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三国之骠骑国君 > 第113章 北进上党

第113章 北进上党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王匡的兵马突然就被团灭,刘寿这边营中军议也只得叹息一番,很快就散了会。

    众人都起身各自回帐,独独荀攸端坐不动。

    刘寿见状也留下坐着,待众人散去,便开口问道:“莫名其妙先输一阵,盟军锐气顿失,徒留在此恐怕无益啊。公达,可有良策?”

    荀彧听见这句“徒留”,就知道刘寿跟他想到一处去了,笑问:“将军可有意北进?”

    刘寿笑着应道:“正是!董卓重兵皆在洛阳,若在此开战,盟军又不懂用兵,不过是横尸遍野而已。我军当依前言,出并州,入河东,然后南取三辅、司隶。”

    他就没打算在河内、河南一带与董卓开战,并且认为袁绍在河内屯兵有点太过想当然了。

    这附近除了有洛阳八关为险阻,更是城池众多人口密集,一旦打起来就会死伤无数,但是想要攻城破关却殊为不易,得不偿失。

    刘寿的战略目标在于封锁潼关。

    潼关乃是汉朝黄河河道下沉之后,废弃函谷关而新建的要塞,位于黄河从河套地区南下转道向东之处,原称“华阴东”“桃林塞”,后因河水南流潼激关山而得名“潼关”。

    此时刘协既然要去长安,那么攻打洛阳对于刘寿而言就意义不大了。他计划先进入并州的上党,再转道从河东南下,绕过洛阳直接占据潼关,然后联合凉州的傅燮一起合围长安。

    荀攸见刘寿确有此意,便献计道:“今上党有蟊贼作乱,河东有白波为寇乱,需早除之,否则不能抵潼关。可使一上将先率精兵北进并州,将军自屯河内,以惑董卓。”

    意思是让精锐现在就出发,他暂时留在河内打个掩护么?刘寿秒会意,应道:“善哉!”

    刘寿于是提笔就要写军令,刚写了两个字,忽然皱眉问道:“可是,董卓部下近在一河之隔,这里骤然调度,如何瞒得过?”

    荀攸道:“兵马调度瞒不得,使人不知其意就是了,将军寻个缘故……”

    三言两语之间,刘寿奋笔疾书,当场就派人送了一封信出去。

    没过几日,在上党剿匪的平难中郎将黄忠快马来信“告急”。

    刘寿接到急信,立即派宣威中郎将卢植督乐进、韩浩、高顺三部精锐,北上“支援”。

    可惜,刘寿这边提前行动了不到半个月,就因为一桩城门鱼殃的事而被董卓早早警惕起来了。

    话说就在关东盟军起兵之际,归属于朝廷的兵马有七八万在洛阳附近,另有三万人在长安,由京兆尹盖勋和左将军皇甫嵩统领。现在董卓要迁都长安,便将这二人征入洛阳,以盖勋为议郎,皇甫嵩为城门校尉。

    去年,皇甫嵩督董卓出兵时,因为智商碾压了董卓而与之有过一段旧怨。此时董卓公报私仇,征皇甫嵩回洛阳时连议郎都不给,直接派他去守城门。

    盖勋劝皇甫嵩说:“董卓寇掠京邑,废立从意,今征将军,大则危祸,小则困辱。今及卓在雒阳,天子来西,将军可以众迎接至尊。” 皇甫嵩不从,遂就征。

    盖勋兵弱不能独立,又不想入朝去侍奉形同天子的董卓,于是弃官逃离长安投奔了凉州牧傅燮。

    这边皇甫嵩到了洛阳,已经从左将军降为了城门校尉,董卓犹嫌不足,又指使有司将其诬奏入狱,准备拟罪诛之。

    幸而皇甫嵩之子皇甫坚寿认识董卓,从长安赶去洛阳替父求情,也是拿自己做了人质,董卓这才放出皇甫嵩,拜之议郎。

    另一边,盖勋的弃官远走,却是提醒了董卓一件大事:凉州虽然是他旧部势力的乡土基业,如今却已经是亲近刘寿的地盘了。

    董卓虽为并州籍,却是在凉州起家,与羌族大小数百战,如今他部下的亲信都是凉州人。

    去年刘寿布局凉州的时候,董卓作为东汉第一个试图抗旨私留兵权的将领,花了大量的精力对抗朝廷,故而并未注意到这些出自朝廷调令的刺史太守实则都是刘寿的亲信。

    而到了董卓在洛阳掌权期间,其爪牙以他重用的关东士族为主,更不会有人去关注远在凉州的事情。

    此时董卓见盖勋逃往凉州,终于想起来把老家现有的势力查了查,看完顿时心里就是一凉。

    凉州牧傅燮就不说了,靠近关中的五郡太守也全都是刘寿的人。田丰、沮授宗族都在赵国,贾诩、韩暨是故吏,马腾的儿子在刘寿部下领兵… 都是很难离间的关系呢!

    再一看并州,也有韦端、枣祗,一个儿子在刘寿处,一个是故吏。董卓倒是没查到太原太守陆康身上,刘寿在广府的郎中名单还不在他的消息范围内。

    董卓又不傻,一眼就看出了刘寿想要合围关中的意图,赶紧让刘协下诏把这几处的官员重新任命了一遍,征调傅燮等人全都入朝担任公卿高位。

    ……

    汉阳,冀县。

    凉州牧傅燮、汉阳太守贾诩、盖勋三人齐聚一堂。盖勋面色惭愧地叹道:“勋但思投身于方伯处,未曾想董卓为此迁罪阖州府君!”

    傅燮劝慰道:“董卓篡逆之辈,公便不至,亦有此征。”

    盖勋急迫问道:“方伯不会应征吧?董卓凶逆,顺则助之也。”

    傅燮沉声道:“凉州,安汉之基也,不可与卓。”

    傅燮说这话的神情有些痛苦。他一生未曾做过违命之事,不过他的忠君思想在此时已经把他带入了迷茫。

    董卓杀刘辩而立刘协,刘寿和诸侯们都不承认,现在这个天下谁为君他已经分不清了,只有身为一州牧伯的责任让傅燮能清醒地看待朝野大乱。为了凉州,他坚定地选择了政令宽仁的刘寿。

    盖勋见傅燮不打算听命于朝廷,顿时松了口气,赞道:“方伯秉仁义之德,凉人无不感念!“

    贾诩也赞了一句:“公之令图,可以全州境。”

    盖勋又建议道:“公可广征兵马,以备东袭。或将之赴长安,袁氏与赵王逼其东,公迫其西,此成擒也。”

    傅燮道:“凉州疲敝多年,且缓征兵。赵王已发兵河内,董卓若敢用兵于凉,王必袭其后,故不忧矣。”

    盖勋见傅燮不肯征兵略微有点遗憾,不过他知道董卓发了这道调令之后傅燮与贾诩二人肯定还有事要谈,便先告辞出来。

    贾诩等盖勋走了,才对傅燮说道:“吾已移书诸郡,为陈祸福,使皆不应征。待新任至,当各阻之。”

    傅燮点头称“善”。

    贾诩想了想,又说起一事:“董卓私致书我等,独不与公,书称许以金爵、宗族享官。诩虽不纳,心忧马腾、沮公也。”

    傅燮道:“董卓调令之事,吾已使人取道并州传书,月余当有回信。或有一二去者,日后再问赵王吧。”

    贾诩问道:“赵王既出兵,或会调取凉州兵助战,公何不一并问之?”

    傅燮从案几底下的暗格里取出了一封书信,道:“我等当谨守凉州,不可轻动。此信为赵王发兵之时所传,文和看看。”

    贾诩见他语气庄重,心中已有了些猜测。待接过来一看,果然是熟悉的簪花小楷字迹。

    这书信当头第一句就是傅燮刚刚那句“凉州,安汉之基也”,后面则是刘寿嘱咐说现在凉州初定,只有去年好好种了粮食还遇上雨灾,他们的屯粮不足以支撑外出作战,让傅燮守住凉州静观天下之变,不要掺合到“讨董大义”里来。

    贾诩把这信来来回回地读了两遍,笑道:“赵王信重于公,犹公之信赵王。诚如此,何愁凉州不安、汉室不兴?”

    傅燮有他作为一州之主独立的判断,并非是因为私交而选择站刘寿这边的。这封信他之前一直没有拿出来,就是怕将来形势所迫不能按刘寿所说的行事。

    不过么,能跟着一位宽仁的主君确实是件令人舒心的事情,既然现在选定了前程,就帮刘寿宣传一下仁德吧。

    傅燮这么想着,把信收在了袖子里,对贾诩笑道:“吾不日便启程督巡诸郡春耕,文和督汉阳之农,愿善抚之。”

    ……

    就在凉州的一众官员们决定集体不理董卓调令的时候,在相隔两千里的河内,刘寿还没有收到傅燮传书,自己就已经得知了这个调令的消息。

    见董卓已经对凉州和并州开始指手画脚,刘寿也不跟他演了。

    二月中旬,赵国的兵马离开了河内拔营北上,快速通过了已经被卢植平定的上党南部,开始大力清扫北方不属于自己的势力。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