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三国之骠骑国君 > 第146章 豪强

第146章 豪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董卓给赵国找的麻烦是中山和常山两郡,不过被封为常山太守的张燕早在刘寿回师路上就损兵折将,根本没敢去上任,自然常山郡也没能如董卓所愿的出现什么麻烦。

    趁着冬月农闲,腾出手来的常山丞骆俊亲自赶来了广府一趟。

    刘寿在王府外院的那道门口迎接了骆俊:“昨夜闻乌啼声,王妃曰‘明日应有嘉讯’,果不其然!孝远,许久未见呀。”

    话虽诙谐,但骆俊注意到刘寿的神情并不十分畅快,隐隐有焦虑之色,眼下也有着淡淡的乌青。

    “有劳大王出迎。” 骆俊客套了两句,便直奔主题,“中山的情形如何?”

    刘寿抬手往里一引,“呵,还不是那般?毋极甄氏,究竟比不上当年常山的那家,公覆他们稍稍留了几分情面,便有人无法无天地贪婪起来。”

    前几日公孙瓒偷袭安熹,黄盖和袁涣带兵迎战,刘寿便又派了内史丞杜畿去中山临时主政。杜畿不愿动用骠骑营的兵士,仅从邯郸守兵当中调了五十人随他赴任,到毋极时甄俨不在,中山豪强们直接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毋极县令姓许,乃是河间豪强许氏的子弟,与中山刘氏联姻。贾琮治郡只察清廉不法,不会管他是不是豪强出身,往日里这位许县令言行谨慎并不仗势欺人,此时却露出了獠牙来。

    杜畿从启程到入城短短三日,毋极县已经奉县令之命,陆续寻着由头杀了十余位不是豪强子弟的乡县吏。

    中山各县都等着看这位空降的新官会作出什么反应,结果杜畿非但拿许氏和刘氏都毫无办法,反而向豪强低了头,说了一句“刘氏中山之望也,县令毋极之主也,吾仰成而已。然群臣有定义,成败同之,大事当共平议。”

    这话传出来,中山豪族都松了一口气,而赵国高层之间则对杜畿颇有些失望,甄俨都跟刘寿提过想要回家一趟主持县务了。

    “我听说了,” 骆俊跟着刘寿走到书房里坐下。“杜伯侯压不住豪族,也在预料之中。河北豪族岂会忘了当年那场度田废后?”

    度田废后的主角,光武郭皇后,便是出身常山真定望族的郭圣通。

    当时东汉天下初定,地方豪强依旧是半割据的状态,著姓大族“田宅逾制”,国家税赋被严重抢占,而地方官员畏于权势,皆不敢清查。建武十五年,光武帝下诏“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权贵和郡国大姓拼力反抗,度田三载,日食两年,朝堂忧怖,天下盗贼四起,州郡动乱,交趾造反

    到了建武十七年,诏废皇后郭圣通为中山太后,随后光武帝派强兵镇压各地反叛,度田继续推行。豪族想继续趁天下大乱野蛮发展的愿望随着郭后之废而中道夭折,这种动摇切身利益的事情,岂会不敏感?

    刘寿无奈道:“光武帝度田,明帝苛察,还不是三世而废?自‘宽厚’的章帝开始纵容世家大姓,之后才有了临朝六后,外戚专政,豪强并起。”

    骆俊不怎么真诚得提醒了一句:“玉郎,你就是章帝之后”

    “是哦。”刘寿点点头,从案上叠成小山的一沓卷册中抽出一份,递给骆俊,“到底光武度田是办成了,天下田亩在册,这是功在千秋的好事呢!我如今守着赵国这四战之地,可不敢搞什么度田,只是稍稍行险了一回,料也无甚大碍。”

    “事不宜急么。”

    骆俊答应着,接过卷宗,快速浏览了一遍,“如今常山纳税的田亩与此卷记载大致相近后汉二百年,竟是未曾开垦一分,呵!” 说着他自己就笑了起来,语气有些发冷。

    刘寿从鼻子发出一声轻笑:“给公孙瓒暗助军粮、调派家丁皆老弱、不给兵甲、贱买田地,这帮豪强当真以为做这点小动作就能拖住黄公覆、就能拦住我,孝远以为可笑否?我有强兵皆自外来,公与李相、贾公悉得民心,便是即刻将之尽数夷灭,重新分配一次田地,又有何不可!”

    李燮、骆俊、贾琮三人都是无可争议的贤吏,其中李燮具教化之德,贾琮清肃吏治有方,而骆俊以爱民为先,也最受百姓爱戴。骆俊为鼓励生产,凡民有产子者,皆送去米肉,近年新生的婴儿许多都以“骆”字取名,传为一时之美谈。

    骆俊在常山很得人心,有这个底气不把本郡豪强放在眼中,更没什么替豪强担心的想法。听见刘寿似真似假的“夷灭”之言,骆俊只温润一笑:“此时尽杀之,日后征伐他处,恐将多阻;待天下安定,玉郎若要效法光武,未尝不可。”

    “嘿,更可笑的是,我还真就被他们拦住了。” 刘寿没接这话,无奈地抱怨着,“非是担忧征伐别处,只是我以为行之无益。光武度田三世而衰,我便是诛尽豪强,保不定日后子孙便有那‘宽厚’之人;纵是没有,若天下皆听顺王命,恐怕也非幸事。”

    刘寿说这话时,心中快速地闪过明朝顿了顿,接着说道:“《春秋》之义,贤者之后,宜有殊礼。今日座中英杰,数十年后,俱为一地望姓,不亦美哉?夷族非治也。”

    “玉郎?”骆俊想说什么,刘寿抬手示意他稍等,快速说完了剩下的话:“但使民生康乐,广兴教化,公正刑法,则民不以屈身仆役为喜,豪强未足虑也!公有德望,愿教抚百姓,使民鄙贪腐而事国家,则常山事定矣。”

    骆俊不妨他是这么想的,顿时深有同感,把刚刚要说的话都咽了下去,附和道:“所谓‘善治水者,引之使平’,善哉!”

    刘寿看向骆俊,言语间透出一种与他年纪不相符的沧桑,那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教育。“孝远呀,你说这些豪强称雄一地,又会做什么?无非是贪图享乐、恃强凌弱、固步自封罢了。天下庸人得了权柄皆会如此,杀了一批复起一批,岂有尽时!我不愿杀尽天下庸人,但求有志者不为衣食所苦,可以奋发自强而已。”

    骆俊笑道:“这可非一日之功呢。”

    刘寿语气异常坚定:“十年,或者百年,只要民生和法治在一分一毫地向好,不论多久我都等得。”

    “好!”骆俊喝彩了一声,随后就说回了正事上:“中山之事迁延日久,可要发常山兵助战?”

    刘寿摇摇头,随口说了他近来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兵者凶器也,不宜轻动。”

    骆俊有些担忧:“公孙瓒强攻安熹,今日已是第三日了。现在黄公覆与袁曜卿一并在安熹主战,杜伯侯在毋极,贾孟坚又不敢出卢奴,中山十三县,其余诸县谁来主政?”

    刘寿这几日面带愁容就是为了此事。不过杜畿前几日给广府送了一封信,其中言之凿凿,故而他决定再等一等,到底还是没有动兵。“豪强又不是一家,各家出价总有高低的么。你在广府多留一阵,这几日间,便见分晓。”

    瑞兽燃香,香雾袅袅。

    甄姬身穿纹锦华裳,在房中给刘寿抚琴,弹奏的是一首《流水》。

    琴声泠泠,如潺潺流水涤人心神,然而在隆冬的天气里听这个,却无端的让人觉得有些凉意。

    “臣畿言:中山有十万户,非皆欲为乱也。贾公困守卢奴两月,民虽未忘其恩,而难听其训。若起大兵,兵迫之急,欲为善者无主,必惧而听于豪强。豪强势专,必以死战。讨之不胜,四邻应之,天下之变未息也;讨之而胜,是残一郡之民也。且刘氏等未显绝王命,彼辈多计而无断,必伪受吾。吾得居郡一月,以计縻之,足矣。”

    刘寿斜靠在胡床上,目无焦距地盯着美人一勾一挑,心里默诵起杜畿的那封信,反复品味着其中的爱民之情。

    然而在四百多里之外,刘寿惦记着的毋极此时却不是这幅靡靡的景象。

    杜畿穿戴整齐,从许县令分给他的偏僻官舍里走了出来,跟着一个传话的县吏走过了他门外那条冷清的街道,再穿过灰土漫天的寒门居民区。

    走到县衙的时候,他们的衣服上都沾了不少尘土。

    杜畿站在门外狠狠地抖了抖衣服,跺了跺脚,毫无形象地在卫兵面前三米处把自己重新打理了一遍,然后才顶着这些人鄙夷的目光,迈步进去。

    步入堂中,许县令已经等候多时了,带着座中县吏做足了姿态,齐齐起身相迎,丝毫看不出就是这伙人把杜畿安排到了那么个老破小的住处,还不许他带来的五十兵士进城。

    许县令笑容满面地说道:“伯侯,今黄中尉困于安熹,我等打算广征兵士助战,你正好代赵王发一封敕令,如何?”

    这是要起兵举事?杜畿心里登时便是一紧。

    刘寿在赵国不是州官,而是皇权。往日里豪强跟地方官能合作一起瓜分朝廷的税赋,现如今却不可能跟刘寿配合着贪他自己的钱,这件事很多人都心知肚明。

    近日手握强兵的刘寿选择休兵示好,豪强们也都跟着表态要归附赵国,然而刘寿的示好不可能遍及所有豪强,必有受此影响不利之人。首当其冲的便是毋极刘氏,赵王一旦跟他们同县的甄氏联姻,两家之间长久以来既竞争又合作的平衡顷刻便被打破。

    果然,现在第一个明目张胆准备大征私兵,或者说准备直接掀桌、彻底破坏联姻和谈的,正是这个刘氏。

    此时此刻,毋极县堂中,许县令叫来刀笔吏,对着杜畿催问道:“伯侯公,请拟令吧?”

    杜畿的额头上有一滴冷汗一点点凝出来。

    许县令状似关心地走到杜畿身前,温声问:“莫非伯侯公还有什么难处?”

    杜畿语气平静,毫不迟疑地答道:“许公稍待,吾尚未思索成文。”

    许县令顿时大笑:“哈哈哈哈!不急,不急,伯侯公慢慢思索。” 于是踱步坐回了主位,心里想着回去可以向夫人交差了、岳丈又会给他送点什么珍玩?

    杜畿想了一会,忽然抬起头,拱手道:“许公,繁文易得,其详未明呀。”

    县令唇边的笑意尚未敛去,“呵呵,公何出此言哪?”

    杜畿悄悄地深吸了一口气,正色回道:“许公征发兵士,不知要如何为之?夫欲为非常之事,不可动众心。今大发兵,众必扰,不如徐以訾募兵。”

    这一问一策之间无半分停顿,说得一气呵成。等到许县令反应过来,关注点被杜畿牵引到了这个“强征不如花钱募兵”的提议上,便没再细究杜畿此举的动机。

    许、刘两个豪族自然不缺钱,听杜畿说的也有道理,此时外面兵荒马乱的,强行征兵确实容易动摇人心,改成悬赏募兵他们也养得起。县令于是笑道:“伯侯公此言在理呀!尔等以为如何?”

    堂中诸吏没一个真的打过仗,一听见上官说好,顿时纷纷称善。

    当日刘氏就调集了资粮,开始在毋极城中和周围乡间张榜募兵。

    然而真正招兵之时,各处的军官为了多吃空饷都大肆舞弊,多报名,少招兵。征兵处是真有人应募不假,可是那新兵名册上,胡编乱造的名字远远更多。

    许、刘两姓本家的贵人们是不会去脏乱的新兵营中一一验看的,派出去督查的家丁奴仆则都被重金收买,层层遮瞒之下,乱哄哄地闹了十几天,两家豪强花出去了许多钱,实际上却没有征到多少兵。

    到了十一月底,杜畿见吃空饷的人数巨大,这条劣计已经快要瞒不住了,赶紧找到许县令,又出了一个歪主意:“今赵国与公孙瓒相持于安熹,距此仅数十里,此非用兵之时也。人情顾家,诸将掾吏,可分遣休息,皆在方圆二十余里,急缓召之不难,则众必感激。”

    许氏作为豪强,最喜欢少出钱就能收买人心的事,于是又听了杜畿之计,暂时放了他招来的私兵们各自归家。

    这天,杜畿联络上了城外他带来的一个兵士。

    兵士说道:“我等依君所言,在乡里暗结怀贾公者,聚有三百余人,皆在邻县新市暂驻。”

    “好,请再替吾传信至广府。”

    杜畿闻言十分满意,当即提笔又写了一封信:“善人在外,阴为己援;恶人分散,各还其家,则从离矣”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