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生世坎坷茫茫然
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东坡
两个月后,春花终于知道了自家周围的所有情况,就连自己家,那也是拿捏的妥妥的,这都归功于大姐翠花那张嘴。
这张嘴也不知道这是随了爹,还是娘。
总之,只要是全家出动去挖野菜的日子,翠花的嘴就没有停过,在春花旁敲侧击以及有目的的打听下,当然是了解的透透的。
春花家住大河县,县名虽有大河,但是说实话,河水并不是很大。这么多年来,在老人家的印象里,河水泛滥过两次,涨起来的时候淹没了村子,升到土墙的半截的时候居然停了下来,然后就在各家各户的外墙上留下了一些斑驳的印子。
后来,每年到汛期,老人家们就指着洪水淹过的印子来宣传大河县是一个福地,也确实是这样,大河县不是很富裕的县城,但在四面环山的包围下,冬暖夏凉,四季分明,各色花等,因时节而绽放,颇有一些“世外桃源”的感觉,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也分外安宁。
下河村坐落在大河县的南边,是县域最边上的小村子,因为在群山包围中,更是民风淳朴。
夏家成家是下河村里唯一一户姓“夏”的人家,下河村主要以“杨”姓为主,连宗庙祠堂都是命名为“杨祠”。据说夏家成一家是因为很多年前大河县洪水泛滥时从别的地方迁移到这个地方来的。
当时夏家成的父亲,夏成华,也就是夏春花的太爷爷,他是一位秀才,举家迁移来的时候,刚好下河村的私塾建成,正是请不到先生来传授知识的窘迫时候。
这在下河村的村史上是有记录的,据说那时的下河村实在是太穷了,别说上学,就连吃饭都成问题,还是杨家的老一辈祖宗坚持要办学堂,还不知道是从什么地方得来一笔善款,就合计着找了个地方修了书塾,修好后又找不到来的先生,一直空置着。
结果,夏仁义,也就是夏春花的太爷爷刚好携带一家人来了这个地方,就留了下来,在书塾的旁边搭建了三间房子住了下来,书塾修建在村东头一进村的地方。
当时的族长杨守义说,建在村东头好,离去都灵城的大路最近,也有盼头,感觉似乎要穿过无数座山透视到都灵城一样,其实,细究起来,下河村是在山里,而且是大山里,说是私塾请不到先生,最大原因可能还是太偏僻了。
说来也是奇怪,这样偏僻的村里,居然想着要建学堂,委实透着一股古怪,而且支持的人很多。后来,夏春花才知道,原来,下河村的杨家其实是从京城搬迁过来的。当时搬迁来的时候,队伍还很浩浩荡荡,杨家第一代大多都识得几个字。比如族长杨守义,至今还能用颤巍巍的双手用树枝在泥地里写上几笔。后来,接任了族长之位的杨仁忠却是个大老粗,大字不识的一个,一副精明农把式的样子,据说种地是一把好手。
说来更是奇怪,下河村的第二代很奇怪般的绕过了“读书”这一环节,成了实实在在的农夫。当年,杨家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以至于要从京城迁移到下河村是一个疑问?为什么第二代都不识字是第二个疑问?为什么第三代居然修个学堂,准备让孩子们识字又是另一些疑问,总之,夏春花是在这些疑问中开始了自己的穿越之旅,也不知道这是幸还是不幸?
有种人世苍茫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