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两难的决定
八月十五的月亮,高高挂在天上,犹如一个大玉盘,又圆又亮。
月光皎皎,从天上洒落人间。
北京的街市上,各式花灯点亮了夜市,恍如白昼。
大街上熙熙攘攘,几乎都是过节赏花灯的老百姓。
他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或聚在一起猜灯谜、放天灯,或三五好友吟诗作对,或一家老小一起赏月、吃月饼……
北京城中,到处都是一片祥和,一片欢乐。
节日的氛围,像暖黄色的花灯,让人感到温馨。
然而,同样的月光,同样的灯光,有的人感到温馨,有的人却感觉冰冷。
人群中,一群面色冷峻的壮汉护卫着一老一少,匆匆赶往街角的马车。
那个年约半百的老头留着长长的胡须,一双犀利的小眼睛在迎着火把的倒影,仿佛眼睛里有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
这个老人便是大明的皇帝——朱棣。
他身旁的少年正是大明的皇长孙——朱瞻基。
对于朱瞻基而言,这个中秋有些扫兴。
原本他还打算像其他孩子一样放放天灯,跟他的爷爷一起欣赏北京的夜色。
因为一封来自边关的急报,这一切都没法实现了,可惜了!
离开闹市一直到坐上马车,朱棣都阴沉着脸,一声不吭。
静静地坐在朱棣身旁,朱瞻基小心翼翼地打量着他的爷爷,也不吭声。
朱棣微微蹙眉,额头上皮肤皱成了一个“川”字,那双小眼睛犀利得像一把刀。
朱瞻基知道,他的爷爷很生气。
这个时候,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静静地陪着他爷爷,不要再给他添加烦恼。
马车在黑夜中狂奔,没过多久,就到了燕王府大门。
马车刚停下,朱棣就窜出了马车。
“瞻基,朕有事,就不陪你了。”
“知道了,皇爷爷。”朱瞻基应了一声。
从马车上下来,他发现他的皇爷爷只留下一道焦急的背影,匆匆闪入府中。
朱棣日常处理政务的议事厅里,灯火已经点亮,亮堂堂的。
平日里,桌子上堆着一沓沓奏折,如今,桌面光溜溜,只有一本奏折。
迫不及待地拿起桌上唯一的这本奏折,连椅子都没沾,朱棣便打开奏折,仔仔细细地查阅起来。
这是边关的锦衣卫加急密奏。
这密奏说的,正是纪纲所说的坏消息。
丘福败了!
而且是,全军覆没!
丘福率领一千余人的前锋直捣敌营,被地重重围困。
最终,丘福、王聪、火真、王忠与李远五名大明将军全部被杀,导致十万大明军队兵败。
看着全军覆没的密报,朱棣使劲捏着手中的奏折,双手都在颤抖,眼睛红红的。
一把合上奏折,他背过身,啪地一声将奏折拍在桌子上。
殿中的太监都跪下,匍匐在地,瑟瑟发抖,不敢出声。
纪纲也跪在地板上,只不过,他不像太监们这般胆小。他只是单膝跪地,低头抱拳,甚至还用余光偷偷瞟了一眼朱棣的背影。
得知丘福命丧鞑靼之手,纪纲不但不伤心,心中反而很得意。
丘福之死,正和他所愿。
至于大明十万大军覆灭,这与他何干?
大军战败,那是为将者的失败;将领的失败,那是统帅者的失误。
“要怪就怪丘福太自以为是,”纪纲微微抬眼又望了一眼朱棣的背影,心中暗暗自得,“还有,那就是陛下你的不是,如果陛下不让丘福统兵,那……”
“丘福,你……”朱棣重重地闭上双眼,“你!误了朕的大明!”
盯着朱棣的背影,纪纲出声询问道:“陛下,如今该怎么办?”
“查!给朕好好查!彻底给朕调查清楚!”
朱棣睁开眼,转过身,瞪着红通通的眼睛:“朕要知道事情的所有经过!”
纪纲抱拳称是,退出了房间。
二十天后,朱棣再次收到了丘福兵败的具体经过。
除了锦衣卫的密奏,还有兵部呈送的事件调查汇总。
丘福轻敌冒进,不顾众将劝阻,一意孤行,以一千余人的前锋直捣敌营,最终被鞑靼重重包围。
副将王聪与李远率五百骑突围,王聪战死,李远因坐骑受伤蹶蹄,坠马而死。
丘福、火真、王聪等人被鞑靼抓获,处死。
因没有将领的有效指挥,大明十万大军被鞑靼击败。
九月五日,朱棣追封安平侯李远为莒(ju)国公,谥忠壮,追封武城侯王聪为漳国公,谥曰武毅。
“陛下,如今北面新败,该如何是好?”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小心翼翼地询问朱棣。
“纪纲,你说,朕该派谁征讨鞑靼?”
“禀陛下,微臣以为,英国公张辅在交趾平叛屡立战功,是征讨鞑靼最佳的人选……”
朱棣摇摇头:“张辅远在交趾,远水解不了近渴。更何况,交趾平叛尚未结束,朕不想他功败垂成。”
沉默了一会儿,纪纲嘴角微微勾起,眼神中闪过一丝狡黠。
“陛下,除了英国公张辅,臣以为,还有一个人,或许可以胜任。”
“谁?”
“禀陛下,辅国公郑海尚在南京。”
“郑海?”朱棣有些犹豫。
纪纲支持抱拳,郑重其事道:“陛下,辅国公郑海与陛下靖难起兵,多有战功。除了英国公,朝中唯有郑海能统军北伐。”
见朱棣不说话,纪纲又道:“论勇武,当年东平王朱能对辅国公多有赞誉;论谋略,辅国公是道衍的弟子,兵法谋略当不输昔日的荣国公张玉;而且,臣听说,辅国公还与徐家关系密切……”
“郑海不合适,”朱棣皱着眉头,面色凝重,“他未曾统领过大军……”
“陛下,辅国公统领过锦衣卫,手下还有飞龙卫……”
“锦衣卫与飞龙卫区区千余人,不可与数十万大军相比,郑海他的统兵经验不足。”朱棣直摇头。
纪纲抱着拳头,一本正经,衣袖之下,嘴角却微微勾起。
“陛下,辅国公下西洋能统领上万将士,如北伐鞑靼,统兵十万应该不成问题……”
“嗯,你说的没错!不过,正如你所说,郑海要统兵下西洋,他无暇分身。”
纪纲抬起头,叹气道:“陛下,那北伐该怎么办?”
朱棣毅然决然道:“既然无人可用,那朕便亲征!”
朱棣下了两道旨,一道旨意是令兵部筹备北伐鞑靼,另一道旨意是命郑和、郑海与王景弘继续下西洋。
【注】
《明史成祖》:“八月甲寅,丘福败绩于胪朐河 ,福及聪、真、忠、远皆战死……甲戌,赠北征死事李远莒(ju)国公、王聪漳国公,遂决意亲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