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家常
顾岚枝做饭的时候一般都会做的量少一点,多做几个菜,尽量不吃到下一顿。
之前宋母来给她伺候月子的时候,经常就是一顿饭做一个菜,菜量比较大。
顾岚枝委婉的说了几次,好了一点。
她也知道宋母的那么多年的习惯很难改,而且不止是宋母这样,村里大部分人大概都这样。
这应该也和干活太忙有关系,而且农村的锅大人口也多,要是切一点菜放到锅里炒看着就过意不去,总觉得不够。
她记得她小的时候奶奶做饭也是,经常早上炒了菜吃了一天,要是做了鱼什么的舍不得吃,能留好几天,怕坏了还要顿顿回锅热,最后都看不出来是啥了。
所以她也能理解宋母的做法。
幸好她是吃月子餐,不和宋母他们一起吃饭。
吃过了晚饭,天冷也不能出去玩,一家人就回炕上了,玩一会,消消食就可以睡觉了。
第二天早上起来,看看外面开始刮大风了。
“今天更冷了。”顾岚枝从被窝里坐起来搓了搓手说。
“我刚刚出去外面飘雪花了。”宋益樟说。
“终于要下雪了吗?”顾岚枝掀开窗帘往外看了看。
“也不一定,外边儿刮大风,雪应该下不大。”宋益樟边穿外套边说。
顾岚枝点点头,确实好像下大雪的时候,都是那种寂静无风的日子,雪花静悄悄的下,然后一不小心就偷偷的变成了大雪。
“好了,我先走了。”宋益樟看着坐在炕边的媳妇,亲了亲她的脸颊说。
“嗯,去吧,我起床去做早饭了。”
宋益樟点点头,出门去出早操。
顾岚枝努力离开温暖的被窝,下地去做饭。
果然像宋益樟说的,虽然天阴沉的厉害,不过只是零零星星的飘着雪花,地上都看不出来积雪。
到了九十点连雪花也不飘了。
不过也没放晴。开始能看出来很厚的云层,也不知道能不能下个大雪。
吃过了午饭,江小翠和王招娣过来了。
自从冬天不用上工了,两个人偶尔会过来坐坐。
今天也是。
再冷的天也不能阻挡出去玩的脚步,午睡起床,小五看看妹妹还没起床,就要出去玩。
顾岚枝给他穿好外套就让他去了。
小五去找大江大河玩,江小翠就知道她应该起了,就叫上王招娣一块过来了。
自从王招娣和人打了一架以后,两个人关系比以前亲近了不少。
两个人还拿的鞋底子过来,边说完边纳鞋底,什么都不耽误。
顾岚枝平时缝点儿什么还行,纳鞋底子这个明显超纲了,她做不来这个,所以平时都是直接在游戏商城里兑换那种样式不显眼的穿。
宋益樟从头到脚都是部队发,不需要家里准备啥,也就是她和小五两个人的。
顾岚枝准备的时候,一般一个季节准备两双一样的鞋子换着穿,这样人家看起来就像是一直穿的一双一样。
而且王招娣每年还会给她和小五做双鞋,她拒绝不了,就把家里的剩布头什么都给王招娣了。
她们三个人在沙发上坐着聊天,夕夕在旁边坐着玩。
“乔音也该生了吧?”江小翠突然想起来说。
“这么快吗?”顾岚枝问。
乔音平时出门也不多,顾岚枝还真没想到这个问题。
听江小翠这么一说,她想起来乔音当时来说她好像是夕夕满月的时候那会怀上的。
顾岚枝扒拉手指头数一数,说:“好像八个多月了,还得几天吧。”
两个人点点头,也就是顺嘴一说的事,到时候生了就知道了。
“对了,前两天家属楼那边好像都住进去了。”江小翠说。
“新来的就是好,来了就有楼房住,咱们还得在这平房里住着。对了,岚枝,宋团怎么没申请住楼房吗?”
周石回家说起楼房,不过部队对于他们这些原来就在家属院住着的,好像不打算挪动了,说是可以申请,但是不一定能批。
他回家和江小翠说了,他没申请,江小翠还埋怨了他几句,谁不想住新房子呀。
顾岚枝还真不知道这事,宋益樟上一次说应该快了,后来就没再提这事。
“老宋回来也和我商量了,不过我们两个想了想,寻思还是别挪动了。”
“为啥呀?”王招娣问。
她听人家说城里都是干部才能住楼房。
部队也有楼房了,说不羡慕是假的,不过他家的回家连这事都没说,还是她上工听江小翠她们说的。
“就是,那咋的了?住楼房多好呀。”江小翠也问。
“我听说家属楼的房子每家面积也没多大,可能也就咱们这两间屋子这么大。
咱这还有个院子呢,而且我家菜地就在门口,离得近,我觉得还挺方便的。
家里的东西也都是刚添置没多久,所以也不想去住楼房了。”
江小翠和王招娣听完了点点头。
顾岚枝这么说好像也有道理,她们本来光想着住新房子好。
不过就算是想住新房子,他们也捞不着,只能想想了。
“明年春天上工的人该多了。”
顾岚枝点点头,这是肯定的,合并过来就是为了我种地的。
“今年干活怎么样?”
“还行,就是小树慢慢开始长大了,要修剪除草什么的,有点忙了。”
“那人多了也是应该的,而且人多也不影响你们工分和工资。”顾岚枝点点头说。
“那嫂子你明年上工吗?”王招娣问。
“还没想好呢,等能干活了,夕夕应该也能走路了,应该就会去上工了。”顾岚枝说。
毕竟今年能拿孩子当借口,明年要是还不上工可能就不太好了。
虽然她上工可能也挣不了多少钱,工分拿的少。
但是活干的多少是能力问题,去不去干活是态度问题。
如果宋益樟想要一直在部队往上走,她就不能拖他的后腿。
江小翠点点头,顾岚枝之前也是这么说的。
要她们说就是带着孩子也能去上工,孩子放在地头上,隔一会看一眼就行,在村里的时候,谁家不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