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手刃仇人(2)
“竖子盛庸,你可认得我?!”就在盛庸发出那悲壮话语之时,一道怒喝声咆哮而出,夹带着浓浓的仇恨。
跟着,燕藩骑兵渐渐地退开一条通道,一人一马缓缓走出,那青年的双目骤然变得赤红起来,泛着滔天的恨意。
盛庸看着这有些脸熟的青年,心中也是微微一愣,暗暗念道:“此人是谁?这么年轻就能统领燕藩骑兵,看来那燕庶人--朱棣的麾下真的是将才济济啊。可他为何对我如此仇恨?”
“竖子盛庸,你可认得我?!”见盛庸不理会自己,那青年再次高喝一声,那滔天的恨意似要随时爆发开来。
“本帅征战一生,杀过的人何止无数,怎会认得你这无名小儿。”盛庸见自己此次脱困已是无望,再也不再考虑其他,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丝毫不将对方放在心上。
“好!好!哈哈~!哈哈~!”青年随即狰狞地咆哮起来:“我乃张玉之子,张辅!今日,就是要取你项上人头,为我父亲报仇!”
“张玉之子?原来你就是他的儿子,怪不得对我如此仇深似海。来吧,你既然是那老头子的儿子,那就让我掂量掂量,看你有几分能耐。可别像你老父亲那般不堪一击,早早地喋血沙场。”说完,盛庸抬起手中的利剑指向张辅,一脸嚣张地挑衅着。眼中却是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擒贼先擒王!若是能够抓住这张辅,说不准能够以他做筹码,逃过这一番劫难。”
“杀!”张辅被盛庸这么一通挑衅,并在他面前贬低他父亲的形象。他愤怒地摆起手中的长枪,向着盛庸冲杀过去,那积压了好些日子的仇恨瞬间爆发开来。
“机会来了!”见得张辅上当,盛庸心中大喜,悄悄地朝旁边的亲兵使了个眼色,示意他一会和自己合击张辅,将他捉拿在手。
随即,他摆起手中的利剑去抵挡张辅的长枪,并故意显露出不敌,在节节败退之际,往着亲兵的方向挪动过去。
就在这时,一阵高喝声响起:“文弼小心!盛庸此举有诈,速速退回!”朱高煦见状,赶紧提醒张辅退回。
见得自己的谋算被那朱高煦识破,盛庸再也不伪装下去了,直接暴起杀向张辅。那战力,比之方才还要勇猛上几分。盛庸一旁的亲兵也同时围攻了上来,想要短时间内制服张辅。
眼看自己赶过去救援已是无望,朱高煦立刻扔下手中的长剑,并同时从后背上取下弓箭。搭箭、满弦、瞄准、箭离弦!这一整套动作一气呵成,不过在眨眼的功夫就完成了。
“咻!”箭矢刺破空气,并引起阵阵的嗡鸣声,朝着那盛庸的要害--心口,疾速而去。
此时的盛庸已是和张辅交上了手,并把张辅压制得步步后退,眼看就能将之擒住。就在这电光火石之间,盛庸的毛孔瞬间直立,常年征战的经验告诉他,危险将至,自己此时若是再不立即停手,身后的那危险就会立刻要了自己的性命。
“可恨啊!就差那么一点点的时间了。”盛庸心中万分惋惜,并同时抽动手中的长剑,向着那疾速而来的利箭劈砍过去。
“嘭!”“呲!”盛庸险之又险地劈开那射向心口的箭矢,可那断开箭头却是止不下来,继续往前飞进,瞬间就没入了他的左臂之上。
“燕藩骑兵听令,杀啊!”朱高煦率领众将士们及时杀到,将盛庸和他的那些骑兵们围困在一起,并迅速冲杀过去。
“啊!别动手,我投降!我投降!我上有父母要孝敬,下有妻儿要养活,可别杀我啊!”
厮杀才刚一开始,明军见大势已去,自己根本不是对方的对手,吓得立刻跪地求饶。那动作利索得,比之杀敌的本领还强上几分。
“文弼,你没事吧?”朱高煦策马来到张辅的身旁,关心地看着他。
“二爷,多谢您的救命之恩了。方才若不是你及时救我,恐怕我要追随我父亲而去了。到了那边,也是无颜面对他老人家。”张辅一脸感激地看向朱高煦,心中却是恨自己的无能。
“末将再次厚颜请求二爷给我个机会,让我亲自手刃了盛庸那厮!”张辅看着不远处那被燕军骑兵团团围住的盛庸,在苦苦地挣扎着,如那困兽般,被不断地消磨实力。
“准了!文弼,这本就是为你准备的。唯有你亲自手刃仇敌,方能让你父亲走得安息。”朱高煦安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杀!”张辅立刻策马来到盛庸的身旁,并挥动手中的长枪,一划而过。
“噗!”一枪划破盛庸的左臂,“这是为北平老百姓讨的公道。”
“噗!”一枪划破盛庸的右臂,“这是为燕藩儿郎讨的公道。”
“噗!”一枪划破盛庸的左腿,“这是为燕王殿下讨的公道。”
“噗!”一枪划破盛庸的右腿,“这是为天下百姓讨的公道。”
“噗!”一枪从盛庸的心口刺入,并贯穿而过,“这是为吾父--张玉,报仇!”
张辅这最后一枪,似是用尽了毕生的力气,将心中的仇恨和郁气全部灌注在那长枪之上,瞬间撕开盛庸的护甲,直捣心口!那一声“这是为吾父--张玉,报仇!”响彻长空。
朱高煦走到跟前,寒光闪起,盛庸的头颅已是瞬间分离,并被他牢牢地抓在手中,随即轻轻地将它放在张辅的面前“文弼,大仇已报,老将军定会安息的,你,节哀吧。”
张辅双目泛泪,轻轻地点了点头。跟着转身朝着张玉战死的方向,噗通地一声跪下,磕了三个响头。
“父亲,孩儿,为您报仇了!!!”
(据史书记载,盛庸并不是在此大败被杀,而是在东昌大胜之后屯兵夹河,与朱棣率领的大军相遇。双方大战几个回合,耗时几天几夜,最终被朱棣抓住突发狂风的机会,猛攻明军主力,侥幸获胜,从而一雪东昌之耻。而盛庸从此和上任主帅李景隆一样,放弃了麾下的大部队,策马逃跑。后面靖难结束,朱棣攻入紫禁城后,盛庸举众投降。此后,他多次遭到弹劾,被指有异心,无奈之下,于永乐元年(1403年)选择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