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误入田园
刘寿的精锐骑兵到底是这个时代全天下斥资最多打造的部队,又有高顺与韩浩这般良将统领。这一夜虽然被先后两阵打得有些措手不及,但是经过了最初了慌乱之后,很快就有模有样地打起了反击。
等到亲兵部队抵达各处支援的时候,冲入营中的匈奴兵已经毫无战意,几乎是一触即溃了。
于夫罗围攻了整夜都不知道刘寿究竟在不在他们攻击的包围圈里,此时眼见大势已去,再也顾不上擒贼先擒王,赶紧带着部下仓皇往外逃去。
荀攸瞧见于夫罗要跑,当即点起附近的人马,驱兵衔尾急追。
还没追过营盘,正遇上赶来的典韦等人。
“公达!”
刘寿也在阵中,见荀攸引着八九百人就要去追匈奴的数千骑兵,连忙叫道:“这般分兵追击,须要小心伏兵呐!”
荀攸稍稍勒马,回头答道:“方才营中生乱,敌不见增兵,知其无接应也。今敌胆丧,可急追之。”
刘寿立刻就被说动了:“好!追杀於夫罗!”
一声令下,亲兵部队也如一阵风追出了营寨,尾随着逃窜的匈奴人而去。
“擒杀匈奴单于者晋三级!”
“追杀于夫罗!”
这时天色已经放亮了,秋雾随着日出渐渐散去。
于夫罗穿着半汉半匈奴的装束,被汉军盯紧了急追,急得把披风、头巾都丢了出去,一路往深山里跑,想要借着山路曲折摆脱追兵。
只是他身上这身甲胄也颇为独特,不管怎么伪装他都是那个全场最靓的角色,死活摆脱不开身后的追兵。
一追一逃之间,两拨人马先后转进了一处山谷。
刘寿随着骑兵们绕过一座山,顿时就觉得眼前一亮。
只见这片远离城池的山谷中被开垦出了许多田地,农人们在田间忙碌着。
在山谷中有一座高大的堡垒,几乎比得上小型的县城了。往来出入的人们被突然冲进来的骑兵惊吓不轻,往堡垒中逃去。
这时于夫罗的骑兵被田间的泥水拖延了马速,汉军紧随其后冲进了田里,也慢了下来。
典韦追到近前,当即带来几个人下马,沿着狭窄的田埂步行赶去。他自己手持十余支小戟,身边人还帮他拿了一把,边走边掷。
只见典韦扬手一抡,喝一声“着”,顿时便有一个匈奴兵惨叫着栽下马。
如此扔出了七八支小戟,每次必有匈奴兵应声落马,匈奴终于胆寒了,四散开来躲避着典韦。
于夫罗就这么被他暴露出来。
“嘿!” “着!” “着!”
典韦口中呼喝,对着于夫罗连扔出三支小戟,两支封住了他能下马躲闪的方向,这第三支便正中于夫罗腿上。
“啊!”
于夫罗吃痛大呼,见逃脱不过,连忙喊道:“小人愿降!愿降!”
典韦正要再掷一支小戟杀之,闻言便停下手,回头看向刘寿。
于夫罗腿上血流如注,只能用手紧抱着马脖子,死死地盯着刘寿反应。
刘寿跟荀攸互看了一眼,微微点头。
“准。”
于夫罗登时便松了一口气,再也支撑不住,摔下马来。其他的匈奴兵见状,立刻全部下马跪倒,纷纷口称请降。其他一些本来跑到远处的匈奴人听见这边集体投降,也陆陆续续赶了回来。
刘寿策马走到于夫罗身前十几步,居高临下地打量着此人,问道:“尔因何来攻?”
于夫罗在泥水里勉强把自己翻过身来,有些惊恐地回道:“都是袁本初指使,不是小人本意!袁本初称今日来攻必能杀大王,是为天子除贼,汉廷必能加封王爵,放小人回归匈奴去。”
刘寿听说是袁绍指使倒不意外,立时就信了。
袁绍那么个意在皇位的人物,能坐视他扩张地盘才是见鬼了!
刘寿于是又问:“袁本初是如何指使?”
于夫罗用没那条受伤的腿把自己支成了一个单膝跪地的姿势,闷声答道:“袁本初称大王仅带五千轻骑,营必不牢,可以趁夜袭之。”
刘寿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答案,眉毛微微皱起,突然厉声问道:“黑山贼可是与你同伙?”
于夫罗被吓得一抖,声音因为紧张而颤抖:“小人只与白波贼同伙,并不识得黑山贼,大王明鉴啊!小人罪该万死”
刘寿有些心烦地把手一挥:“住口。”
于夫罗顿时就像被掐住了嗓子一样,再不敢发出半点响动。
刘寿拨转马头回身扫了一圈,着重看向周瑜、牵招、张既三人,心中思量着这里的两三千匈奴俘虏该交给谁来管。
他心里最属意的自然是周瑜,可惜周瑜再怎么气度雄烈也才不满十七岁,未必能带好这种高难度的异族降兵。而牵招和张既也是一样再过十几年这二人都可以统领异族兵马,只是现在如何尚且不知。
刘寿半晌拿不定主意,犹豫地看向荀攸和郑泰。
谁知忽然一瞥,竟看见了遍寻不着的段煨也跟在荀攸阵中。刘寿顿时有了决断,下令道:“段忠明拜胡骑校尉,领匈奴骑兵。”
段煨不防突然被点了名,连忙抱拳应是。
刘寿颔首,道:“段忠明与公达且先收编此间降卒,我等去瞧瞧前面这处堡垒。”
说着一夹马腹,施施然从于夫罗面前策马而过,带着亲兵往山谷深处的堡垒而去。
这时田间耕作的农夫们大多已经弃田而逃。只有一人未走,方才匈奴兵乱跑时躲避在一棵大树下,此时见局势稳定了,便主动迎着刘寿兵马而来,拱手一礼,高声说道:“骠骑将军名德素重,今草民见之,恐难副其实也!”
“放他进来。”
刘寿有点莫名地好笑,不知道这是不是传说中的“高调投效”剧本,等着他问为何名不副实,对方再献策劝谏一番?
只是他惯常不按常理出牌,当即叫了人到近前,笑问道:“所谓德者,称者以为然,不称者以为不然,君言寡人素有名德,不知是谓何名、何德?”
这农夫却是不慌不忙地答道:“晁错云‘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将军以国泰农兴,而聚四方之民,何纵兵践踏田亩?”
刘寿这才注意到,此时是秋收的时节,田间正摆着一捆捆麦子。他四下里看了一圈,只见来不及收割的熟麦许多都被刚才的乱兵冲垮,他们这一路行来也踩踏了一些。
好吧,这确实有点尴尬。刘寿知错就改,道:“君所言极是。典韦,带兵绕去大路上走。”
吩咐完了又看向这农夫,问:“请问君名讳?”
“草民河内常林,拜见骠骑。”
刘寿一听就心中有数了,笑着邀其上马,一同绕到官道上去,边走边问:“此堡垒中所居者何人?”
常林道:“故河间太守陈公与同郡冯氏族人。林自河内避难至此,为主人收留。”
刘寿问:“河内有袁本初与王公节驻兵,竟有何难?”
“郡务纷杂,或有获罪者。”常林不肯多说,似是而非地答了一句,低头沉默。
刘寿见此,就猜到肯定是现任河内太守王匡整的幺蛾子。王匡抓本地大户的各种小错把人下狱,敲诈勒索给袁绍筹集军粮,不交钱粮之人有甚者被其灭族,搞得河内怨声载道,他在河东也有所耳闻。
于是也不再追问细节,笑问起另一事来:“此处壁垒何来?为何不居县城之中?”
常林答道:“北方吏民,乐安厌乱,守善者多。今天下纷乱,故思避世。”
郑泰在旁听见,当即反对道:“值英雄奋节之时,乡民不思报国,反藏身山野,岂非失臣民之节!”
“公业呀!” 刘寿笑了一下,一提缰绳让马儿从田地里迈步到路上,然后才回过身打趣地说道:“好嘛,如今郑公业征讨国贼声威赫赫,竟容不得别人安居乐业了。”
“将军,泰并无此意……”郑泰急急地解释道,他真的只是豪杰性子,日常地骏声升腾,并非对这些乡民有多么不满。
“哎,我知道。”
刘寿摆了摆手,回头对身后众人说道:“民恬最善,余者我等为之。”
刘寿最不喜欢激奋民心带节奏之类的事,郑泰一听就反应了过来,赶紧应道:“将军所言极是!”
这时刚才躲起来的农夫们见堡垒之外似乎已经安顿了下来,纷纷又出来继续收割麦子。众多耕夫之中,有一个妇人提着个篮子走到了常林刚才耕作的位置,静静站立等待。
刘寿骑在马上一眼就看见了这出来的唯一一个女子,问常林道:“君田中妇人,是君妻乎?”
常林答:“是拙荆也。”
“夫耕妇餽,此贤夫妻也!”
刘寿称赞了一句,组织了一下语言,开口招揽道:“君言‘吏民乐安厌乱’,然世乱难避,虽山野之地,兵可至矣。寡人以君为下曲阳令,如何?”
常林上来搭话就是有此意,自然不会拒绝,当即抱拳应道:“愿为大王辟命。”
“哈哈哈哈,好!”
这天傍晚刘寿收兵回到漳水大营,身边跟随的人多了常林和于夫罗两个,队伍里还带了两千多新降的匈奴骑兵。
回到营中,看见韩浩送上来的战报,刘寿忍不住狠狠皱眉:“死伤七百人,失马百匹?巡夜的军侯何在?”
成公英答道:“是某部下军侯,匈奴入营之时就已被害。” 说着,还看了一眼于夫罗。
成公英只是司马,担不起这么大个锅。身为护军校尉的韩浩一脸愧疚地请罪:“属下轻忽失察”
刘寿赶紧打住:“别,孤例行问问罢了,没说你的错呢,别自个揽上了身。”
真让他认了罪就得罚,否则军法便成了摆设,不过昨晚的巡夜是郑泰布置的,不关韩浩的事。
而郑泰严格来说也没什么过错,他又不用负责盯一整夜,负责巡夜的兵士疲劳困顿没有及时示警,现在连主事的军侯都成了刀下之鬼,再追究起来也没什么意义了。
不是每个人当了长史都能像骆俊那样平易近人,调度军吏们如臂使指;或者像刘洪那般精于数算,安排人马事半功倍。
刘寿现在想想也觉得不可思议,郑泰虽然是位颇有英雄气概的豪杰,可是此人根本没有过独自领兵行军的经验,他当初是怎么敢直接点了郑泰代任长史的?
韩浩听刘寿不问他的错,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忙对刘寿行礼道:“谢将军。”
郑泰这时也坐不住了,紧跟着躬身下拜道:“泰调度失当,罪在不赦”
“从事郑泰,罚俸半年。”
刘寿再次直接打断,随口罚了个对于郑泰来说九牛一毛的数额。又看向帐中众人,说道:“昨晚寨门上值夜之人皆罚为苦役。你等记住教训吧,扎寨巡营为行军之大事,虽兵将疲惫,断不可轻忽,须谨慎督察补阙。”
众人齐齐起身,应声道:“我等谨记。”
刘寿点点头:“诸公各去整顿兵马,拔营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