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月是故乡明
“哥,嫂子不跟我们一起回大明吗?”
“你嫂子有身孕,我让她留在旧港好好安胎。”
轻叹一声,狄云又看向郑海,有些失落:“哥,那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次见到嫂子?”
没有回答狄云的问题,郑海冲着码头上的施若绮使劲招手。
这一别,至少得等上大半年,他们才能再见面了。
下次见面,他们的孩子可能有三四个月大了。
这海上航行风大浪急,郑海不放心施若绮跟他一同返回大明,而是让怀有身孕的施若绮留在娘家安胎,安心生下他们的孩子。
船队收起了船锚,升起了风帆,缓缓驶出了个港口。
站在宝船的甲板上,郑海静静望着码头上的妻子,心中五味杂陈。
这一次下西洋,他最大的收获,不是协助郑和说服了暹罗王,而是得知施若绮怀了他的孩子。
他终于有了自己的牵挂,有了自己的血脉。
来到大明十余年,一直以来,他就像是苍茫大海上的一艘帆船,在命运的波涛中起伏颠簸,奋力前行。
他曾试图驯服大海,后来却发现,仅凭他的力量,根本无法逆转历史的潮流。
再后来,他选择顺应潮流而动,乘风破浪,这才慢慢掌控了自己的小船。
暮然回首,已是中年,他却孑然一身。
他与徐妙锦百转千回,却是爱而不得。
岂料,施若绮与他机缘巧合,弄假成真,竟柳暗花明,后来居上……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他在船上看着施若绮,施若绮在岸上看着他。
船儿拉开了他们的距离,思念却将他们捆绑在一起,即便隔着汪洋大海,他们却共同拥有清风与明月。
海岸在视线中消失,海浪吞没了告别的话语,只有海鸥在天上喃喃自语。
“哥,明年我们还下西洋吗?”
同样望着大海的狄云,问了一句。
“下!”郑海毫不犹豫地回答,“明年,我要回南洋抱女儿,你想不想抱小侄女?”
“想!”狄云应了一声,扭头看向郑海,一脸好奇,“哥,你能确定是女儿而不是儿子?”
郑海信誓旦旦道:“酸男辣女。你嫂子喜欢吃我做的胡辣汤,喜欢吃辣,我猜是个女儿。”
“哥,这是什么道理?”
狄云打量着郑海,满脸的疑问。
郑海自顾自地解释道:“酸男辣女,这是老一辈的经验。孕妇爱吃酸的,生儿子,爱吃辣的生女儿,说多了你也不懂。以后看看准不准吧,到时就知道了。”
狄云觉得,他哥有些神叨叨的,就像当年大病初愈时的模样。
想起那时,他就觉得,他哥是不是老毛病又犯了。
“哥,你是不是老毛病又犯了?”狄云目不转睛地盯着郑海。
“我看,你才是老毛病犯了呢!”
郑海直接回怼了一句。
狄云呵呵一笑:“没犯老毛病就好!”
郑海伸出手,在狄云身上四处摸了摸,从狄云的衣服里摸出两个馒头。
“小云,我就说嘛,闻到什么味道,你怎么还像以前一样藏着吃的呢?”
看着郑海手里的馒头,狄云不好意思地笑了:“哥,你说的,这是经验,我习惯了。”
“我们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没必要总是把吃的藏起来。”
“哥,你把还给我吧,身上没有吃的,我不放心。”
说着,狄云从郑海手中拿回两个馒头。
低头看了一眼狄云脚上的鞋子,郑海忍不住问道:“小云,你在鞋里藏钱票的习惯,不会现在还保持吧?”
狄云扭头看了看四周。
发现四周没有其他人,他这才冲着郑海点点头。
“哥,这个秘密只有你知道,你小声点,可不要告诉别人。”
郑海愣了愣,没想到他随口一说就被他说中了。
看着狄云小心谨慎的模样,他不由地想笑,可是想了想却又想不出来。
在郑海还是乞丐帮海龙帮帮主时,他就发现了狄云的两个癖好:一是藏吃的,二是喜欢藏钱。
或许是从小在丐帮中长大,经常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狄云从不浪费食物。
他总是习惯性地吃一半藏一半,总是在身上准备一些食物,总是害怕再次遇到饥荒或者找不到吃的。
他还是个小财迷,只要有钱就会藏起来,而他经常将一部分钱票折起来藏在鞋子里。
郑海没想到,这十几年来狄云一直没有改变这些癖好,依旧像当初的小乞丐一样小心翼翼地生活着。
不知不觉间,天色已经黑了,狄云已经返回了他住的船舱,而郑海依旧在甲板上吹着海风。
一轮明月,从海面上缓缓升起,海风吹淡了思念。
人是儿时好,月是故乡明。
当郑海在海上回忆往事时,远在北京的朱棣也在思念着故人。
永乐七年(1409年)六月,朱棣最终确定了安葬皇后的陵墓地址。
这个风水宝地位于北京昌平县天寿山。
朱棣下令,陵墓周边80里的区域划作陵区禁地。
走出俆皇后曾经居住的房间,朱棣再次返回燕王府的议事厅。
在议事厅里,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在焦急地走来走去。
见到朱棣走进来,纪纲连忙单膝跪地,抱拳行礼:“陛下,北边来消息了,是个坏消息。”
朱棣微微皱眉,拿起桌子上的折子。
嘭地一声,朱棣猛地拍了一下桌子,骤然起身,阴着脸,一双小眼睛瞪得圆鼓鼓的。
“陛下息怒!”
纪纲与殿中的一众太监都跪在地上。
紧握着拳头,朱棣站在桌子旁,久久不语。
殿中的太监们都伏倒在地,低着头,不敢说话。
他们知道皇帝是动了真怒,这一不小心就会引来杀身之祸,战战兢兢,动都不敢动。
过了许久,朱棣自言自语道:
“朕,待鞑靼以至诚,派遣使者归还他们的部属。
“他们竟擒杀朕的使臣,难道还想进犯大明肆意劫掠?!
“真是狼子野心,不知好歹!
“逆命者,朕,必除之!”
奏折禀明的消息,就是纪纲所说的坏消息:
给事中郭骥出使鞑靼,被鞑靼新任大汗本雅失里杀害。
四个月前,朱棣派都指挥金塔卜与给事中郭骥,送还鞑靼的旧部,想要与新任的鞑靼可汗修好。
在朱棣令郭骥携带的文书中,这样写道:
“朕希望新任鞑靼大汗能顺应天心,下察人事,与大明交往,相与和好。朕主中国,可汗称王漠北,彼此相安无事,永享太平。”
可世事难料,新任鞑靼大汗本雅失里却直接对大明使者痛下杀手。
随同郭骥出使鞑靼的百户李咬住侥幸逃生,从草原逃回大明,带回了这个消息。
这件事,朱棣越想越生气,又拍了一下桌子,怒道:
“鞑靼竟如此嚣张!
“是可忍孰不可忍!
“朕,要他们血债血偿!”
震怒之余,朱棣看向纪纲,询问道:“纪纲,你认为,朕该派哪位大将军北征鞑靼?”
纪纲微微抬头,瞥了一眼朱棣,却又低下头:“陛下,属下不知。”
【注】
《明太宗实录》:“朕以至诚待之,遣使还其部属。乃执杀使臣,欲肆剽掠,敢肆志如是耶。逆命者,必歼除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