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9章 天下第一厉害
天色还没有完全昏暗下来,朱雀大街上就已经是人山人海。
从大街的最北到最南边,每隔几步就有一个卖花灯的小铺子,还有货郎穿插其中。
卖花灯的为了招揽生意,纷纷从花灯棚子里出来了。
他们除了新鲜有趣的叫卖之外,还进行各式各样的花灯表演。
什么猴子灯钻火圈,贝壳灯吐水,孔雀灯开屏,还可以吹出响声的哨子灯等等。
大街东边的金河桥上,凌空悬挂着一座彩虹灯桥。
桥上有飘逸的八仙,其中何仙姑的莲花里还不停地往下倒各式各样的花灯。
荷花灯,牡丹灯还有曼陀罗灯纷纷从空中落进金河里,顺着河水蜿蜒流淌。
河上飘过几艘游船,游船上的客人都聚在船头高兴地看着。
他们往前去的地方就是安放龙凤灯的永宁台。
宸月趴在金河桥上看了一会,不禁回头对苏长安说:“小金球,你安排的不错嘛。”
“这算是最近十年来最热闹,花样最多的灯会了吧?”
当着未婚妻的面,苏小公子骄傲地都要上天了:“那是,也不看看小爷是谁。”
“整个京城就找不出第二个像小爷这么阔,这么聪明有能力的男人了。”
宸月撇撇嘴,瞪他一眼:“说你胖,你还真喘上了,一点都不谦虚。”
苏长安得意地摇头晃脑:“这都是小爷的本事,小爷为什么不能说?”
“朱雀大街从南到北这么多铺子,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这么多灯、人,要不要小爷安排?”
“要不要防止走水?要不要防止生乱?要不要安排影卫保护你和帝尊的安全?”
苏长安得意地一甩头发:“换个人早手忙脚乱了。”
“也就是小爷,不到十天给你安排的妥妥的,就这份本事,你倒是找第二个出来比比?”
宸月低头吃燕归手里的糖葫芦。
明雾词就着凤明渊的手嗑瓜子。
唐姣掏出纸包鱼干分了给千双。
鱼姬闲来无事对着姑娘抛媚眼。
高小姐搭着丫环的手装看风景。
苏长安:“……哎,你们能不能做个人?”
宸月笑嘻嘻:“行啦行啦,知道苏小公子天下第一厉害,明天给你写个旨意挂在胸口。”
苏长安傲娇地说:“旨意有什么用?给钱,小爷辛苦忙这么久,不能白忙。”
还没等宸月回答,燕归就随口道:“哥哥带你去买栗子好不好?”
“好呀,出发。”
小情人手拉着手飞身而起,几个纵跳跃到了对岸,引起一连串惊呼。
苏长安的鼻子都气歪了,扯着嗓子喊:“……你就惯着小妖怪吧,早晚让她作妖!”
他刚说完,就见身边一众人蹭蹭纷纷跳到了对岸,就剩他和高小姐大眼瞪小眼。
输人不输阵,苏长安气呼呼地道:“……有什么了不起?”
高小姐惊讶道:“长安,你,你也会飞吗?”
苏长安清清嗓子:“……我,我会,看着他们飞。”
高小姐:“……”
最后他们是坐船赶到了永宁台。
永宁台以前是出征誓军的地方,因此有一片空地。
随着大梁军队的规模越来越大,这里太小就荒废不用了,成了灯会花会或者文人赛诗词的地方。
永宁台上人多得挤不动,巨大的龙凤灯就安放在这里,一龙一凤正在半空中遨游。
火红的凤凰喷了一会火,灯中的燃料消耗光了,尾巴耷拉下来一些。
东西两侧的观景台上站着匠人,他们正在给凤凰灯里蓄燃料,重新点燃后又可以继续放飞。
而金黄的龙灯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呼啸着低空掠过,擦着观灯百姓的头顶飞过去。
立马人群里爆发一大片惊呼声:“龙鳞像真的一样,光耀的我都睁不开眼了。”
“快看快看,龙的眼睛在动哎,好像是因为叼不动彩球生气了。”
“那边的凤凰也飞起来了,什么时候表演游龙戏凤啊,我都等不及了。”
“还有半个时辰才是吉时,龙凤呈祥是贺帝尊女帝的,不然苏家能办这么大一场灯会?”
“这么说帝尊和陛下的婚期定下来了?我们大梁也要出一位帝后了?”
“帝后除了咱们女帝还能有谁?小孩子都能把帝尊和帝后的传说说上三天三夜吧?”
观灯的百姓议论纷纷,伸长了脖子等着看龙凤呈祥灯。
很快,观景台上有庄严的丝竹礼乐之声响起。
三声钟鼓之音结束,就看半空中的龙凤灯猛地转变了方向,向着彼此盘旋而来。
金龙精神抖擞,向着天空吐了颗火球,轰然绽开一簇焰火。
焰火尽头是飞来的赤红凤凰,尾翼铺展开来像一团火焰,尾巴后面还有荧光一闪而逝。
它们相互缠绕着,周身很快被袅袅娜娜的云雾包围,慢慢地消失在天际。
随之而来的就是“龙凤呈祥”,“鸾凤和鸣”字样的焰火,冲天而起。
顿时,一声高过一声的欢呼差点把永宁台掀翻。
百姓们高兴之余,高举着手喝彩:“祝福帝尊和陛下永结同心,早生贵子。”
“大梁万年永固,永享太平——”
欢呼声里,永宁台下有人振臂高呼:“如此盛景,各位同窗何不赋诗一首,留作纪念?”
“好。”
一群身穿青衣素袍的儒生很快附和起来,他们席地而坐,拿出纸笔低头写起诗词来。
宸月被声音吸引,踮脚往那个地方看过去。
千双打了个手势,很快有影卫穿过人海而来:“回帝尊陛下的话,是群儒生。”
“大部分是今年春闱的举人,还有崇文馆和宫学的书生,另外南安三州的女儒也来了。”
宸月的眼睛一亮,问道:“女儒吗?她们真的来了?”
旁边的凤明渊一笑:“是女儒,首次参加春闱的女儒,这可是大梁开天辟地的新鲜事。”
“哥哥,我们快去看看——”
宸月拉着燕归,一溜小跑冲下了永宁台。
台下东侧正坐着四五十个儒生,西侧有二十多个女儒,大家坐的是泾渭分明。
号召写诗的那个儒生站在最前面的书案后。
他手里拿着新写的诗文念,不知道为什么,拿起一篇看了眼就随手放在了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