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连锁撞击
另外,巨型行星的g值非常高,不管是人类的工程机械还是行星引擎,在这种高g值的环境下效率会大打折扣,想要利用行星引擎来改变巨型行星的轨道无疑是不现实的。
来自西半球一位白发苍苍的科学家提出了超级透镜方案,巨型行星表面覆盖着几十公里厚的冰川,只要有足够的温度,这些冰川就是很好的推进工质。
建造一个巨大的透镜,在行星的侧方辅以高能量的光照,将行星上厚厚的冰川汽化,汽化的水汽可以充当推进工质,利用大型设备将这些水汽发射到星空中,虽然力量很小,但是巨型行星到达火星轨道的时间还有几十年,只要有一丁点的轨道变化,巨型行星就会和火星错开轨道,避免撞击。
难点在于巨型行星的质量太大,密度也不小,冰川汽化后会立即被行星的引力捕获,巨型行星的直径两万公里,质量是地球的21倍,g值约是地球的83倍,如此大的引力,这些水汽需要达到每秒将近295千米的速度才能逃逸。
搭建一条超长管道,在管道中使用机器对气体进行多梯队转移,一位来自沙漠地区的科学家提出了透镜方案的后续,这个方案类似于以往地球人设想的太空天梯,同样具备可行性,可是很遗憾,人类目前的材料科技还无法支撑这样一条超长的太空管道。
一条又一条的方案被提出,又一条接一条的被搁置,似乎每一条路都能走得通,但每一条路上又都有高山深壑,亦或是有猛兽毒虫,科技的短板就像一条围系在人类脖颈上的麻绳,将人类勒得喘不过气来。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来自中华脊梁太行山脉的一位科学家提出了新的方案,利用小行星带建立连锁反应机制。
先在某颗小行星上装上大功率的行星发动机,驱使它脱离原来的轨道去撞击另外一颗较大的小行星,使其发生轨道移位,进而再撞击到一颗更大的小行星,以此类推,就像打一场星际版的台球,直到积蓄的力量足够大,当巨型行星到来的时候,刚好可以让木星的一颗卫星和它正面撞击。
小行星带的星体数量庞大,仅目前人类标记的就超过50万颗,从尘埃大小到直径几百公里的都有,具备基本条件,连锁撞击方案在小行星带的最终目标是谷神星,这颗直径超过900公里的矮行星也是小行星带的最大星体。
经过一系列的撞击动作,使谷神星偏移原来轨飞向木卫一,木卫一被撞击的时候,巨型行星也刚好进入木星的引力范围,它将利用木星的引力再次加速,木卫一就是要利用这个窗口时间以每秒一百公里的速度对巨型行星侧面进行撞击。
即使木卫一的个头远不如巨型行星,但一系列撞击所聚集的动能也足够让巨型行星的轨道发生偏移,哪怕只偏移01度,经过星际空间的放大,它和火星也不再会有交集,更加不会威胁到地球,最后的命运只会一头扎进太阳。
届时会爆发一场不小的太阳风暴,相比于巨型行星撞击火星所产生的危害,已经是毛毛雨了,人类现在已经有足够的能力来应对太阳暴动,就算有些损失,也在承受范围之内。
这是目前人类科技可以实现的唯一方案,但仍有几个难点,第一个难点在于如何找到合适的小行星,连锁撞击行动相当于一个放大版的星际齿轮组,每一颗小行星都要刚好在设计的位置,质量,密度,形状等等也都有严格要求。
尤其是作为重要节点的谷神星,根据轨道计算,轮到它的时候,它刚好跑到太阳的另外一侧,和木星位置完全相反。
当然,这一切对目前的人类而言都还不是无法解决的难题,小行星不在节点上,那就装上引擎去推动它,就算是直径900公里的谷神星也不例外,对于人类而言,大是大了点,但是这不还有40多年的时间吗。
如果第一个难点不算难的话,那第二个难点就是这个方案能否实施的关键,现在模拟行星撞击全靠大型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相比于电子计算机要强大无数倍,可在模拟天体撞击的时候仍旧存在一些偏差。
这点偏差放在平常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可这次不同,木卫一想要和巨型行星撞击,时间窗口仅有不到30秒钟,错过这个时间窗口,木卫一将会因为突破洛希极限而解体,达不到撞击所需要的动能。
木卫一相对于巨型行星的洛希极限大约是两万三千公里,木卫一跑完这段距离需要将近4分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潮汐力的拉扯,木卫一会从一个圆形慢慢变成一个椭圆,由于木卫一直奔巨型行星而去,它不会那么快解体,但也不能坚持太长的时间,撞击位置的改变或者木卫一提前解体,都无法最终影响巨型行星的轨道。
而且这次是一个多星体撞击的连锁反应,每一次模拟撞击都会产生数据偏差,到最后一刻,这个数据偏差可能会被放大很多倍。
偏差大的后果是人类无法承受的,科学家们只能不断的演算,调整,思考其中可能出现偏差的原因,在众多方案都被否定后,这条方案似乎成为了人类最后的希望。
也得益于这个方案的及时提出,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巨型行星的消息已经在民众中间传开,就在即将引发一场人类内部危机的时候,科学家们公布了连锁撞击方案的详细数据,这才让一场风暴止于初始阶段。
末世纪84年开始,这可能是人类目前为止最为忙碌的一个时代,地球,月球,火星,甚至在海王星轨道,所有人类的基地都在24小时不停的全速运转,星舰,超大当量的核弹,天基武器,行星引擎被一批又一批的被生产出来。
末世纪85年中,在小行星带,第一次连锁撞击演练已经正式开始,工程师们将一台台大小不等的行星引擎固定在目标小行星的各处,调整好角度,功率,时间,然后赶赴下一颗小行星。
另外一批工程师则开始对引擎进行进一步的调试,随着引擎的开启,淡蓝色的火焰直插天际,第一颗小行星相对于工程舰动起来了,强大的行星引擎硬生生的将这颗直径800多米的小行星推离了原来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