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霍尔·莫拉兹日记
根据《厄尔贝多斯》一书中的记载,黑洞是一种跨维度的东西,类似于地球上那种喜欢将两片树叶合拢编织成巢穴的动物,黑洞的原理便是这样。
把巢穴的前后两个空间面从中间隔开,又将之连接上,这便是黑洞存在的意义。嗯……像是个快递员?
《厄尔贝多斯》书中预测黑洞是两个宇宙膜的连接口。而根据这本书的记载,并没有什么证据能够表明他们验证过,所以这更多是在一种预测吧?我是这么觉得的。
当我进入第二环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一些事——作为伟大光纪元的开创者厄尔贝多斯人,为什么宁肯花费近银河星球1/4的能源去开发新装置,也不愿意进入黑洞的更深层。
md!黑洞的第二层开始,居然都是巨大到吓得死人的陨石碎片,而其中更多的是一些…行星?你能想象。无数块遥看如细屑,近看大如天的碎片纷乱朝你冲来的那种感觉吗?
躲过去了……
哎。
每次遇到巨大的突发事件,就不得不感慨厄尔贝多斯文明的先进以及自己文明的落后。
第一次,我想将我们所处的文明拔高,乃至超越厄尔贝多斯文明。
这是我和我的导师共同的愿想,同样也成为了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科学事业在广义的发展和进步,必须也必将有着牺牲的伴随。
这浩瀚宇宙中,我们何其渺小,又何其伟大,而这份愿成就伟大的心让我心潮澎湃。
我已做好了随时死亡的准备。
但奇妙的是,如同有双命运的大手推动一般 我们成功的跨越了黑洞的第二防线,行星尘埃。
通过奇希洛观测镜我们观测到了约25倍2层防线距离的第七防线的大致模样,再深入……我们也想,但却有心无力了。
在这里我和我的导师能够感知到一种奇异的感觉……整个黑洞,似乎,在跳动?如同我们的心脏一般,它也会伸张,收缩,一种莫名的感觉,这似乎有着规律可循。
在不知道已经过去多少时间里,我与导师士莲娜,相互鼓励、分享仪器获得的内容,勉强撑过,现在想来厄尔贝多斯文明的一切光学仪器在黑洞的大多数时间里能够正常使用,这简直不可思议。
……
为了更好的保护资料,我与导师各自储存了三片记忆核芯。
……
每每想到,想到强大如厄贝多斯文明,有时真不知,我们以后该如何去超越。
……
在跨过黑洞第二层陨石时遇到了大堆麻烦,黑洞内的行星尘埃区并非如木星或者太阳系的环状陨石结构般运行的,它更类似于流星,速度极快。
我和导师几次都是堪堪躲过,不过消耗的能源实在有点多了,在二入三的间隙里停留了一段时间……
我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反正是有点久,在能量充满以后我们的飞行仪开始继续探索。
当我们正式靠近第三层时才明白,这永远没有我们远处观测到的那么简单。
看似小小的恒星群,但实际上大的吓人。
怎么形容?想象半个银河系直径大小的恒星群高速缭乱的运行着。
为什么说缭乱?我的天哪,你能够想象无数组恒星群时不时碰撞的场景吗?大片的碎块被吸入了,更里层而小的则像是丢铁饼一样甩向第2层。
太难了!我们进入第三层与四层间隙中,整个人都是懵的!
不过虽然安全的进来了,但仍是心有余悸……无数的恒星带着行星向你砸来,各种星球的引力,要将你吸进去,无数的高速,高温环境……这种情况持续到三入四的间隙时,才安全了下来。
我遇到事不断的慨叹命大,不过在完全安全之后,心里除了一点害怕外,也只有两个字能形容我们此时的心境——刺激。
好好的休整了一番,我们开始第四层的冒险。
从第四城店流程开始,我们的道路便正式开始了,如果说前三层还有点惊喜的话,那么第四层便只剩下惊吓了。
混乱的电流层对我们造成了相当大的干扰。尽管内部是全光学结构,外部有暗物质涂抹,但强大的电子流对机体控制的暗物质涂膜的影响依旧很大。
但总体来说也算是有惊无险吧。
我在整个第四层电流层中感官最为深切的地方还是在电流层的漩涡风暴中,在电流层中有一种肉眼可观测的红黄色光晕,这种光晕散发着类似于星云流转时的形状,在黑洞里看到这幅场景让人尤为惊异。
外层红色内层黄,这种奇异的色彩在黑洞之中,是那么美丽,让人痴迷。
……我和导师选择了一个最不明智的选择——朝这片漩涡风暴驶去。
事后我们思考了一会儿,其实我们也不明白为什么会做出这样一个愚蠢的行为,他的心中冥冥间有一种声音在告诉我们,不去的话会后悔一辈子。
我与导师对视了一眼,心中便有了答案,这项可能导致我们真正死亡的决定,即便到我现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也依旧没有丝毫的后悔,而在其中的冒险,着实让我与导师深感惬意。
我们正在远处看到的漩涡风暴,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种光粒子集合体流,它的运行方式也仅在《厄尔贝多斯》一书中略微的提了一下,但在书中它的形成原理是没有讲述的,以下的内容纯属我个人的猜测,同时也希望,以后,如果有人能幸运的走到这一层又有足够的能力的话,能够深入的调查一下。
这种漩涡风暴在《厄尔贝多斯》中记载为“乘兰巴尔光明圣裁”,也就是说这种漩涡风暴有着巨大的粉碎能力。
其中核心的天体,体积巨大到能吸引巨大的恒星围绕其做公转,而又有一种不明所以的力量参与在其中,使得这片星群高速运行,这样就使得漩涡风暴最终的形成。
当然,这也仅仅是我个人的猜测。
这些漩涡风暴在第4层中并不少,相反还挺多的,就当前可观测的而言已然无法数清。这些奇怪的漩涡在一条完完整整巨大又看不见的电子洪流中留下一道细细的真空区,与电子洪流划开,在这之中旋转着,像是一朵朵奇葩。就如同海中的礁石一般,处在那里,静然不已……巍然矗立。
不知道该如何形容之后场景。
厄尔贝多斯文明将其载为“乘兰巴尔光明圣裁”多多少少掺杂着他们的信仰在其中,这位名为乘兰巴尔的是创世神古落多光明面的化身,对现在的我们来讲也就是漩涡风暴一个神化意义上的名称。
我们这些作为厄尔贝多斯人某种意义上的血脉延续者,除了对他们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崇敬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求索和发展的态度在内。
……我们的热情在前进没多久便被掐灭了……
一颗有三颗地球大的陨石狠狠的砸进了漩涡风暴中,可还没过三个呼吸就变成了一堆尘埃,散落开来。
……
如果我们能扛住的话
……
最后我们也只在远远的地方看了看……哈哈,估计谁也预料不到我们得到了什么。
一块漩涡风暴溅出来的碎片!
可惜不知道这是陨石的,还是漩涡风暴的。
但不得不说,这里真的是个无价宝库,东西被我们收入的暗物质盒中储存,这也算是这一趟不大不小的意外收获了。
我和我的导师推测在那中央的恒星上必然有着一个巨大的秘密,但这些我们并没有办法去求知……它的引力相当恐怖。
未知的世界、未知的文明,这一点一滴所汇聚成的星辰大海,让人无比的着迷!
从电流层出来之后,我与导师休息了很久才缓过神来。
这无尽的黑暗虚空……
现在的我们,很明白我们当下的处境,除了空寂之外黑洞内别无他物。害怕?我们又在害怕什么?在这种奇异的状态之下前进已成为了我们为活下去的理由和借口,经历第四层的我们已经对死亡有些麻木了,为数不多的求生欲,让我们躲避着各种各样的危险,讲真的,这电流层的漩涡风暴对我们的影响相当之大。美丽的外表下,那卷碎一切的恐怖吸力,并不是我几个简单的形容词就能形容得了的。为了活下去而死命挣扎出漩涡风暴时的那份恐惧……真的不想再体会第二次了。
第5层到了一种窒息感戛然而止仪器检测这种窒息的源头,就是我们这次黑洞探索治理的最终目标,黑洞粒子。
第五层的所得颇让人欣喜,又让人绝望。
这里的黑洞粒子由各种聚合粒子团组成,而他们之间的纯度相当之高。但没办法,我们只能从五花八门的黑洞粒子中各取一二作为留存带回地球。除此之外也仅能感慨一番,即便是这样,这些东西对我们的飞行仪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没办法,这些东西我们必须带回去,尽管也许这时间可能遥遥无期,但活着不就是为了拼出那么小小一点的可能性吗?
我们并不奢求能活着离开黑洞,但如果,也许,万一成功了呢?哪怕只是带有我们遗存下来的宝贵研究资料,甚至是材料呢?
这样的念头一直支撑着我们活下去,也许是鸡汤,也许是鸡血,但是我们这些所谓的探索者,科研者不一直都是朝着这样不知所谓的道路摸索、挣扎着前行的么?
科学并不害怕孤独,怕的,只是害怕孤独的人。
沉寂了不知多久,才与导师士莲娜摆脱了安逸的心态,也许是太过无聊了吧,哈哈,继续前进!
每每进入下一阶段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文明星索》的序章。
“文明与文明之间总会有着那么一条心索的存在,或小到一个人,或大到一个群、一个社会,总有那么些不知所以的人存在着,引领着我们的世界前行……一条条细微的心索成为我们后世探索的助力,也成为了我们探索这条路上的阶梯。”
我怕死吗?这还用说吗?当然怕。
但如果这唯有死亡这一项选择能够选择呢?……那我能做的就是尽力去避开这个选项。
《文明星索》为我们画下的红阔蓝图真的很香,名留青史也是世人所向,但……还是自己的小命更重要。哈哈,我是这样与我导师士莲娜开玩笑的。
话归正题,离开的暗物质云团,我们便进入了下一个区域,《厄尔贝多斯》一书中标识的黑洞第六域——不可视域。
不可视界介于丁子类的波澜仪清晰可视界到戊子类波澜仪2级震动可视界之间的波澜粒子层!
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