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变新 1
中间没接到许总有变通知,第三天一大早五点半左右,我们三人洗漱收捡完毕,这时自己手机短信铃声响起,点开一看,许总司机发来一条短信息,告诉我许总现已出发,预计下午3点前赶到黄茧村。看罢我忙将此告诉组长教授,组长听闻沉声道:“这许总不简单呀,做起事来言必行、行必果、雷厉风行,陈想,麻烦你回复她们,路上行车注意安全,我们到时会提前在黄茧隧道口等接她们。”
我应答编发短信回复。
晨练归来吃过早饭,袁主任小六帮我们一起收拾起屋子,组长决定将我们所住这两间宿舍清洁干净,让给许总一行考察居住,工作组则暂搬支书家过渡一下。这一忙便到中午,提早用完中饭,组长又取出教授编写那两份项目产品书细读起来,其间又对几处反复推敲,与教授和我商量讨论,做出审慎微调,到我改完见他用力深深呼吸数下,似乎这才宽下心来。
下午两点,我们与支书、村委一行八人步出村南,赶到黄茧隧道入口等候,上次这般,还是年前恭迎绿城园林公司秦副总,那时我们全满怀期待,不想数月过去物是人非,其间发生太多预想不到之事,经历了无数选择、付出、无奈、挫折、叛弃、无悔与坚持,当我们再站等这里,既是等待也不再只是等待,我们不等待命运眷顾,我们只等待自己付出前行的彼岸。
自己正胡思乱想之际,黄茧隧道深处忽闪现车灯光亮,接着传来行车声,众人全探头向光寻望,随之只见一辆深蓝色别克商旅轿车平稳从隧道出口行驶出来,近到人前停稳,两侧车门静滑打开,三人轻踏而下。
我一眼瞧见许总,只见她身穿一套米灰色修身运动服,栗色短发俏扬精神,让人感到青春激醒。自己赶忙上前招呼问好,许总见我丽颜轻舒微笑回好,我侧身向她引荐身旁组长、教授、支书与村委众人,许总谦逊温文与每人致礼,一遍下来竟全然熟记每人名字,可见心思细巧,转即便向我们介绍起她公司随行3人。
华启风投副总耿庆云,今年63,一头微烫花发整齐梳理向后,净白面庞佩戴一副银丝边眼镜,身着银色轻闲西装,身材匀挺、气度雅蕴,许总介绍他是华启风投项目总监,至今已负责公司内部大小各类风投项目一百多个,涉及制造、生物、电子、教育等众多领域,对他介绍虽似简单,我们众人却都感到华启风投对此次实地考察重视,组长、支书、教授纷上前与之握手,耿总气宇不凡却极谦逊有礼,面含微笑话语甚少,握手之时全双手回握,待他人松开才自放手,握完寒暄,便侧身退于许总身侧。
与许总同来有一女性,感觉年龄比许总稍大一点,素面净颜,扎一马尾粗辫,衣着职业女装很显干练,名叫谭静,华启风投办公室主任,负责公司风投项目书编撰,同行另一男子是司机赵泰,身兼公司后勤主管,他身高1米95,身形硬朗壮硕,面戴一阔大墨镜,只在许总介绍时,才摘下低头行礼,人言语更少,隐见华启风投公司严规。
待众人相互熟识完毕,许总向覃组长淡然道:“我与陈想熟识,这次他用心联络,大家有幸结缘于此,我们深感荣幸,同时114工作组驻村为扶贫脱困所做一切工作更让我们钦佩,此次考察,我们公司也希望能为黄茧村扶贫发展有所贡献合作共赢,客随主变,下面考察全听工作组安排。”
听闻组长微诧,忙谦和道:“拉车时长,你们一路辛苦,中饭应还没吃,我们先进村在住处休息吃饭,喝点热茶热水,边吃边聊可好?”支书一旁急举手相引,随声附和:“正是。”
许总浅笑轻语:“覃组长、皇支书不用客气,来时车上,我们几人已吃过些饼干水果,趁现在天明,还是直接先上项目看看,学习学习,等下晚饭时,大家详聊、沟通应会更好,你们看怎样?”
听许总言说,众人全望向组长,组长不由感慨道:“那我们恭敬不如从命,接下来要辛苦许总、耿总、谭主任与赵泰了,请大家移步一起考察我们在此扶贫发展的几个项目,有青宁柑种植、青花鲟鱼养殖及配套农户花菇种养,因项目分散,走动较多应有辛苦。”
“覃组长不用介怀,我们今天专为考察而来已有准备。”许总直接回道,转身向随行3人低语交代一番,几人各自忙开。
谭主任返身从车上拿来一部数码单反相机与一台小型数字摄像机随身背好,耿总取来一硬质文件夹拿在手中,赵泰则从车中将一大纸箱抱搬车座前排,紧接许总想请组长帮忙让人先带赵泰开车入村停靠住处,支书一旁听见,忙唤副村长、袁主任引车过去,同时小声嘱咐袁主任安排好晚上食宿,这时教授想到什么向组长咬耳几句,后喊来鱼头拉在身旁低声交待一番,鱼头憨憨不住点头,与支书打声招呼便先赶齐心水库安排。
一切安排好后,支书亲自打头带队,组长、教授分陪许总、耿总左右,我与仲根、洪喜相陪谭主任随后,一行人由村南向村西角青宁柑种植园斜穿而去。
轻风微徐、柑香暗溢,一路西行众人渐融渐洽,走走说说间轻松亲近起来,在路过村中几处院舍民居时,那统一青石原木建筑风格与向心圆状村落建筑布局,深深吸引许总一行目光,引发她们不住轻声惊叹,支书、教授见状相互合应,忙向她们介绍起寨史村俗甚是详尽。
教授畅言道:“多年前黄茧村便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单位,据村中黄茧宗祠石碑记载,此地古民居最早的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最近也建在解放之前,院舍民居越往村落中心,其建造历史越是久远,其建筑用料都是就近取材周围三道山中青石原木,故坚实结密、异常耐用、极少坏损,在建造时,为除湿潮,每户院舍地面青石之下,更是铺垫大量细沙,这也使得此古民居住起来冬暖夏凉、怡人宜居,改革开放后,山村渐渐与外界多了联系,这些院舍民居最大变化是木窗换装上透明玻璃,仅此而已,其它就无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