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文子之辩
随孔子的到来,墨子,公输班,李悝等学派创始人以及领军人物也正式加入讲学。新绛学宫真正成为了天下有志之士向往之地。
今日又迎来了一个,学派的大贤道家文子。
文子与率众弟子而来的孔子不同,他一人一驴而来。和其师老子一样拒绝了所有弟子的追随,只是有问题的时候来请教就可以。
不过他的到来,还是引起了赵午重视。
“文师到来这下天下渴望学习道学之人必会欢欣鼓舞。”赵午行礼道。
“赵上卿过奖了,老巧只是一个山野之人。”文子谦虚道。
“文先生此番来此,想必也是冲新绛学宫而来?”
赵午知道,如果自己不提点几句,那么眼前的这位道家贤者恐怕就不好交流了。
“老巧此次前来,确实也是带着些许私心而来。”文子笑呵呵道。
“哦?敢问文先生,是什么私心?”赵午微笑着问道。
文子从怀里掏出一张卷轴:“老巧想把《通玄真经》传承于学宫。”
“《通玄真经》?”赵午听闻此话微微惊讶道,“不知先生所传何法?”
《通玄真经》乃老巧自创共十二卷,至于传授何法,看各人之领悟了。”
赵午接过卷轴,看了一下。《道原》、《精诚》、《九守》、《符言》、《道德》、《上德》、《微明》、《自然》、《下德》、《上仁》、《上义》、《上礼》“这卷轴所记录内容,便是老巧必身的研究。”
赵午打量了一下手中的卷轴,然后递回到了文子的手中:“不知先生想传于谁?”
文子将卷轴收起,笑吟吟道:“老巧希望能够传承于新绛学宫。”
赵午皱眉沉默片刻,缓声问道:“难道先生认为这天下最适合修炼《通玄真经》之地便是新绛学宫?”
文子微微摇头:“老巧并无此意。”
“既然如此,为何要传于新绛学宫?”赵午反问道。
文子叹息了一口气,解释道:“老巧也想寻找一个传承之地。现在看来此地最为合适。”
“这是天下心向道学之人福音。”赵午道。
文子却继续道:“老巧虽为心向道学之辈,但也曾为圣人老聃门徒,所以老巧必须传播道学。《通玄真经》适用于天下间最纯粹的心向道学之人,老巧希望这部真经可以传播于世,广泛惠及天下心向道学之人。”
赵午闻言微微点头,然后道:“既然如此,那么赵某也不阻拦先生,先生若有需要,尽管前来寻找吾。”
“如此,那么老巧就谢过了。”文子拱手行礼道。
“文师不必多礼,晋公创新绛学宫就是为了传播天下各学派之学问。”赵午回礼道。
“吾有一个不情之请,望文师能公开讲学。”
“也好,老巧也想会会这新绛各派之学者。”文子道。
很快整个学宫的人都知道道家贤者文子,将在学宫讲坛讲学。
整个学院许多的学者都赶到了山顶的讲台。
而文子也早已准备妥当,坐于主座之上。
“诸位,老巧这些年游历于江湖之间,观世间百态,终于来到了这新绛,见识到了新绛各派的风采,今日也想借助新绛学宫这里各学派之优秀学术典籍,与尔等论证道家之学。”
“文师大才,吾等佩服。”
“文师能够聆听讲学,是吾等荣幸。”
一群学子纷纷附议。
“好,闲话少谈,老巧就先谈谈何为道吧。”
文子站立起来,走到了讲坛边缘处,抬头眺望远方。“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天地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影无形的混沌状态,才是天地万物的初始。
天地万物形成时的本源状态,孕育了万物的本源。
所以要经常从“无”中去领悟“道”的玄妙。”
“ 文师这无影无形之道,何能惠及万民。”一个名家之人问道。
“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任何事物都存在有道。如农人顺天时而播种才能有收获这便是他的道。”
“文子儒家强调用周礼而管理天下,道又如何治理天下?”那人又问。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政教有道,而令行为右。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
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衣服器械, 各便其用;
法度制令,各因其宜。
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文子淡淡道。
“文师是不是说周礼已经不适合现在之诸侯国了。”有人问道。
“天地万物并非亘古不变的,周朝之初,周公之礼自然适应当时之时事!但万物万事万民皆非初之也,安能用不变之法治善变之人。”
“文师道讲究不争,您何必到晋都来与吾等争这名利,官位。”名家那人又问道。
“ 吾前不久到南去见到了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汝知道吗?
鹓鶵由南海出发飞往北海。不是梧桐树它都不落下休息,不是结的实它都不吃,不是甜的泉它都不饮。
可有只猫头鹰抓得只腐烂的,当鹓鶵飞过它的上空时,猫头鹰怕抢到的死,就仰头怒视着鹓鶵,发出‘吓吓’的想要惊走鹓鶵。
现在汝是用虑名逼老巧吗?”
赵午知道这是一个表明晋国求才若渴的机会于是幽默地说:“晋这有梧桐树、实、泉,专侯鹓鶵的光临呢。”
文子叹了一口气看了看高台前不远的小水池里的鱼。“吾愿意像这些鱼一样自由自在多快呀!”表明他无心出世为官。
“您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鱼是快乐的呢?”那名家之人又问
文子反驳: “那汝也不是吾,怎么能知道吾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那人抓住不放 :“吾不是汝,当然不知道汝;可汝当然也不是鱼,所以,汝也不知道鱼是不是快乐的。”
“汝刚才问吾:“ 汝怎么能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
这句话就因为汝已经知道吾知道鱼是快乐的,所以才来问吾。
因此,吾可以告诉汝,吾是在这高台之上知道鱼是快乐的。”
这时候,高台四周传来了激烈的掌声,无论哪家的学子都为这场精彩的辩论鼓起了掌。是很多学子开始学习道家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