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扩建皇城
“陇右道与关内外通商皆在小凉州,峡谷凶险异常,蕃蒙两国只认陇地商人,万老爷还是莫要派人进陇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凉州有重兵防守,小凉州十分安全。”
陇右道富庶,皆是因为那道长峡谷,外面的商人进不去,他们却能将蕃蒙蜀三国的东西带出来。
凉州虽然苦寒,但经济贸易却不差,各地的商人都聚集小凉州,将关中地区流行的东西带去售卖,再将其它三国的稀罕玩意带回倒卖。
要进陇右道必须得经过凉州,是以凉州地区虽粮产不行,但经济还挺发达的。
不过,赵国是以农业立国,没有粮,再有钱也是浮云。
粮少钱贬值。
万岁山对她这个回答多少有些失望,他就是看中了陇地才舍了那么大一笔钱,没想到被她堵了回来。
可见她并不像外界传言的那般,用钱就可以收买的。
不过若是能与她做成恭桶生意,他也不亏,那些钱早晚赚回来,他提了三个要求,一个被她直接拒绝了,一个她做不得朝廷的主,想必恭桶生意她是不会再拒绝了。
陇地复杂,又是边境,她不信任一个陌生人也是应该的,等与她建立好关系了,再重提也不迟。
陈琬琰拿了人家的钱,也不吝啬的将恭桶生意签下,却谨慎的将所有边境地区的州县都保留在自己的手中,一个富可敌国的大商人,想把与她有关的生意做到全国,乃至边境,她不得不防。
万一是个零零七,她有几个头也不够砍的。
她其实更怕是哪个敌人挖给她的陷阱。
毕竟他提到了陇地,就让她不得不多想了。
微商多以造纸起家,万岁山也不例外,赵国的纸百分之七十出自徽州,而万岁山拥有造纸业的半壁江山。
他很可能与三皇子有扯不清的关系。
送走了万岁山,陈琬琰马不停蹄的进了宫,她知晓景睿帝最终一定会排除万难批下利民计划,她必须将万岁山的事上报,为他赚得筹码。
常福现在见陈琬琰跟见自家闺女一样,亲热的很,见她来了一溜烟的就跑垂拱殿禀报去了。
景睿帝正在与各部商议利民计划,听闻她来了,紧蹙的眉心松了松,道:“宣。”
陈琬琰规规矩矩的步入殿中,先朝景睿帝和赵瑾瑜行了一礼,景睿帝摆摆手,道:“免礼罢,你来有何事?”
景睿帝自是知晓她这几日疯狂敛财,一开始有些许的不高兴,但却被赵瑾瑜的一番话打消了顾虑。
原本百姓是直接向朝廷捐款,所收钱财都是入了国库的,她凭空搞出一个劳什子爱心基金,把钱都敛进自己兜里了,他能高兴吗!
但赵瑾瑜却另有一番见解,直言皇家若一直收百姓捐款有损皇家威严,陈琬琰建立起来的基金会不以皇室的名义接受捐款,实则还是为国家排忧解难,相当于国家的私库。
景睿帝一想是这个理,也就想开了,陈琬琰还很有眼色的主动提出,让他派可靠的人去协助她打理基金会。
反正钱也不是她花了,每一笔的动向他都是知晓的,只要是为朝廷排忧解难好的事,他的人也不干预她。
陈琬琰将万岁山的事禀报了,景睿帝倒是乐了,这些人都是中了什么邪,从雪灾开始就不停的给他送温暖。
从前一个个将钱捂的严严实实,就会哭穷,一点都舍不得吐出来,现在倒是一个比一个慷慨,捐了两千万不说,还要求免费为他建房子?
陈琬琰又将自己的担心说了,景睿帝倒是不怕他喧宾夺主,因为他有了一个更大的计划。
这几日由户部统计京都流民的数量,与无居住房屋的京都人士,无住房的京都人士暂时还未统计出来,但京都流民的数量已经统计完毕了。
细查之下竟有三万人之多,城中房屋大多都在上流人士与有钱商户手中,外城郭居住的百姓也已经饱和,已经没有合适的地方建造可以容纳三万人居住的区域了。
流民与其他百姓的性质不一样,他们大多偏激冷漠,容易被人挑起逆反情绪,难以驯化,他想将那些人圈在一个区域,便于朝廷管理。
所以,他想扩大外城郭。
这才是那些大臣阻挠他的关键所在。
扩建外城就要建造城墙,这是一笔极大的的消耗,与这些比起来,建造义庄的利民政策,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这都城扩建,义庄变成义县,不就成了经济开发区吗?能当皇帝的果然格局不一般,她就不敢想扩建都城这事儿。
陈琬琰惊讶的半天合不拢嘴,她只敢想想在城外建义庄,景睿帝竟然想把义庄包进外城郭,这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力,还有人力。
她这个时候不得不承认景睿帝是个深谋远虑的好帝王,也许百姓们的一次善举让他更加看重自己的子民,一道城墙就是对百姓的保护。
城墙的作用是御敌,他此举是将流离失所的百姓护在城中,给他们一道保护的屏障。
而不是仅仅给予他们居住的空间。
面对肃然起敬的陈琬琰,景睿帝苦笑道:“朕的工部尚书刚与朕算了一笔账,城墙三面全长四十多公里,消耗约在八百万两黄金与二十多万人力。”
黄金他刚从王林府上搜刮出来不少,只是需要众多的劳力,众臣以劳民伤财为由,建议他打消这个念头。
城墙城高十四到二十六米,宽七米至二十米,消耗的不止是人力和财力,还有时间。
也许穷尽他这一生,那座城墙也不一定修建的完,可是那义庄是为他最爱的长子建造的,他想做到最好。
可是困难重重!
陈琬琰拍马屁道:“都城的扩建是好事呀,说明国家兴旺。”
人口稠密才需要扩都,国家若是不兴旺,偌大的京都城也不会繁华到人口稠密。
“那外城墙建好了也好处多多呀,我曾经看过一本游记,有个国家的王建造了一座抵御外敌的城墙,从他开始修建,历经数代,一共用了二百八十二年,耗资无数,长约万里,初建时虽也困难重重,但在抵御外敌的方面,后世子孙皆有受益。”
陈琬琰不欲多谈这个,便将话题转回城墙建设。
“那些流民之所以游手好闲不就是生活没奔头么,陛下让他们有地方居住,再让他们参与建设领例银,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这怎么会是劳民伤财呢。”
劳民伤财也可以换一种解释呀,百姓用劳动力换钱,有事做,有钱赚,能建设自己将来居住的区域,还能参与建设保护他们的城墙,这样都激发不出一个人的热情,那他真的就是废了。
“再说了,扩外城郭,对城中百姓来说多了一道保护屏障,此乃万民之福,君主圣明,国运昌隆!”
殿中官员被她这突如其来的马屁拍的嘴角抽抽,沉思的景睿帝却抓住了她长篇大论里的重点,问道:“抵御外敌的万里城墙,你从哪本书上看来的,给朕找来瞧瞧。”
陈琬琰呆呆的张了张嘴,她是从现代历史书上学的啊!
赵瑾瑜见她那副模样就知她不是在书上看的,立马出来替她解围道:“许是她从哪个话本子上瞧见的,要找出来怕是有些困难。”
陈琬琰对他报以感激的微笑,赵瑾瑜脸红了红,当着这么多大臣的面,就不能矜持一些。
景睿帝也知道她那不学无术的德性,他亲眼瞧见过她听冯太师讲课时昏昏欲睡的样子,也不指望她能看什么好书,不过是对她说的那道万里御敌的城墙很有些兴趣罢了,想是写书的也是个能人。
他也知赵国建不了那样的城墙,原因无他,内政不稳不能掏空国库,他不能给他的儿子留下一堆烂摊子,毁了老祖宗打下的基业。
他没有那个气魄。
“你这说辞倒是不错,扩都城,建城墙惠及百姓。百姓用劳力换银钱,激发对生活的热情,怎么会是劳民伤财呢。”
百姓每年有服劳役一个月的义务,造桥修路、治理河渠,修建城墙为何不可!除去服劳役的一个月,剩下十一个月皆有银钱拿,他就不信没主动来干活的。
他目光如炬的看向陈琬琰,吓的陈琬琰抖了抖,“陛……陛下,臣臣臣妇可是说错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