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条件
竹兰和周书仁坐下后,张大铁看着周家的几个儿子,周书仁没隐瞒儿子们,不过张大铁要说的事很隐秘啊,周书仁和竹兰对视一眼,两人的目光同时落在了容川的身上。
容川被看的不自在,不知道叔叔婶婶为何看着他。
张大铁从小卖身当下人,察言观色本事了得,看周书仁夫妻的反应,心里明白了,他就算不说,周家也是有猜测的,的确该猜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容川脸上的肉多了也张开了,也越来越不像张家人了。
张大铁在心里又转了一遍要说的话道:“看来周秀才早有猜测,我今天也的确是为了这事来的,容川的确不是我亲生,我可以把我知道的讲了,但是我有条件。”
竹兰和周书仁心里暗道果然如此,他们一直心里打晃,虽然在现代也看了不少亲生父母虐待子女的新闻,可在古代特别重男轻女的情况下,再多儿子也不该虐待长子的,随着容川张开了,竹兰和周书仁二人私下就谈过。
尤其是男主来了后说了句面善,这句话周书仁记在心里,依照男主的定律,男主不会有废话,竹兰和周书仁就更肯定了容川身世有问题。
只是竹兰和周书仁没想到张大铁会主动说出来,今天来竟然不是为了想挽回容川,而是说真相,的确出乎意料了。
容川的反应是最大的,他的确心里有过疑问,谁家的爹娘这么对待亲子,后来就不再想了,没想到,他幻想过的竟然是现实。
周家的几个小子到底见识少,对于后宅的龌蹉更是了解不多,真没往这方面想过,反应也不小。
周书仁靠着椅子,他怪难受的,不想浪费时间,“先说你的条件。”
张大铁知道自己陷入被动了,周家早有猜测,现在让他先说条件,他不敢狮子大开口了,抿着嘴,周家人真让人讨厌,“难道你就不想知道容川的身份?”
他不信周书仁不急。
周书仁还真不急,因为他和竹兰怕容川被炮灰了,他和竹兰的想法顺其自然,当然主要他现在太弱小,不能够当靠山啊,容川现在知道又如何,说不准知道的越早被炮灰的越早呢!
周书仁面带微笑,“对于容川的身世,我还真不急,命里有时中顺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该容川的自然不用求,不该容川的知道也枉然,何必自寻苦恼。”
张大铁,“”
他真的想骂人,尤其是骂读书多的周家人,长了一肚子心眼就算了,干什么读这么多书!
竹兰急啊,急张大铁墨迹,心疼周书仁忍着难受,脸色黑了黑,语气不耐烦,“你们到底说不说,不说就离开。”
张大铁一听这是真的要撵人啊,这怎么行,不能狮子大开口了,只能降低标准,“第一,很简单,让容川发誓,日后不管如何都不许报复我们,第二,给我一百两银子。”
本来他的要求更多,他仔细分析了周书仁,觉得周书仁中举应该没问题,他的想法是要一百两银子,家里的地挂在周书仁的名下,日后不用交税,他用家里的攒的银子多买地,日后每年能赚不少银钱,结果怕周书仁太贼,只能减低要求了。
周书仁看着容川,“你的意思呢?”
容川已经平复了,对于身世他是想知道的,可要求太多了,他不希望叔叔花银钱,他已经欠叔叔和婶婶太多了,又一想叔叔的话,也悟了不少,“叔,我不想知道身世,就像您说的,缘分到了自然就知道了,如果缘分没到那就不是我该拥有的。”
周书仁满意,容川的悟性不错,他刚才与其说给张大铁不如是说给容川,人的心性很重要,他没看错容川,这孩子虽然心机上不如昌廉,可也是不错的,而且很聪明心性好,加上读书天赋,这孩子和昌廉真不好判定谁日后更有出息。
周书仁嗯了一声,看着张大铁白了的脸,真是个失败的谈判者,“二十两,你要说不说,不说就离开。”
张大铁真想转身就走,可他不能,他走了一个铜板都没了,“好,先给银钱。”
容川愣了,“叔,为什么要花银钱?”
周书仁笑着,“虽然缘分到了自然知道,可有的时候能提前知道了,对未来也有能一定的把控,也让自己心里有底不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能先知道自然是好的。”
张大铁,“”
他现在反悔行吗,可看着周书仁似笑非笑的样子,他知道周书仁敢说就没给他反悔的机会。
他也不敢反悔啊,真怕周书仁抓着这事,把他送衙门里!
容川呆了呆,叔叔怎么说都有道理呢!
周老大见怪不怪,爹就是这样,爹的话都是理就对了。
周老二今个也学到了不少,他跟爹比起来,坑人还是太嫩了。
昌廉激动的握着拳头,这就是他要学的。
竹兰注意着容川,也看到了昌廉,昌廉的眼神有些眼熟,昌廉彻底崇拜上了周书仁啊!
竹兰拿出了银子递给了张大铁,张大铁憋屈的看着二十两,以为今天能发财,谁想到只有二十两,收了银钱道:“我当初被卖换了好几个主家最后到了京城,当年战乱,京城又是必争之地,都打到了京城,当时的京城乱的很,主家有钱被盯上了,半夜有人强上门,我救了家主的命。”
张大铁说着抬了抬腿,“我赔上了一条腿,家主感激我的护主情分,又因我腿废了,就给了我恩典,放了我们一家子契书,还给了不少银子,京城的动乱很快结束了,新王朝建立,我们一家子也去了奴籍。”
竹兰和周书仁没催着说重点,他们不知道张大铁的话是否都是真的,只能从张大铁的话里分析有用的消息。
张大铁继续道:“我的腿受了伤不能长途跋涉要养着,已经离开了主家,我们也不能回去,就租了房子养腿,希望早日养好了早日回老家,这一养就是大半年,后来赶上冬日就又养了一冬天,王朝第二年春,我们打算回老家。”
说到这里张大铁顿了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