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借银百两
“哥哥,你睡醒了。”
听到这一句稚嫩的童声,陈修的起床气也瞬间消了一大半。
“陈公子,莫不是这公鸡打鸣把你吵醒了?”
“没有,没有,嫂子严重了,我平时就有早起锻炼的习惯。”
陈修说着还不忘甩动甩动胳膊来掩饰尴尬。
“娘,哥哥打哈欠了。呵呵。”
“我没有,来,笑笑,哥哥教你太极拳,强身健体的。”
“不要,我还要抓鱼呢。”
“来,笑笑,哥哥帮你。”
“不对,哥哥,不是这样的,渔网不能这样撒,抓不到鱼的。”
樵夫一家三口住在象阳郡北面,茅草房子挨着红河河道的支流。
刘樵夫平日里上山砍柴次日再一早担去集市上贩卖,偶尔运气好些,还能从牧舟山带几只野兔回来给笑笑开开荤。
妻子闲暇在家也会从象阳郡一些大户人家家中拿些针线活回来缝缝补补以补贴家用。
三口之家虽然日子过的清贫,却也尽显天伦之乐。
这一家看的陈修一阵羡慕,曾几何时,他也想过余生会不会该是这样一幅画面,娶个媳妇,生个娃,朝九晚五的工作养家,家里有个贤惠的妻子和乖巧懂事的娃。
忙到中午,康八和刘樵夫才从集市回来,众人吃过午饭。
“少爷,咱也该办正事了。”说着,康八就从怀里掏出一把折扇递给陈修。
“扇子?干嘛用?”
“少爷,我看别的那些个公子啊,少爷啊都是拿着折扇的,特有气质!所以我也给你买了一把。到时候去苏家用的上。”
“你咋不先买两件干净衣裳换上呢。”
“这不咱没钱嘛,只够买把扇子的。”
苏家在象阳郡谈不上名门望族,却也称得上大富人家。
家主苏天富早年靠经营香料生意起家,历经十数载终于在象阳郡站稳脚跟。
但是,真正让苏家在象阳郡家喻户晓的却不仅仅是因为苏家的香料,而更多的是因为家主苏天富的独生女儿苏琴。
这苏琴打小就与香料相伴,许是因为长期浸润在各品类香料下,成年后的苏琴浑身上下自带一股令人心旷神怡的体香。
16岁成年礼那年,郡守胡平芝大人更是在垂柳湖沁园内为苏琴亲笔题词。
香满江堤垂柳岸。
琴抚百灵赛牡丹。
自此一刻,香琴之名更是被传的人尽皆知。
苏家的香料生意也因此更上一层楼。
名门贵妇排着长队抢购苏家香料,为的有一天也能跟苏琴一样,香气历久不散浑然天成。
富家公子也排着长队抢购苏家香料,为的只是能见上苏琴一面,说上几句话。
如刘樵夫所言,苏府的确是不难找,陈修在路上随口一打听便找到了苏家。
“刘啊婆,您请回吧,我家老爷说了还要考虑考虑。”
“还考虑什么啊,我家那内侄长得是威风八面,才高八斗,他过几日就从京城赶考回来了,到时候状元郎配苏小姐那不是天作之合嘛。”
“您请回吧。”
“诶,诶,别关门啊,哎。”
陈修,康八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觑,这才来就碰到个说亲的。
“少爷,鼓起劲儿来,我拍门了。”
康八边说着就一个跨步跳到苏府大门前。
“磅,磅,磅。”
“你?”一黄裳丫鬟探出个脑袋细声问道,“也是来提亲的?”
“对。”康八毫不犹豫斩钉截铁的应道。
“噹”的一下,陈修不知何时已经站到了康八身后一记折扇重重敲在康八的脑袋上。
“对你个大头鬼啊,昨天跟你说啥了,你全忘了?”陈修瞪了康八一眼转而向黄裳丫鬟拱手作揖,“在下从昌东郡来,家父陈氏医馆陈琳,与苏员外乃是故交,劳烦姑娘通禀一声。”
“公子稍候。”
黄裳丫鬟说罢闭门通禀去了。
陈修、康八在门口足足等了一炷香的功夫,仍是不见府内有人出门接引。
“少爷,这么久了还不来人,该不会不见咱吧?”
“稍安勿躁,毕竟这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了,苏员外也总得消化消化吧。”
才刚说完,“吱嗯”一声,门开了。
方才那黄裳丫鬟屈膝行礼道,“陈公子,请随我来。”
陈修二人跟着丫鬟一路往东院行去,穿过门庭雅苑就到了东厢大堂。
大堂正厅内,一对中年夫妇正坐在主位上。
男的肤色净白,略显肥胖,左手大拇指戴着碧绿的翡翠戒指。
女的端庄亮丽,容貌精致,虽到中年,却也别有韵味,算得上是位绝色佳人。
“陈修见过苏员外,苏夫人。”
陈修领着康八快走两步站到近前躬身作揖道。
“贤侄见外了,你父亲与老夫多年同窗挚友,你大可称呼老夫一声叔父。”
“是啊,是啊,来,孩子,别站着了,坐下说话。”
陈修谢过二老在客位坐了下来,康八背着手站到了陈修身后。
苏员外夫妇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陈修,这让陈修浑身都不自在,作为资深宅男,也没个女朋友,但是相亲还是相过几次的。但是这一趟的相亲却是最窘迫的一次,身上的衣物缝缝补补打满补丁,也没个人样儿。
陈修有点难为情,不禁轻轻擦了擦鼻尖掩饰心中尴尬。
二老似乎也察觉到不妥,收回视线便与陈修聊起了家常。
当陈修告知二人陈家的近况,苏员外也难免唏嘘不已,频频感叹多年故友未曾想就此撒手人寰。
“贤侄,你既然来了这象阳郡,不如就暂且住在府中再做打算,如何?”
“叔父误会了,陈修这趟来只想恳请叔父念在与家父多年交情的份上,借些银两于我。”
这话一出,苏员外夫妇不禁一愣,就连康八也是急的直踢陈修椅脚。
对于苏家而言,自然是想将这门门不当户不对的亲事以合乎情理的说辞推诿掉,不过碍于陈父的情面又不能对陈修不闻不问,若是能花些银两就将陈修打发了自然是最理想的结果。
“贤侄,你当真不在府中住下?”
“我有落脚的地方。”
“那贤侄打算借多少呢?”
“一百两碎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