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男子汉大丈夫,就该顶天立地
柳氏一听还有什么不懂的。
活当绝对给不了二两银子,不够的银子肯定是他补上的。
他读书的笔墨纸砚都是靠平日里抄书得来的,哪里能有那么多银子。
必定是没日没夜地抄书,从嘴里一点点省下来的。
难怪他这次回来瘦了这么多。
一想到儿子这段时间不知道过得有多苦,柳氏心疼极了,眼圈一下子红了。
苦笑着摇头,“你呀,和你爹一样固执,叫我说什么好。都怪娘身体不好,不能照顾你就算了,还要连累你为生计发愁。”
“娘,你千万别这么想。我觉得抄书挺好的,既能让我温故知新又能解决生计。况且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顶天立地。我已经十五了,又不是稚儿,怎还能让您为我操劳呢?”
自爹走后,家里的积蓄被掏空,地也都卖了,最难的时候他们差点连饭都吃不上。
那时候他还在镇上的同济书院念书。
同济书院,广源镇最有名气的书院,没有之一。
院长江淮儒曾经高中进士、任过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讲。后来致士回了老家颐养天年。
当时的永安县没有什么像样的书院,也并不热衷科举。在众人的力荐之下,江淮儒当仁不让得做了永安县儒林的领头人。并且选择在自己的老家广源镇开办了同济书院。书院里的众位先生皆是功名在身,最差也是举人。
同济书院过硬的教学,使得周围县镇的人慕名而来。有钱还不一定能买到,大家为了得到同济书院的名额可以说是挤破了头皮。
因此束脩自然不便宜,一年就要五两银子。这还不包括过节要给先生的节礼,以及平时笔墨纸砚的消耗。
吴家连填饱肚子都难,哪里还供得起同济书院的花费。
吴熙和无奈之下只能选择退学。当然空出的名额很快就补上了。
毕竟同济书院可是从不缺人的。
那时候正是吴熙和意志最消沉的时候,他实在不知道自己除了读书还能干什么。
当个农夫,留在大兴村种一辈子的地?可惜他家的地早卖光了,除了屋后那仅剩的一亩菜地。
那段时间,他浑浑噩噩,整个人像丢了魂儿,惹得柳氏担心不已。
就在他以为自己就要这么窝囊地过一辈子时,明哲书院的邱院长上门了。
邱仁杰,广源镇明哲书院的院长。曾中过进士,任过七品县令,后来因为不喜官场的人情世故,又是个寄情山水的,便潇洒辞官回了家乡——永安县广源镇。
想要为家乡再发挥一下余热,致力于培养更多的优秀学子,为大雍添砖加瓦。
于是开办了明哲书院。
如果说同济书院人才济济,美名远扬,被视为好的代名词。
那么明哲书院就属于另一个极端了。
由于优秀的学子大部分已被收入同济,剩下的说是歪瓜裂枣也不为过。
有很多县里或镇上员外家的公子哥儿,家里并不要求他们考取功名甚至多么上进,只要不惹事,能识文断字、算数,将来顺利继承家业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