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引力透镜
短时间内北河文明不会再有舰队过来捣乱了,这一点李正阳很肯定,如果还有隐藏的舰队没有使用,那北河文明也就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了,接下来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证连锁撞击行动的顺利进行。
巨型行星还有两百多天就要到达这里,时间不算太久,在这之前,李正阳还有一个小小的任务,打扫战场。
和北河文明一战产生了大量的战舰碎片,还有人类自己发射出去的穿甲弹和电磁弹,碎片倒不是很大,对参加连锁撞击行动的节点小行星也几乎没有威胁,可这些碎片会击毁安置在各个小行星上的行星级引擎。
行星级引擎是保证连锁撞击行动完成的重要设备,每一台引擎在撞击之前如何运行,运行多长时间,以多大的功率运行,这些都是精确到小数点后十几位的,任何一台引擎被碎片击毁,结果都不是人类可以承受的。
这些碎片在太阳系中飞行,对人类舰队的行动也是一个隐患,这都是其次,可以暂时忽略,只要对这些碎片进行标记,系统会自动规避掉它们,现在李正阳只需要清理木卫一方向的碎片即可。
任务自然落在了第一军和第二军的战舰和战士们身上,没有什么技巧,一项十分枯燥的工作,先对空域进行扫描,标记每一块碎片的运行轨迹,速度,然后战舰靠上去用机械臂打捞上来,接着去追赶下一块碎片。
木卫一和这里只有40多万公里,这些碎片的速度很快,多数都是几十公里每秒,几个小时后最快的一批碎片就会抵达木卫一轨道,慢一点的在两天之内也会到达。
为了保证连锁撞击行动,木卫一附近的空域原本被清理得干干净净,现在数千万计的碎片产生,飞向木卫一的有上百万片,仅靠战舰打捞是不可能的,所以战舰只打捞大一点的碎片,小点的碎片将会由木卫一附近的激光武器直接汽化。
这些事情都是小事了,大不了也就是繁琐一点而已,只要耐心点,不会出什么问题,两个军的舰队肯定能完成。
地球上,由方启明院士带队,几十名院士组成的专业团队开始登舰了,这些院士一部分是负责连锁撞击行动的,另外一部分则是负责空间涟漪方案的,当巨型行星到来之时,两个方案同时实施,即可确保万无一失。
空间涟漪方案是方启明院士提出来的,这些年中,方院士一直在研究其可行性,经过团队院士多年的不懈努力,观测了数十颗新生恒星,现在终于有了结果。
空间涟漪方案的执行和之前田文涛军长的方案基本一致,都是利用核弹将木星引燃,所不同的是,方院士执行的规模将会更大,800颗万亿吨当量的核弹同时起爆,短时间内将木星变成一颗恒星。
木星短暂的变成恒星,强大的能量会对周围的空间产生影响,利用空间的变化直接改变巨型行星的轨道,连锁撞击在前,空间涟漪在后,双重保险。
引力透镜效应早在上上个世纪就被人类发现,大质量恒星会弯曲周围的时空,地球等行星能围绕太阳运转也是因为太阳的质量改变了这片空间的曲率,地球和其它行星都深陷这个曲率漏斗中。
方院士就是想利用木星产生的能量改变周围空间的结构,木星的质量远不如太阳大,木星的质量已经是固定的,无法明显的增加或减少,于是方院士想到了是否可以利用能量来改变空间结构。
有了设想以后,方院士带领团队院士开始了没日没夜的星空搜寻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院士们找到了几十颗新生恒星的数据,当然,新生恒星只是观测,它发出的光刚刚好经过地球而已,实际上这些恒星已经走过了漫长的一生已经熄灭也有可能。
通过观测这些恒星的数据,方院士发现在恒星诞生的前一刻,它聚集了足够的物质,但是还没有点燃,引力透镜现象已经产生,当恒星燃烧起来的一刻,引力透镜效应猛然增强,等恒星稳定以后,引力透镜效应又逐渐减弱,但比最开始的还是要强一些。
几十颗恒星的情况都是一样的,这只说明一个问题,恒星燃烧起来的一刻,能量突然爆发,让空间产生了剧烈的形变,空间的形变可以影响空间内的任何物体,如果我们有机会站在更高的维度回看太阳系,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
比如说我们所有人都可能是一个弯曲的,用我们目前的工具永远无法在太阳系画出一条真正的直线,因为太阳系的空间就是弯曲的,所以一切都是弯曲的,只是我们身处其中感觉不到而已。
同理,如果木星突然爆发,超大能量的喷发自然也会改变周围的空间,使得巨型行星的轨迹改变,木星质量比海王星大,周围的空间曲率也更大,这也是方院士最终决定选择木星的原因之一。
通过观测,计算,建模推演,唯一欠缺的就是试验了,可木星不是试验的地方,好不容易搭建起来的连锁撞击方案,一旦木星进行试验,这些星体同样也会受到影响,一切又要重来,其它星体的实验数据又没有太多意义,直到不久前人类舰队和北河舰队大战,木星被小规模的引爆。
这次引爆的数据自然一个不漏的被方院士收集起来,虽然只是小范围的引爆,但是方院士还是观测到了木星细微的引力透镜效应改变,一切都和计算结果毫厘不差,所以战争刚结束,方院士就带领团队和月球的巨型核弹赶赴木星。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从木卫一观测到的巨型行星也变得越来越大,经过了天王星的引力加速,巨型行星的速度已经达到了205公里每秒,它产生的巨大引力甚至让天王星的轨道产生了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