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威辟陈琳
这天,临汾城里迎来了一位意想不到的使者。
“哈哈,时节如流,隔阔相思,今足下幸至,实则凤鸣高冈之徽也。”
刘寿一见来人,不自觉地就咬文嚼字起来。
来人含笑见礼,回道:“仆于冀州,相去步无之间耳,今知识合道,丈夫并节,正道可弘,故得幸会将军也。”
此人乃是陈琳,字孔璋,原为大将军何进的主簿,董卓掌权时逃出洛阳投靠了袁绍。此次陈琳出使临汾,便是为袁绍奔走,来劝刘寿出兵的。
刘寿自从打下临汾已经过了月余,期间牛辅自行弃了闻喜南逃,刘寿便派张杨、朱灵二将过去接管城池,除此之外就再也没动过兵马。
“袁公特致书信,请骠骑将军出兵安邑,关东诸公进兵洛阳,则董卓可破矣。”
陈琳递上一封书信之后,便安静地立于堂下,等着刘寿读那篇洋洋洒洒的数百字的内容。
刘寿见是袁绍的信已先失了几分兴趣,待看出约莫袁绍是想忽悠他去顶住董卓的兵锋,便连最后几条竹片都没展开,直接找个借口拒绝了此事:“军粮将尽,不能发兵。”
陈琳身着银褐色袍服,头戴进贤冠,文采卓然地催问道:“夫鸷鸟之击先高,攫鸷之势也;牧野之威,孟津之退也。今骠骑将军举精甲数万之众,兵指潼关,千里震肃,何不早临河东?则车骑袁公领关东之兵响应于河内,覆没茅蓬,以清故都。”
刘寿换了个理由继续推辞:“久战之兵,多思乡里,不复能驱之夺城。袁公屯驻已久,兵马未动,可先攻取洛阳。则董卓兵乱,孤亦能早平河东了。”
陈琳不再跟他扯东扯西,一本正经地说道:“袁公请将军兵进华阴,关东诸侯则据洛阳,然后遣使西进,奉迎朝廷。”
“哈哈哈哈!”
既然你不演了,那我也不想演。刘寿突然大笑,促狭道:“陈孔璋,去年为阻董卓进京之事,足下奔走献策,是故豪杰敬重。惜投奔袁绍,大失人望。”
陈琳没来由地有点心慌。曾经刘寿跟何进关系十分紧密,与他们这些掾吏也都相熟,当时在他们印象里刘寿是个谦恭温和的年轻人。如今一年不见,这位身上竟然有种迫人的威严了。
陈琳不敢抬头直视,只得在心里猜测刘寿的用意,久不能答。
刘寿居高临下地看着天,又阴阳怪气道:“足下昔为主簿,大将军文书悉出于足下。而今袁绍不能用,足下竟不得秉笔,只能为使传书了?”
陈琳心慌的感觉越来越重,勉强拱手答道:“袁公举天下之盟,使仆会于明将军,未可推也。”
刘寿发出一声冷笑,把没看完的书信丢回给陈琳,含怒道:“本年正月,袁氏矫称三公书信求援,聚众起兵。今公卿自长安辗转而出,绍、术之辈不为托庇,竟以私愤杀之,前盟何存?”
陈琳有些发抖,照着袁绍那封书信继续念道:“请骠骑将军出兵华阴,共扶朝廷……”
“还不住口!”
刘寿拍案而起,怒道:“孤誓为少府报仇,袁术为仇敌,焉得与其类共盟?”
陈琳吓得后退两步,再也不敢开口。
卢植跟士孙瑞对视一眼,一齐劝道:“夫明达之士,未以私愤而忘公也。董卓国贼也,今欲共商大事,宜权且忍耐。”
刘寿毫不犹豫地拒绝道:“绍使王河内杀戚,盖其族诛,而迫他人亦杀其亲乎!如此违逆人道,早晚必亡。我闻达人趋避凶恶,故不肯与盟,公等勿劝。”
“唉,将军之论有理。”
卢植一想此言非虚,默默退了回去。
刘寿又看向陈琳,言语间透出了几分招揽之意,道:“足下能属雄文,广交豪杰,何以回返颤巢,屈事枭桀狷猾之辈?”
说罢,侧过头目视众谋士,看谁能来赶紧帮着圆个场。
郑泰首先会意,起身对陈琳一拱手,劝道:“夫天道助顺,人道助信,圣朝宽仁覆载,允信允文,正是英雄审明邪正,建功丘山之时。今袁绍屯兵寡功,而王师屡克贼众,公计虑深远,何不效力于将军?”
陈琳见刘寿威胁之意明显,又不肯放他回去,自然也没有什么为袁绍尽忠效死的想法,于是十分上道地应道:“鸋鴂之鸟,巢于苇苕,下愚之惑也,苟闻贤圣之德,乞托朝阳之安。”
刘寿这才转怒为喜,和煦笑道“公为主簿。”
于是辟陈琳为主簿,大肆摆酒庆贺,丝毫不去管袁绍相约发兵之事。
……
在河内的袁绍送出书信之后等了十来天,却只等来了刘寿扣下陈琳的消息,自是勃然大怒。然而他此时另有“大事”要办,见刘寿不肯配合,当即就暂时放弃了攻打洛阳的打算。
另一边,董卓听说刘寿不与袁绍结盟,大喜过望,赶紧撤下了“受段煨背叛而兵败”的女婿牛辅,另遣良将应对河东来敌。
七月中旬,董卓以中郎将牛辅驻守华阴,又以御史中丞皇甫嵩为中郎将,在长安附近征发两万,出兵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