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论功行赏
外面的天色还有些黑,郑海的房间已经亮起灯。
听到房中的动静,房屋守候的小厮与丫鬟推门进来。
这座宅院是锦衣卫的几名千户“孝敬”郑海的。
它离锦衣卫的府衙不远,离皇宫也不远。
在应天府没有住宅,郑海没有拒绝手下的好意,直接收下院子。
作为锦衣卫的头子,郑海与前几任锦衣卫的指挥使有很大的不同。
他不贪财、不收女人,不向手下索要任何东西,没有特殊癖好。
不贪财、不好色,这样的上司,令锦衣卫的几位千户头疼不已。
几番受挫后,他们才将这座豪宅送给郑海。
直到郑海收下豪宅,锦衣卫上下这才放心。
府中的丫鬟进入房间时,郑海已经把衣物穿戴整齐,只剩下检查与调整服饰了。
他早已习惯了一个人穿衣,这令府中的丫鬟与下人有些不习惯。
不过,今天郑海的穿着很讲究,需要丫鬟们帮着整理。
他穿的是御赐的飞鱼服,衣服上有飞鱼纹:长着两角的蟒形头,鱼鳍身、鱼尾,三者组合成四爪飞鱼图案。
头戴乌纱帽,腰配玉带,系绣春刀。
今日是九月初四,朱棣要对靖难功臣进行论功行赏。
昨天朝廷已经通知众臣,命所有人今早上朝都穿着朝服。
郑海是锦衣卫的指挥使,与一般的文武官员的朝服都不同,他穿的是飞鱼服。
出了府,郑海骑上亲卫准备的马匹,朝着午门慢慢走去。
此时,天色未亮,身边的护卫手持火把,为郑海开路与照明。
到长安门外,各位文武官员陆续抵达。
文武官员所穿的朝服都是一样的。
他们身上穿的是赤罗衣、青领缘白纱中单、青缘赤罗裳、赤罗蔽膝、赤白二色绢大带,腰束革带,配有绶带,脚上穿着白袜、黑鞋。
赤色即红色,文武官员的朝服一眼望去,都是一片红,很喜庆。
用于区别官员品级的,是他们头上戴的粱冠与腰间佩戴的腰带及配饰。
粱冠的梁越多,品级越高;腰带与腰间配饰要高级,级别越高。
八品与九品的粱冠只有一梁,而一品官的粱冠有七梁,梁数最多是公、侯、伯这三等爵位所戴的粱冠,有八梁。
郑海骑在马上,远远就看到了一个老熟人,曹国公李景隆。
李景隆戴的是八梁的粱冠,粱冠上还装饰有金蝉貂尾笼巾,很特别。
下了马,郑海正打算走上前,找李景隆打个招呼,却有一位大臣凑上来,叫住了郑海。
“你是郑海?真没想到,锦衣卫的指挥使会是你!”
郑海打量着眼前的中年男子。
这位大臣面容有些沧桑,颧骨高而无肉,小眼睛、大鼻梁。
他头上戴着五梁的粱冠,腰间是金腰带,佩玉。
这是三品大臣的装束。
可这人有些面生,郑海并不认识他。
这段时间,锦衣卫的抓人、杀人、灭门,行事狠辣,弄得朝野人心惶惶,前朝的旧臣更是闻之色变。
别人见到锦衣卫都匆匆让开道路,这名大臣却有些特别,主动上来与见到郑海搭讪。
想不起来这位三品大臣是谁,郑海问:“我们认识么?”
“郑指挥使或许不认得我,但我记得你,”那位三品大臣一脸笑容,“大约十二年前,在北平,当时的锦衣卫指挥使蒋瓛(huán)找到我,要我放你一马……”
“十二年前?蒋瓛?”
郑海有些惊讶,努力回想着以前的事情。
十二年前,那几乎是他刚到大明那一会。
刚进燕王府时,郑海杀了两名黑衣人,被抓入大牢,是蒋瓛救了他……
“你是……?”
盯着眼前的这人,郑海却没有一丝印象。
“本官陈瑛,现任左副都御史,十二年前是北平的按察使。”
盯着眼前这小眼睛大鼻梁的三品大臣,郑海微微惊讶:“陈瑛?你就是陈瑛!”
郑海向陈瑛拱手回礼,他们两人的官阶都是三品,不分高低。
“没想到,郑指挥使还知道本官。”陈瑛拱拱手,很客气地回应了一句。
郑海当然知道陈瑛,他可是永乐朝的一大酷吏。
不过,身为锦衣卫指挥使,郑海手里沾染的鲜血也不少了。
而陈瑛才刚刚回朝,眼下还称不上酷吏。
郑海微笑着,扫了陈瑛一眼,解释道:“你从广西调回京师,这个消息我是知道的。
“不过,十二年前的事情,郑海确实不了解。不过,在这里,我依旧感谢陈大人当年的救命之恩……”
“郑指挥使,误会了!”陈瑛不动声色,平静道,“当年,救郑指挥使的是那蒋瓛,本官可不敢承情。”
“那也多亏是陈大人,多谢陈大人!要是换了别人,那时我呆在牢里,未必那般舒坦!”
郑海与陈瑛互相客套了一番,闲聊了两句,宫门便已经打开了。
陈瑛是文官,郑海是锦衣卫,属于武官。两人进宫的宫门不同,便各自走开了。
过了承天门,又穿过端门,便来到午门前。
电视剧里斩杀犯人时,经常能听到一句话:推出午门,斩首!
想到这,再联想到刚才见到的大臣陈瑛,郑海不禁想起了方孝孺被当街斩杀的那一幕。
皇帝的屠刀,又高高地抬起来了……
穿过午门的城门洞,踏上内五龙桥,过了玉带河,进入奉天门。
沿着奉天门广场中央的御道,文武官员各自站在一边,按照顺序走上奉天殿殿前的台阶,缓缓走进奉天殿。
经过两个月的修缮,奉天殿被火烧过的痕迹已经消失,一如往常的庄严肃穆。
众臣在奉天殿中站好,皇帝朱棣穿着冕服,登上正中央的龙椅,早朝正正式开始了。
今天的早朝,只宣布一件大事,那就是对靖难功臣实行论功行赏。
朱棣令马和宣读封赏的诏书:
“封都督丘福为淇国公……
“封都督朱能为成国公……
“封指挥使郑海……为辅国公……”
当马和宣布封郑海为辅国公时,朝堂上下都有些惊讶。
众臣看向郑海的眼神有些复杂,有人疑惑,有人羡慕,有人嫉妒,有人厌恶……
封燕军中的功臣为国公的,有三人,分别是丘福、朱能与郑海。
追封国公两人,分别是:荣国光张玉,谥忠显;泾国公追封荣国公
陈亨,谥襄敏。
封侯张武、顾成、张信、李远等十三人,追封谭渊为崇安侯,谥号壮节。
封伯十二人,其中包括张玉的长子张辅,封为信安伯。
归附的旧臣中,朱棣也封赏了一部分有突出贡献的人。
李景隆依旧是曹国公,增加俸禄一千石。
茹瑺封为忠诚伯,王佐封顺昌伯,陈瑄劝降水师有功,封平江伯。
其他燕军将士根据军功大小,依次奖赏。
作为朱棣最大的谋士,道衍并没有封侯,只是升为僧录司的最高官左善世。
而原来僧录司的左善世溥洽,只能降为右善世。
对于封为辅国公,郑海并不感到惊讶,因为他早就知道了。
这是朱棣、道衍和他一起讨论的结果。
辅国公只是一个国公的头衔,没有其他的奖励。
辅国公的称谓是郑海主动提的,以为辅助皇帝、辅佐大明的国公。
对于封为国公,郑海不惊讶,但有许多人暗暗不满。
“他郑海有我们的功劳大吗?他凭什么也能封国公?”
下朝时,淇国公丘福对着朱高煦等人发牢骚。
朱高煦冷着脸,回应道:“他能封国公,只怕是因为老和尚的功劳吧!你们没见那道衍什么公爵也没有吗?”
其他武将纷纷点头,阴阳怪气道:“唉!有个好师父,就是不一样!”
想到了什么,丘福突然道:“二殿下,陛下为何不趁着封赏功臣之际,宣布太子的人选?莫非,陛下是有意立殿下为太子?”
朱高煦眼神一亮,嘴角上扬:“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