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一石三鸟
这一日,孙星衍突然不请自来,进了会馆阮元居所,也不问话,径自坐在厅中。杨吉过来询问时,孙星衍毫不客气,道:
“阮元呢?叫他出来,我有事和他说。”
眼看孙星衍气势汹汹,杨吉自也不敢怠慢,唤了阮元过来。阮元知道送礼之事,孙星衍多半已经听闻,但前因后果,还是要说清楚才是。故而依然尽礼道:“不知渊如兄今日前来,有何见教?”
孙星衍冷笑道:“见教?阮翰林,这背靠大树好乘凉的道理,你学得很快嘛?你都这么聪明了,还指望我教你什么?当日朝廷定了己酉科会试,五经只考《尚书》,我见你诚心相询,足足花了一年时间指点与你,现在想来,我定是那时眼睛瞎了!今日我前来,只为一件事,和你割袍断义!从此之后,你我便是路人,再无半分交情!”说着便把手伸向袖子,他一介书生,带不得利器,只好撕一片衣服下来,充作“割袍断义”之举。
阮元自也清楚,孙星衍定然是已经听闻他到和府送礼之事,才有如此之举。当下也不否认,只道:“渊如兄,你今日前来,当是因小弟去和府一事吧?这件事另有些隐情,想来渊如兄不知,能否等小弟一一说清楚了,到时候若渊如兄还要割袍,小弟绝不阻拦。”
孙星衍怒道:“你少跟我解释别的,和珅倾陷忠良、滥用同党、庇护贪官污吏,致使天下亏空,生民渐不堪命,这些哪一点不是事实?!你明知他祸国殃民,却假托什么师生之谊,去给他送礼?你还要解释什么?我劝你还是少费些口舌,想想怎么帮和珅弹劾我吧!连你都堕落至此,这什么主事,我不做也罢!”说着便按住袖子,眼看衣服便要开裂。
可这个时候,孙星衍忽觉手臂一紧,竟使不上力,向一旁看时,竟然是杨吉按住了自己的手,他与阮元相识多年,素知杨吉是个耿直之人,怎么今天也为阮元帮起忙了?正疑惑间,杨吉说道:“孙相公,我知道你是个正直之人,但此间之事,孙相公就不愿多想想吗?伯元要是真的想攀附和珅,继续住总商行馆便是,却为何又要搬到这外城来呢?”
孙星衍道:“他想脚踏两条船,当我看不出来吗?杨吉,你读书少,何为大丈夫,何为浩然之气,你不知道。但我知道,阮元他也应该清楚!去给和珅送礼,孔孟圣贤垂训之言,是被你忘到天边去了吗?!”
杨吉道:“孙相公还请冷静!你今日所言,我当日也曾和伯元说过,可我听了伯元之言,也没反对。孙相公知书达礼,也当知伯元平素为人,今日却为什么,竟连一句解释也听不下去呢?”
孙星衍想想,杨吉之言也有几分道理。至于割袍断义,不论早割晚割,总之是今天要割。就算听听阮元的话,也是无妨,便暂时松开了手,杨吉距他仍近,唯恐他一时情绪激动,又做出不利于阮元的事来。
阮元缓缓道:“渊如,我之前住在两淮总商行馆,是因内子与祖母都是江家出身,江家乃是我阮家姻亲。可这一点,和珅同样清楚。我点进士之时,和珅便给我送过一份礼。他明着是想和我结识,实际上是想交结江家。”
孙星衍道:“那便如何?他送礼你就收,还要还礼,那和珅若是今日再送你一份大礼,要你倾陷于我,是不是你晚上就要查我的罪证了?”
阮元依然从容,道:“渊如兄言重了,若和珅送礼时便告知我们礼物是他所送,我们当即就会退还。但我们收到礼物之时,并不知礼物来自何人。直到数月之前,有人来行馆无意透露此事,我们方才知晓。和珅当日送的是点心茶叶之物,过得这大半年,早已不能用了。故而我也与江总商商议了,他以扬州糕点茶叶相送,我们就以江南原产的笔墨宣纸回敬。这些礼物原不贵重,只是还了心意。之后,我便迁往这扬州会馆,无事不再与江家来往。这一点想来和珅已经知晓了,而且我家中并无余钱,笔纸之物,也是江家出资所购。和珅已知江家心意,又知从我这里,已不能再联系江家,他结交江家的计划,也就自然落空了。”
阮元语气甚为谦和,语速又不快,一时间孙星衍炽烈之心,也渐渐平复了下来。可是想想,似乎还有不妥,又问道:“阮……伯元,若只是如此,你迁来这里,即可与江家不再来往。又何必送礼呢?这番解释,我仍是不能信服。”
阮元道:“渊如兄可否想想,这事若只是关系到我一人,我自可如你所言,迁来外城即可。但这事牵扯的不止是我,还有江家啊?若是和珅知道我故意不去应他,日后倾轧陷害于我事小,可江家那边呢?若是和珅因此把江家也陷害了,那江家又何错之有啊?其实小弟也知道,小弟这样做,难免会在渊如兄和翰林各位之间,生出些间隙来,可这样做,却也是损失最小的办法。若是因我的自保清名,让江家也无故受累,那不是因小失大吗?”
其实这些,就是当日呼什图走后,阮元与江镇鸿商议的结果,这样做,既可以让和珅满意,又维护了江家,阮元还了欠和珅的一份礼,之后也没有心理负担,可谓一石三鸟。杨吉想想,也不禁笑道:“孙相公,刚才对你无礼,是我错了,我也得赔个不是。其实当时伯元和江总商说起这番计划,我也不理解,那时的态度,和你一样。好在江总商识大体,把其中利弊一一言明,这才给我劝了回来。怎么样,孙相公,现在还需要割袍断义吗?要不这样,我这件衣服便送了给你,孙相公用它割便是,孙相公家里如何,我们也清楚,断不会让孙相公为难。”
孙星衍想想事情来龙去脉,一时之间自己也没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又眼看阮元和杨吉态度诚恳,也自然缓和了下来,道:“若真是这样,伯元,是我冲动了。前些日子,尹大人因亏空之事不实,被降了官职,我与他和钱南园钱大人都有旧,相互商议,才知道其中定是和珅阴谋。今日听到你给和珅送礼,自然激动了些。”
阮元问道:“渊如兄说得,可是内阁学士尹大人?其中内情,小弟倒是不知。”
孙星衍也把尹壮图之事细细说了,阮元听了,也沉思半晌,道:“若真如渊如兄所言,尹大人也是冤枉了。只是眼下和珅势力正盛,只怕真正能制得住他的,也只有皇上了。今年正逢皇上八旬万寿,我撰修《万寿盛典》,也略知些内情,皇上眼下只想着天下盛世之景,原是不愿听亏空之言的。不如待万寿大典过了,皇上听得进话了,再行计议不迟。”
孙星衍道:“若是如此,也没别的办法。但伯元,你可要记住,之后一段时间,翰林里西庚、裴山他们,绝不会比刚才的我好到哪去,你可得做好准备才是。”
阮元连声应是,眼看误会已经解开,孙星衍便准备离去,走到门口,却又回头道:“伯元,今日之事,我暂且相信你,可你若再有下次,休怪我翻脸无情。”
阮元也笑道:“小弟搬来这扬州会馆,正是为了不再有下次。”
孙星衍看阮元诚恳,他熟知阮元经历,知道以他的世事经验,这些问题上也不会作伪,便即离去了。果然,之后一段时间,胡长龄、汪廷珍和钱楷都不太愿意和阮元说话。而不知不觉间,乾隆五十五年也到了第八个月,乾隆生日在八月十三日,故而他的八旬万寿大典,眼看也就要开幕了。
与京城不同,扬州阮家一直是一片安谧祥和的气氛。
“荃儿,你跑到哪里去了?好啦好啦,姐姐认输了,你快出来好不好?”阮家后院里面,一位及笄少女正在四处寻人,少女虽是侍女打扮,衣装却都精致,看起来在阮家地位不低。
“哈哈!”少女忽听得草丛中有些声音,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钻了出来,看着少女笑道:“文如姐姐,这次你又输了,你和我玩捉迷藏,还从来没找到过我呢!”
少女也不禁笑道:“荃儿,你爹爹妈妈都那么聪明,你自然也很聪明了。像姐姐这个样子,哪里够你折腾的呀?”
“文如,你就少谦虚了。以前和我玩藏东西,我也经常找不到呢?”少女回过头来,只见一个美貌少妇站在身后,樱唇轻启,眼波流转,正带着三分笑意,看着自己和小女孩。小女孩看着少妇,也轻轻喊了声:“娘!”,便扑向少妇怀中。少妇轻轻抱着小女孩,面上一副说不出的怜爱之色。
不用说,这少妇自然就是阮元之妻江彩了。小女孩便是阮元之女阮荃,而负责找人的少女,便是江彩带来的侍女刘文如,几年过去,刘文如也已经十四岁了。江彩与她向来要好,故而平日也让她带着阮荃,刘文如为人谨慎,也把阮荃照顾得无微不至。
江彩看着刘文如,想起以前的事,不禁调侃道:“文如,你可还记得,小时候你拿了我一对镯子藏起来玩,我找了一天都没找到,当时都快急哭了。今天荃儿也算给我出气了,你可别过意不去,以后又来欺负荃儿!”但话虽如此,毕竟姐妹情深,说着说着,江彩又笑了起来。
刘文如道:“小姐,我刚才看着,杨叔好像在前面收了封信,看那信的样子,倒像是很远的地方送来的。或许,是伯元公子从京城送回来的家信呢。”
江彩道:“文如,你自小便在我家长大,也都是一家人了,以后就别公子少爷这般称呼了。只叫我姐姐,叫他伯元就好。若是书信,应是在爹爹那里,走,我们一起去看看!”
江彩抱着阮荃,和刘文如一同走到正厅,见阮承信果然正在读着一封信,阮承信听得脚步声,忙抬起头来,笑道:“彩儿、文如,都过来啦?彩儿也快过来,伯元从京城里稍信回家了,伯元中了进士以后啊,可是越发出息了!快来看看,这里还有不少是给你写的呢。”
江彩让刘文如带着阮荃,自己也拿过信,慢慢读了起来,喃喃道:“日前散馆,已获第一名,蒙皇恩浩荡,授翰林院编修之职……爹爹,伯元这是有官位了吗?”
阮承信笑道:“是啊,翰林院编修,按朝廷官位,应是正七品。而且啊,翰林散馆,之后还能留在翰林院的,历来只有万里挑一的人才。伯元不仅留在翰林,还是第一名结业,这可不得了啊。彩儿,过不了多久,你也就是江孺人啦!”
阮承信所说孺人,是清代的一种命妇称呼,按清代制度,丈夫若是做到七品官,妻子就可以加封七品孺人,阮元既然已经升了编修,那江彩的命妇封敕,应该也不远了。江彩听了阮承信之言,自然也有些得意,只是自己历来端庄持重,不能因此失了礼,故而也答道:“爹爹不要开玩笑了,孺人什么的,我之前也没想过的。倒是伯元和我分开,也都三年了,若是他在京城安稳下来,我也好回去见他呀。”
刘文如问道:“老爷,您刚才说伯元授了七品编修,那……伯元岂不是和我们江都、甘泉的县老爷一样了?”
阮承信笑道:“按品级,自然是一般无二了。而且翰林历来是天子近臣,文才好的,才能留下。这江都、甘泉的知县,说不定当年殿试的名次,要比伯元差很多呢!”当然,这两个知县也可能只有举人功名。阮承信觉得那样还不如三甲进士,故而略去不言。
江彩忽道:“爹爹,伯元在信里说……因授官之事已定,故而近日,已迁居扬州会馆。这又是何故,伯元之前在总商行馆,有我江家悉心照料,日子应该过得不错啊?为什么又要迁到会馆呢?”
阮承信道:“我听说,总商行馆在京城的内城,扬州会馆在外城,内城住的,大多是旗人,伯元这样的读书人,外城更多一些,搬到外城,也是为了交友方便吧。彩儿,爹爹准备给伯元写回信了,要不你也来写一封,若是伯元安顿好了,就让他把你接过去,如何?”
江彩点点头,看看阮荃,只觉阮荃清澈的眼中,似乎也对京城充满了向往,笑道:“荃儿怕是记不得了,其实啊,你还是娘在京城生下来的呢。等你爹爹把京城的事处置完了,娘就带你过去,怎么样?”
但阮荃并不清楚京城究竟有什么风景,只是点了点头,江彩也让她和刘文如一起出去玩了。自己则在心中细细思忖,想着怎么给阮元回信,直写了大半日,方才把想和阮元说的话,一一写入信中。
江彩的信送到京城尚需一段时日,而乾隆早已等待不及,所谓万寿大典,也不只是八月十三日这一天。到得七月末八月初,各种庆祝仪式便已经陆续开办起来。
七月最后一日,江镇鸿筹备的徽州三庆班,已经抵达京城,稍休息了一日之后,三庆班便前往圆明园中的同乐园,准备为乾隆表演徽剧。自此之后,徽州又有四喜、春台、和春三个戏班进京,最后在北京形成了京剧,但京剧到达大成之境,已是乾隆身后的事了。
这一日同乐园上演的,乃是《三国演义》中三个经典段落的集合: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即所谓的“失空斩”。清代开国之初,满洲贵族就对《三国演义》的故事颇为熟稔,历经百年汉化,这些故事大家已然耳熟能详,也正因如此,江镇鸿特意嘱咐三庆班,这三场戏必须唱好,这样就可以一举打开京城的发展空间。
这一次三庆班派出的,都是多年浸淫戏剧的台柱,故而三场戏演得惟妙惟肖。马谡志大才疏,司马懿老谋深算,诸葛亮从容不迫,一一恰到好处,台下王公贵族看了,也一阵接连一阵的叫好。
乾隆虽然已经八旬高龄,阅历远超常人,但这次万寿庆典,总是个放松的机会,看起戏来,也颇为随意。眼看一部失空斩已到空城计部分,司马懿大军压境,诸葛亮面不改色,一段西皮二六唱完,肃杀之气,布满台上。不由得叫道:“好!这出戏演得不错,果然是临危不乱的诸葛孔明!铁保,这演诸葛亮的,你可要记下,这出戏演完了,赏赐加倍!”
铁保是礼部侍郎,这时正好随驾在侧,忙下拜道:“臣谨遵圣旨,这出戏结束了,臣就去办。只是皇上,这《空城计》,臣思来想去,却是有些不妥之处。”
“你觉得有何不妥?”乾隆问道。
“臣熟读《三国志》,故而觉得这不妥。”铁保道:“这《三国志》中,正文并无诸葛孔明摆空城计之事,裴松之的注文倒是有所提及,可那段注文,是公认经不得考证的。故而臣以为,这空城计实乃子虚乌有之事。皇上将这未经考据之事摆上万寿庆典的戏台,臣以为有些不妥。”
“你真是糊涂!”乾隆怒道:“这戏剧,讲究的是精不精彩,好不好看。你讲那许多正史野史的做什么?今日这空城计,台上演得好,这大家都没有意见,那就是好戏!你当朕没读过《三国志》吗?说空城计是子虚乌有,朕还知道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是野史杜撰呢!若是今日开经筵,你觉得不妥,也还罢了。今日朕不过想看个戏,你怎的那么不知变通?”
“可是皇上,这史部典故,必当言而有据。空城计缺乏实据,若是演给百姓看的话,只怕百姓会信以为真,反而不顾史实了啊?”铁保道。
“百姓懂什么史部?”乾隆道:“百姓看戏,无非看个乐子,谁与你说什么故事真假了?当年太祖高皇帝起兵之时,靠这一部《三国志演义》,所向披靡,若是高皇帝也像你一般,凡事先要言必有据,萨尔浒那一战,我朝早已败了。若是太宗文皇帝也似你一样,以为蒋干盗书不过小说家言,那还离间什么袁崇焕?你看看你,出言必称考据,和汉人里那班俗儒有何不同?你是正黄旗的旗人,不要拿什么赵宋之裔欺瞒于朕!”铁保本姓栋鄂,但他却考证自己是赵宋皇室之后,故而乾隆以此反讽。这时同乐园中,都是宗室和旗人,是以乾隆不再顾忌,直接提醒铁保不要过度模仿汉人。
铁保平日主见不多,兴趣都在学术上,听乾隆这样怒斥于他,自然不敢反驳,连忙叩头认错。乾隆也不再理会他,问道:“永瑆、永琰,你二人觉得,今日这戏如何?”
只见乾隆左手边一排皇亲之中,一位皇子站了起来,说道:“儿臣回皇阿玛话,皇阿玛所言,百姓喜爱观戏,儿臣深以为然。这戏文原本有教化之用,百姓读书不多,便只好观戏文以明是非。这空城计正如皇阿玛所言,多半是后人杜撰。可此一出戏,诸葛武侯对汉室之忠诚,临变局之智慧,全然现于台上。百姓看了,当知生于人世,应以忠为本,以智辅之,断不可次序颠倒,竟成了乱臣贼子。故而儿臣以为,这一出空城计,实乃上佳之作。”
福康安、福长安兄弟这时也在另一侧观戏,看这位皇子三旬有余,却气度不凡,文质彬彬,知道是乾隆第十一位皇子成亲王永瑆。而永瑆的嫡福晋,正是富察家傅恒之女,福长安的姐姐。
是以福长安不禁小声道:“姐夫这话不错啊。”
福康安却道:“不急,听嘉亲王的说法。”眼看乾隆示意永瑆坐下,永瑆身旁一位更年轻的皇子缓缓站起,虽然同样是皇子,在气度上,这一位却朴实无华,当是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了。
只听永琰说道:“回皇阿玛,这……这教化之事,皇兄刚才,也已都说了。儿臣便……便说些其它的吧。这戏剧嘛,有教化之用,却也不假,可儿臣以为,台上表演之人,也很重要。便如这场戏,演马谡这位净角,将马谡的刚愎自用,发挥无遗。演诸葛武侯这位老生,从容镇定,遇事绝不慌乱。而这位司马仲达,配起戏来,同样精妙。有如此唱词之人,百姓才会相信这些故事。”
乾隆同样点点头,示意他坐下。福长安看着奇怪,也向兄长问道:“三哥,你说未来的太子,会是姐夫吗?”
福康安一时也沉吟不语。其实早在乾隆中期,乾隆就考虑过立储之事,最后把写着太子姓名的诏书放进了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后。并约定自己最多只做六十年皇帝,乾隆六十年若是自己尚在,自然会打开诏书,宣布新君姓名。这时已是乾隆五十五年,即便乾隆后面五年都能安然无恙,距离新君即位,也只有五年时间了。故而朝廷之中,已有人开始议论,究竟何人才能成为新君。
乾隆一生共有十七位皇子,可乾隆在位长达半个多世纪,大多皇子没活到父亲退位,便已撒手人寰。乾隆五十五年尚健在的皇子,只有八皇子永璇、十一皇子永瑆、十五皇子永琰和十七皇子永璘四人。其中永璇久病难堪大用,永璘和永琰是同一母所生,都不容易成为储君。新君之位,实际只有永瑆和永琰两个备选之人。
福长安见兄长一言不发,便又说道:“三哥,若是姐夫做了太子,三哥之于太子,便如阿玛之于皇上了。到时候,我富察一门,在这些八旗世家里,还有哪个能比?”
“未必。”福康安道。
“三哥,你胳膊肘不能朝外拐啊?你看那嘉亲王,样貌平庸,言语比姐夫也差得远了,皇上立他当太子作甚?”福长安又问。
“都未必。成亲王和我富察家结亲,其实既是好事,也有隐忧。你怎的就不想想,若是我富察家真的两世后族,皇上能没有戒心吗?”
“那三哥的战功是明摆着的,皇上又不能……”
“年羹尧的事你忘了,他年家当年就不算后族了?”
“三哥,那年家出的又不是皇后,凭什么和咱家相比啊?看在阿玛和姑妈的份上,皇上也不会那么做啊?”福长安似乎不相信富察家族会有任何危险。
“且不论咱家的事,皇上把立储诏书放在正大光明匾之后,所谓何意?其中之一,便是开读诏书之前,他可以随时更换诏书,改变其中的新君人选。咱家是可以支持成亲王,可那样一来,朝中一大半官员都要投向成亲王了,那样的局面,皇上想看?那时即便诏书中真是他,说不定哪日也便改成嘉亲王了,你支持嘉亲王也一样。所以成亲王那边,咱们自然更亲些,嘉亲王却也不要怠慢了。以后谁做了新的皇上,就忠于谁,不就得了?”
“那我听三哥的。”福长安笑道。
可话虽如此,想到新君姓名尚未公布,总会有人心中发痒,想要猜个究竟。故而关于未来新君的猜测,只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