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穿成古代娇娇女,我种种田暴富了 > 第29章 花生

第29章 花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header>第29章 花生</header>日子在忙忙碌碌中过得很快,月末的时候,新砌的灶干透了,锅碗瓢盆也都备齐了,小工也招了三个,都是看起来机灵的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工钱一个月二百个铜钱管两顿饭,谢令熙和父母亲商量后,打算五月初一便正式开张。

    四月的最后一天早晨,谢令熙来铺子上,让新来的小二们将桌椅柜台都仔细擦了一遍,掌柜最后还是找了谢正俞帮忙,说来也巧,从北方接回来的两位管事,一位现在在会客来当管事,一位伤了左眼本来打算回乡下种地,正好被谢令熙请来面馆当掌柜。

    这位徐掌柜三十多岁,有秀才的功名,管事做账都是一把好手,年轻的时候曾娶过妻,不过不久妻子就病死了,又过不久老爹老娘也病死了,大家都说他命太硬,这次大难不死,连他自己都说自己或许真的是命太硬了,连阎王都不敢收。

    秋月五更天的时候就来铺子上了,先将猪大骨剁成两截放进煲汤的陶罐里,只加了清水进去,灶膛里烧旺火,水开了之后撇去浮沫盖上盖子,小火开始炖,这罐汤底大概要煲两个时辰。

    今天是面馆试营业,谢令熙想了解一下大家的消费情况,所以先搞了个试营业,菜单只有三种热汤面,招牌阳春面、笋丁肉丝面、鸡丝面,所以汤底也只熬了一罐。

    众人收拾好了之后已经是辰时初了,谢令熙让秋月做了几碗面条,让大家都吃了早饭再开工,几个小二吸了口面条直说‘好吃’‘劲道’‘滋味十足’,连徐掌柜这不苟言笑的人吃了面条之后脸上也带着满意的微笑。

    众人将这面条夸上了天,谢令熙单独坐在另一桌,听完后说:“好了,吃饱喝足,咱们面馆就该开门营业了。”

    “东家放心吧,小的肯定把活干得漂漂亮亮的。”

    一个叫苏田华的小二将众人的碗筷都收拾好送去厨房清洗,谢令熙之前是打算再招个洗碗打杂的人,但是来应征的人里面没有妇人婆子,谢令熙怕招个男子成天和秋月待在后厨,日子久了难免有人说闲话,于是就这么拖着。

    还有个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秋月的住处了,如今秋月还是住在府里,每天早早的就要过来熬汤底,路上肯定是不安全的,让小四天天赶马车来送也不太现实,还是得在这附近租个屋子住比较方便,但让秋月一个人住外头她又不放心。

    谢令熙一有心事的时候就喜欢咬嘴唇,平儿看见了过来说:“小姐,奴陪您出去逛逛吧。”

    谢令熙想着暂时也没有什么解决办法,于是答应道:“那就去粮油坊那边走走吧。”

    林记粮油坊在东二坊那边,与铺子只隔了一条街,走过去的话也不是特别远,谢令熙带着平儿在街上走走停停,这儿看看那儿看看,还买了几朵绢花和两个串珠手链,这种小摊子上的东西十分便宜,总共花了不到四十个铜钱。

    粮油坊的生意依旧非常红火,进进出出的人特别多,谢令熙带着平儿在一楼的种子堆里挑挑捡捡,白菜、香菜、萝卜这种常见的种子都被她忽略过,眼尖的谢令熙在一袋子芸豆里看见了两粒不一样的种子。

    “平儿,你去请徐管事过来一趟。”

    谢令熙将种子挑出来,总共有五粒,粉色的种皮,一角微微带尖,这不就是花生么?徐管事打着招呼过来,“谢小姐,今天怎么有空过来了?”

    谢令熙指着芸豆问:“这袋子芸豆是什么时候运来的?还有吗?”

    徐管事看了眼袋子说:“也是上次大公子出海时带回来的,这豆子原来叫芸豆?大公子说这个豆子煮着吃的味道和黄豆差不多,铺子里很少有人买,至今都没卖出去过,就只有这一小袋子。”

    “上次来时怎么没看到呢?”

    徐管事解释道:“怪伙计们一时大意,小姐只说是要看种子,伙计们觉得这豆子是吃食就没拿出来,要不,我给您装一些回去?”

    谢令熙说:“这袋子芸豆我都要了,麻烦徐管事差人将它送到保安堂隔壁的面馆去,”谢令熙转头对平儿说:“平儿,你去结账。”

    “使不得使不得,小姐吩咐过,谢小姐要什么东西只管拿走就是,不用付钱。”

    “如果是拿几粒我就不跟管事客气了,我看这一袋子也有个二三十斤,怎么能好意思白拿,平儿,去结账吧。”

    出了粮油坊,谢令熙有些激动,连牙龈都在微微发痒,平儿知道小姐肯定是又发现新奇的种子了,心里替她高兴。

    “小姐,您买这么一大袋子种子咱们园子里能种下吗?”

    “那个不着急,主要是这个,”谢令熙将手摊开,手心里躺着五粒花生,平儿好奇地问:“小姐,这个又是什么呀?”

    “这个叫花生,是咱们大周没有的物种,掺在芸豆里被我看见了,这个可是个宝贝。”

    “这花生都能干什么呀?”

    谢令熙想了想说:“能煮着吃炒着吃,能榨油能做酱,总之能做好多吃食。”

    平儿瞪着双眼道:“这么厉害,小姐您懂的可真多!”

    谢令熙心情大好,和平儿在街上慢慢走着,眼瞧着马上快到午市的时间了,两人准备回面馆看看今天的营业情况怎么样。

    身边几个三四岁的小孩跑过去,嘴里还唱着童谣:

    白面团,手上揉,

    长玉条,锅中游。

    又有汤,又有肉,

    谢氏面,记心头。

    声音渐渐消失在人群中,平儿听完后笑着对谢令熙说:“小姐,这顺口溜散出去才不过三五日,这些小孩子们就都会唱了,奴猜听过的人肯定想来面馆吃上一碗面条。”

    果然,谢令熙到了面馆,见面馆里坐着十来个吃面的人,小二还在给一桌客人报菜单,客人一听价格有些难以置信,再三确认了一遍后点了个招牌阳春面。

    谢令熙定价的时候有计算过成本,一斤面粉八个铜钱能做四碗面条,大骨跟白捡的一样剔掉肉之后根本没人会买,谢府每天买的肉多,屠夫就把大骨按十斤五个铜钱的价格卖给谢府,阳春面的浇头是木耳鸡蛋皮,这一碗面的成本加人工算下来要五个铜钱,谢令熙定六个铜钱一碗,这简直就是在做慈善了。

    不过来吃面的人里面不一定都是点阳春面,有的也想尝尝别的面,她只是用一种低价的面条将人吸引过来,大家尝过味道之后自然就会想要尝尝贵一点的面,久而久之,名声就打出去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