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2章决战大凌河(一)
天空下起细雨,不过乾清两军,却没有窝在大营内。
高欢和豪格都有意决战,知道雨停后,就是开战的时机。
一时间,双方骑兵四出,围绕着大凌河城发生激烈的骑哨战。
在广阔的原野上,四处可见坠亡的尸体,鲜血与雨水混合,汇集成一条条猩红的溪流,令人触目惊心。
白天两军骑兵进行缠斗,让营地内的士卒为了防备突袭,不得不保持警惕。
夜晚,夜晚漆黑的夜空中,时常腾起一支支火箭,落入对方的营地,干扰着对方士卒睡眠。
双方都在用尽手段,让对方陷入疲倦。
这样的骚扰持续了三天,到雨停之后,两军的相互骚扰,达到了一个高潮。
是夜,乾军大营灯火通明,高欢身批盔甲,按着战刀走出大帐,准备巡视营地。
他刚来到帐外,边听见“轰”的一声巨响,漆黑的营地外暴起一团白光。
这是袭扰乾军营盘的清军,不幸踩中了地雷炮。
“看来明天就是决战的时刻了!”高欢微笑对跟在身后的堵胤锡道。
“是啊!今晚清军的袭扰,明显比前几日要强许多!”堵胤锡跟在身后道。
这时漆黑的天空,忽然亮了下,一支火箭,拖着尾迹,照亮了夜空,向流星一般落入乾军大营,腾起一团火焰。
高欢见此沉声道:“豪格这是不想让朕的将士们休息啊!既然如此,他也别睡了!”
堵胤锡笑道:“陛下放心,我们派出去袭扰清营的人,只多不少!”
“这就好!什么动静大,就给他整什么!”高欢颔首,又吩咐派遣人马出营,驱赶骚扰营地的清军,然后开始进行战前最后一次巡视。
此时,营地中大多数士卒都已经熟睡,只有少数士卒还在站岗巡逻。
高欢踩着有些泥泞的地面,来到营门,立时便有士卒大声喊道:“夜号!”
高欢朗声回道:“振兴中华!”
站岗的士卒闻声,便没了动作,保持持枪而立的姿势,如雕塑般站在营门处。
高欢走到士卒身前,拍了拍他的肩膀,为他整理一下大衣,“哪里人!”
士卒双脚一并挺起胸膛,“回禀陛下,俺是山东人!”
高欢微微颔首,“山东父老,丧生于鞑子手中甚众。这一战你算是为父老乡亲们报仇了!”
士卒大声回道:“陛下,俺二大爷全家都被鞑子杀了,俺从军一是保家卫国,二是为他们报仇!”
“很好!”高欢拍了拍他肩膀,“有杀气!国仇家恨,有军人的样子!”
高欢在营门处巡视一遍,便准备去各帐看看。
这时他刚转身,几名斥候却押着一名倭人到营门前,说了口令之后,被放进大营。
高欢见此不禁问道:“怎么回事?”
为首的旅帅才看见高欢,连忙双脚一并,行军礼道:“启禀陛下,臣率队驱散营外袭扰的清兵,抓住一名倭兵。这厮说他是松平家的家臣,有军情要禀报陛下!”
高欢闻语眉头一挑,“带他过来!”
这时两名乾军士卒,押着那倭人过来。
“谁派你来的!”高欢沉声问道。
那倭人看见高欢目光有些闪躲,跪地行礼道:“罪人拜见陛下,松平大人派罪人前来,给陛下报信。”
高欢听他口音,不像是倭人,“你是乾人,你认识朕!”
那倭人磕头道:“回禀陛下,臣确实是乾人,隆武二年时,逃到倭国。”
高欢一听就明白,应该是高镰的人。当年高镰出逃后,高镰的一些属下,少部分被抓,还有一部分后来跟随高镰逃到了倭国。
高镰给松平家当养子后,收拢了一批曾经的属下,还吸收了一批在倭国的汉人为家臣,已经颇有势力。
高欢微微一笑,“哦,把信拿过来吧!”
虽说据高欢的调查,高镰应该是被人当枪使了,但是高欢却依旧不打算原谅他。
只不过,他跑得够远,而高欢也仅仅是厌恶他而已,还不到为了出气,特意发兵去攻打倭国,把他抓回来的地步。
这时那人连忙呈上一封信,高欢接过来展开观看。
片刻后,他将信收好,然后挥手道:“你可以回去了。告诉松平镰,信朕已经看过了。”
高欢已经将高镰从高氏家族除名,他还是继续做松平镰吧。
乾军士卒闻语,遂即将那人提起,押出了大营。
堵胤锡见此也没有多问什么,陪着高欢巡视了几个营帐,便各自回帐休息。
……
清军大营内。
豪格在大帐内,摆设了牌位,郑重的磕头,然后上了柱香。
“太祖、太宗在上,保佑本王明日旗开得胜,大破高蛮子!”豪格端了一碗酒,撒在地上,朗声怒喝,“大清江山永固,千秋万代!”
豪格祭祀了祖宗,希望能够从努尔哈赤、皇太极那里力量,获得战争的胜利。
吴三桂的大帐内,已经是四更天,他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
营地外,乾军的火箭还在呼啸,营地内不时一阵骚动,让他失眠了。
吴三桂也是久经战阵之人,打过不少大仗,可从来没有这么焦虑过。
现在想来,或许是因为以前打仗,无论胜败,他都有后路可以选择,而这次却没有了。
吴三桂躺在床上,回想起自己的一生,思来想去,还是最放心不下圆圆。
若是自己战死,自己的圆圆会便宜谁呢?
一想到,今后有人会困自的圆圆,会揍自己的孩子,吴三桂的心情就十分烦躁。
营地外,呼啸的火箭声,急促的铜锣声,响了大半夜,到五更天时,才逐渐安静下来。
少了乾军的干扰,吴三桂刚刚入睡,清军大营又开始热闹起来。
大营内清军火头军开始升火造饭,各营的清军陆续吹响起床的号角,吴三桂只能从床上坐起,顶着黑眼圈,披挂整齐,吃下属下送来的早餐,然后离开大帐。
这时清军大营内号角绵延,饱食一顿后的清军士卒,陆续走出营地,在军官的号令声中集结起来,然后鱼贯通过浮桥。
三十五万联军离开营地,决战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求月票,推荐,追订,感谢书友自言午a的200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