亮,一看就是我们窑村的窑厂才能烧制出来的砖瓦。
要不是有你重新启动窑厂,大家现在还住在昏暗的草屋里头,年年下雪都要担心房子被压垮。
再说了,我描绘的这些,没有钱,都是空谈。”
崔保国沉吟。
“唔,我原先准备等周边砖瓦饱和,就到城里买地块盖房子。
我想着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城里找活干,以后富裕了肯定还会想在城里有个落脚点,但是城区地块就这么大,要想容纳更多人,就得盖楼房,一层只能住一户,三层就能多住两户,这样房子多了,价钱说不定也会便宜些,得了实惠的还是我们普通百姓。”
他打定主意,多积累资金,窑厂不会是他的终点,反而是他事业的起点。
崔锦芳想崔保国的思路是没错,以后房子的确都是楼房,而且楼层会越来越高,可是价钱真心比坐火箭的速度还快。
他这个想法,权当一个美好的愿景好了。
崔保国沉思,崔锦芳也不打破沉默。
“我本来只想着干点事业,创造工作岗位,顺便挣点钱,经过你这么一说,我是要想想挣钱之后要在国家急缺的行业投入更多精力,当然,一切前提都是在有钱的基础上,我得继续努力了。”
崔锦芳很赞同,她想起后世那些有钱的老板,最后不是折腾房地产,就是投资文娱,这会儿说先富带动后富,等到几十年后,先富的富裕起来,一个亿都是小目标的时候,转身投资电影吃吃喝喝,真心舍得拿钱砸在高新技术开发里的企业家宛如凤毛麟角。
“人横竖折腾也只能活这一辈子,钱这个东西,解决了衣食住行之后,就成了一堆数字,而且财富本来就来自民间,汇聚到个别人手中,最好还是用在百姓身上,找到老百姓更需要的东西,想法子折腾出来,而不是抠搜的,当个守财奴。”
崔保国对崔锦芳说的农业机械化更为向往,崔锦芳还不算敏锐,但是他有过多年的行伍经历,更能明白崔锦芳说的那些东西的用途。
岛国当年的生化武器让全球遭受战火侵害的人民心惊肉跳,还有崔锦芳说的冷运车。
崔保国知道,很多化学试剂运输必须保证低温,除了食品,还有药品,活菌,甚至殉职者尸身转运等方方面面。
崔保国沉默,崔锦芳就安安静静的跟他并肩同行。
接过崔保国手里的钥匙,打开大门进去,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整洁的水泥地院子,西边院墙下留了一小块空地,上头种了菏泽牡丹,还有老桩葡萄,已经爬满了用铁丝网搭好的葡萄架。
崔锦芳眼睛一亮,转头看向崔保国。
“多谢二哥用心。”
对上皎如天上月的面庞,崔保国也被这股欢喜感染。
“这是我爸闲着在家的时候,一点一点给弄出来的,要是你再晚一点回来,他还计划在这里搭个窝,给你养条狗,看家护院。”
崔锦芳畅享自己的老年生活。
回到窑村,住在宽敞的大院子里,在院子里赏花逗狗摘葡萄,还有前世的侄儿侄女,今生出生后领回来就会是她的儿子女儿,再有那个活的恣意通透的小孙女,在外忙碌的小民,家庭幸福的小梅和小平安,都会时常回来看她。
想到这些人,就算不在身边,她也会觉得幸福满足,一点也不空虚。
推开门,走进屋里。
正屋有饭桌,木沙发还有橱柜,在门边居然还有一个竹子编的摇椅。
再到自己房间,砌了炕,上头铺着炕席,另一边也搭了床。
另外就是靠墙的书柜,里头有崔锦芳以前经常看的书。
崔锦芳已经很满意了,不好意思晾着崔保国到处看,只好扭头跟崔保国道谢。
“太感谢二哥了。”
崔保国微微笑道:
“满意吗?”
崔锦芳猛点头,就是一个欢喜满足的天真姑娘,一点也没有在外当女老板时的威武霸气。
“满意满意,太满意了。
这可比我当初预期的好多了,等我累了,干不动了,我就回到这里养老,住一辈子都没问题。”
崔保国眯起眼睛笑。
“你满意就好,我家就在你家后头不远,要不要去看看?”
崔锦芳有点不想走,不过理智占上风,还是依依不舍的跟着崔保国往外走。
“好,我也该去看看守义叔,对了,这里的钥匙二哥就给我吧,以后我回来就住这里。”
崔保国随手把钥匙给她。
“一共三套钥匙,给你俩,你放一套在你婶娘嫂子们那里,不在家的时候,这里还得有人常来,不然房子败落的快,另外我爸那里还有一套,他还打算多给你添置些东西,没落实到位呢,回去我找他拿给你。”
崔锦芳有就行,不在意更多的。
“那就先放在守义叔那里,有点事情给他做做,打发时间心情也好,有利于他身体康复。”
崔保国不置可否。
“你同意就成。”
“我有啥不同意的,家里都是守义叔跟你布置的,我也没啥贵重东西。”
崔保国想起最近窑厂工人们都刮起的买金子风。
现在窑村娘儿们没一两样金饰都不愿意出门,再看崔锦芳,挣了不老少,却素面朝天,穿的也普通。
“唔,姑娘家还是要积攒一点贵重东西,以后传家也好,傍身都方便。”
崔锦芳经过他提醒,也想起过去饥荒年,不少人家能熬过来,都是女人们代代相传的那些金银首饰拿出来换粮食救的急,还有的老奶奶垂老,儿女争着伺候,就想着老人手里的好东西能多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