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安史之乱后步步自封的中国
“我说,咱家要有牛了!”
“我滴个乖乖!”老妇人大吃一惊后便笑了起来。
“如若这牛真的能落入咱们的手上,别的地方不敢打包票,但是咱们这地方五年后难说再饿死人。”老汉看了一眼娟子便离去了。
瘦弱的牛已经在来的路上淘汰掉了,虽然运往山西的牛羊都是比较健壮的,但一路走来已经却令他们瘦弱了不少。
老汉看了一眼这群瘦弱的牛便知道这些牛的质量都不错,但他还是好好的观察牛的牙口、身形,与合作的人好好挑选了一头牛。
刚过了年,宋鹤轩便收到了蒙古的捷报。
漠南蒙古已经被打残打裂,从陕西以东以北的地域已经有了后世的形状。
宋鹤轩叹了口气,自从做了皇帝宋鹤轩不是叹气就是在叹气的路上。
宋鹤轩叹完气后说道:“不知孙传庭的捷报里面有着多少蒙古人的性命。”
“陛下为何多愁善感了起来?”宋灼瑞笑道,“汉人可与鞑虏是世仇。现如今为何陛下可怜他们起来了呢?”
“百姓终是无辜的。”
“陛下此言差矣,鞑子军队的构成便是那些百姓,非常之时便要用非常之法,多杀些人还是有利于蒙古稳定与北部安全的。”
宋鹤轩对旁边的人说道:“拟旨,命孙传庭勿伤蒙古百姓,但凡有不归顺的部落杀尽一切贵族,杀尽一切胆敢反抗的人。命卢象升做好蒙古百姓的善后工作,保护商道,让蒙古与中原紧紧的联系起来,我们不是要毁灭他们而是要更好的治理他们。如若认祖归宗的话他们与我们同出炎黄一脉,为何要杀伐不休呢?”
后面的话是对宋灼瑞说的。
宋灼瑞说道:“非我族人其心必异。他们都是端碗吃饭放碗骂娘的唯利是图的小人!他们畏威而不怀德!他们没有礼仪,他们都是蛮人!陛下勿要忘记朵颜三卫。”
宋鹤轩叹了口气,道:“国家要发展就必须要开放,必须要改革。”
“多留心眼总不是错事。”
“在一切实力面前任何的计谋都是扯淡,我们有足够的实力,那么就可以让国家开放起来。”
“请陛下勿忘安史之乱。”
“朕知道。”宋鹤轩淡淡的说道,“唐明皇都有开放包容的心胸,朕比他还要强。”
“所以盛唐由盛转衰,国都九陷天子九迁,陛下常说明亡是可惜的,殊不知安史之乱才是最为可惜的。”宋灼瑞有些落寞,“开元盛世的高度我怀疑能否在我们的国家中重现。”
“不会重现的,我们会比李隆基这个傲慢又愚蠢的人做的更好。”宋鹤轩继续说道,“并不是一个国家的灭亡或者失败就是他所有的政策都不可取。”
“每一个朝代的建立就会使劲吸取前朝的灭亡的经验教训,像秦朝不搞分封制导致皇帝势单力薄,汉朝分封了许多诸侯王,汉朝外戚乱政、魏晋南北朝世家大族兴起,唐朝便搞科举制度。宋朝又吸取唐朝的灭亡教训又开始将全国军队集结到中央等等。”宋鹤轩列举了一些例子,道,“这些政策有好有坏,比如秦朝不搞分封制导致皇帝势弱,而明朝搞分封皇帝仍然示弱,所以说对于历朝的政策便要选取精华,弃其糟粕。”
“朕说了这么多,你懂朕的意思了吗?”
“懂。”
“这就是了,安史之乱以来,华夷之辩的说法算是上了桌,我们便开始固步自封起来,这种做法在当时可能是正确的,但是拿到现在便不正确了。东南已经与夷人贸易,我们从夷人那里也得到了不少的学问,所以开放是能够让国家进步的。”
“夷人在五百年前都是未开化的野人,而五百年前我们早就自诩为礼仪之邦,天朝上国,而现在呢?一群未开化的白皮狒狒拿着先进的火枪屡次要撞开中国的大门,而我们却还在固步自封中……”宋鹤轩笑着问宋灼瑞,“你害怕吗?在这样日新月异的天下大潮之中你害怕吗?我们可能在哪一天便成为了这群白皮狒狒的奴才。”
“害怕。”
“我们现在很强大,但是有这样一群开放进步的对手,我们便能汲取到他们的优点,居安思危起来,才能够一直保持强大。”
“陛下所言甚是。”宋灼瑞很赞同宋鹤轩的话。
“明成祖朱棣组织了下西洋的宏伟工程,不过他并不是贸易去了,他只是宣扬国威。但是在被阉割的儒家学说浸透了的朱高炽看来这便是好大喜功,便停了这些工程计划。贯彻海禁政策,于是明朝便渐渐落后于欧洲了起来,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数千年的积淀并不是欧洲那些暴发户可以比拟的,而且隆庆开关,明朝并未拒绝西方先进的思想与学说。明朝并未完全落后于西方。”
“如若我们仍要像明朝那样拒绝海洋,拒绝世界,可能不会与西方拉开较大的距离,但是绝不会能够像之前那样远超他们。”
宋鹤轩说完便闷了一口茶,说道:“朕说完了,累死了。”
“臣请求将陛下所言编写成书,颁发天下。”
“润色一下,刚才朕说得有些急有些快,难免有些语法错误。”
“这是自然。”
“弄成白话文,以后政令也要弄成白话文,免得百姓看不懂。”
“百姓还要看这些?”
“国家的确保百姓什么权利?”
“自由、公正、平等,哦现在要加上一个开放。”
“对异族人开放就对自家百姓封闭吗?为什么要把心眼子对自己人,把宽容心都给异族人?”
“陛下所言甚是,臣等请求将邸报升级,不再仅仅向官府发送,邸报的阅读对象得是百姓。”
“可以,成立报馆,由无业的孩童去买报,国家能赚钱,孩童又能补贴家用,百姓也能了解国家大事,一举三得,这报纸私人也是可以办的。”
“既然邸报有所升级,还请陛下给新式邸报命名。”
“叫华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