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玄幻小说 > 大明末年的道士 > 第46章 闪击辽东

第46章 闪击辽东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自打独立团平定了辽东以后,已经是过去了三天了。独立团的三千作战人员加两千后勤人员已经是奔赴在了去往辽东的路上。

    “孙大人,今年辽东的局势复杂,此次我们前去务必要将辽东收复,将这些满清鞑子尽数诛杀,让他们落的个跟李自成等一样的下场。这次,我可是几乎把全部家底都带出来了。”吴潇在马上对孙传庭说道。

    “是啊,今年的三月份,辽东全面失守,而今诺达的辽东只剩下了个宁远之城,可惜了卢象升卢大人和孙承宗孙大人了。至于这祖大寿,此人真是该死,贪生怕死导致将我大明的国土拱手让人。”孙传庭恨恨的说道。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场战役的经过,公元1639年,多尔衮就按照皇太极的要求,建造辽河通往锦州的道路,并于第二年建成。紧接着,他就在锦州的外面屯田,积累战争所需的物资。这场战役中,明军其实是占优势的,可是,最后却是以惨败收场。

    那么,明军到底犯了哪些错误才导致了这样的结局呢?

    由于,祖大寿成功守住城池,满人的军队是没办法继续推进的。偏偏这个时候崇祯皇帝犯了一个错误,让满人惊喜万分。就是这个错误,让满人有机会取得战役的胜利。崇祯皇帝让洪承畴提前出关,只留下祖大寿一人。而祖大寿又十分胆怯,面对满人的骑兵,他直接躲在锦州不肯出来了。满人就是抓住这个机会,完成了逆转。

    如果祖大寿能够再坚持一会,那么,局势会不会不一样呢?

    那是肯定的,只是没有那么多假设,历史也不允许假设。明军主动退后了,满人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拼命得往前奔,直接推进到洪承畴驻守的城池外面。洪承畴是一位有经验的将军,他原本是可以守住城池,将敌人拒之门外的。无奈之下,他遇到一个叛变的下属,将自己也给搭进去了。洪承畴被满人抓了,他的军队也被打散了,被满人冲击得四分五散。祖大寿见大势已去,干脆开城投降了。

    经过后世学者的研究,其实这辽东失陷,大概有四个原因。

    第一,崇祯皇帝急功近利,对时局缺乏正确的判断。崇祯皇帝盲目催促洪承畴与满人决战,只留下一个祖大寿在守城。而祖大寿又缺乏作战的勇气,他只能任由满人的骑兵闯入明朝的领土而毫无办法。

    第二,明军内部出现不和谐因素动摇军心,当时主要将领祖大寿和洪承畴意见不统一,而下面的士兵并不知该听谁的号令。管理层都出现分歧,会让下面的士兵不知所措的,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敌军。

    第三,洪承畴指挥不当,作为大军统帅,洪承畴应该是一位坚定的将军,做任何决定都应该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一旦做出决定,便要绝对执行。可是,洪承畴不是这样的,他的唯唯诺诺让将士们很头疼。

    第四,明军中存在很多怕死的将士,作战畏首畏尾。上战场的将士,必然需要必胜的决心,也得有不怕牺牲的精神。如果一味退缩,怎么能够攻城拔寨呢?这其中,特别是领兵的将军,一旦他们畏首畏尾,士兵们就会退缩,那么,大军肯定无法取胜了。

    “无妨,过几日我们便平了这辽东,最好是可以生擒这皇太极等人,押回去向陛下复命。”吴潇回忆了一下历史上的记载,但并不放在心上。虽说此刻的历史已经真实发生了,但总归还是来的及。

    众将士又经过了半旬的长途跋涉,终于是到达了宁远。

    这宁远作为军事重镇,其战略意义是非同小可的。就拿这地理位置来说,宁远在山海关外200里,再往前100多里就是锦州,再往前是广宁,在整个辽西走廊,宁远正好处在一个中间的位置,它基本三面环山一面是海,地形完全有利。第三:形势险要。从沈阳的后金骑兵过来,遇到的是大山,没法过,只有隘口才能过,正好在宁远这形成一个隘口,隘口的东侧叫做首山,西侧叫做窟窿山,隘口宽约100米,只有这一条通道,在这个通道尽头建立的宁远城,必经之路,易守难攻。

    宁远作为军事重镇,经过多次的加固和修缮。明宣德三年(1428年)总兵巫凯、都御史包怀德奏请筑“宁远”,周围五里一百九十六步(3200米),长宽纵横各800余米,(现存城墙南北长821米,东西宽816米,周长3274米)高三丈(96米)(测量为89米),底宽65米,顶宽5米。门四:东曰春和、南曰延辉、西曰永宁、北曰威远,门外建有瓮城。钟鼓楼设在中街,护城河深一丈五尺(48米),长七里八步(4044米)

    天启年间袁崇焕、祖大寿等修复宁远内城并督建宁远外城(土城),外城周围九里一百二十四步(53824米),城墙高三丈二尺(1024米),女墙高六尺、址广三丈(96米)、上宽二丈四尺(768米)。门四:东曰远安、南曰永清、西曰迎恩、北曰大定,门外设瓮城。城墙四角设层楼,城四角建有西式铳台,形如长抓。(外护城河遗址长约5900米,每边长约1475米,与外城墙距离为647米)

    此刻的独立团将士们已经是抵达了宁远城的城门外。众人军纪严明,五千号人排列的整整齐齐,宁远城中的守军看到有大批人马来到了城外,立马关上了城门,严阵以待。

    吴潇和孙传庭下马,走到城门下。孙传庭高举着圣旨喊道:“本官乃兵部尚书孙传庭,奉陛下之命前来助诸位收复辽东。让吴三桂吴大人开城门,放我们进去。”

    过了大概一盏茶的时间,城门缓缓打开,宁远城的一众官员和将领跟在吴三桂的身后,此时的吴三桂正值壮年,看起来意气风发。他站立在百官之前,微笑的看着孙传庭和吴潇以及两人身后的独立团,接着便行礼道:“恭喜孙大人荣升兵部尚书,可喜可贺,弟本想为孙大人祝贺,但而今辽东实在是离不开弟,还望孙大人海涵。”而孙传庭则也礼貌的回应道:“吴大人辛苦了,而今辽东全靠吴大人率领众将士占据宁远城,不然这鞑子是早都打了进来。至于我这兵部尚书,都是为陛下,为大明做事,不值一提。”吴潇看着眼前的吴三桂想起了历史上对于此人打开山海关的描述。

    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面临覆亡命运的明朝便把赌注押在了关外拥有重兵的吴三桂身上。 不少朝臣如王永吉、吴麟征等先后上疏,要求撤宁远之师以入卫京城。大顺军直指京师,崇祯诏征天下兵勤王,三月五日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吴三桂火速领兵入卫北京。 三月十九日吴三桂率军到达山海关,继而率兵西进京畿。二十二日吴三桂兵至玉田(属河北省唐山市)一带,这时突获京师陷落崇祯自缢的消息。 明朝的灭亡使吴三桂失去倚靠,为了寻找新主,此后一个多月,吴三桂在各种政治势力间进行投机活动。

    大顺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吴三桂再三犹豫,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头。据传后来听说其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下掳去而作罢。两面受敌的吴三桂,对内不敌李自成,对外难挡多尔衮。陈圆圆和吴家亲人都成了李自成的人质。为保全家人性命,吴答应与李自成议和,为防李自成有诈,又私下以黄河南北分治为条件向多尔衮求助。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亲率六万大军奔向山海关。此时,被年初以来的一系列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李自成,对当时军事对峙的严重性是估计不足的。吴三桂得知李自成亲自率军东征的消息后,即派山海关士绅、儒生李友松、谭邃寰、刘泰临、刘台山、黄镇庵、高选等六人“轻身绐贼”,迎候李自成大军于北京之东不远的三河县,表示投降之意,以拖延时日,等待清军。在派赴清军求援的使者携带多尔衮的复信返回山海关后,吴三桂马上又致书多尔衮,求其“速整虎旅,直入山海”。李自成直至行抵关门之时,吴三桂派去接洽投降的代表妄图脱逃,才发现吴三桂假投降的真实意图,但已贻误了轻兵速进夺取关门的有利时机。而多尔衮却在接到吴三桂的二次求援信后,经过一昼夜的强行军,于二十一日抵达关门十五里之外。

    四月二十一日,多尔衮利用吴三桂所处的危急局面,逼迫吴三桂放弃联清击李的政策而彻底投降清朝。 四月二十二,吴军初败,吴三桂求救于多尔衮,多尔衮将计就计,趁吴三桂与李自成谈判之机,突然向李自成发动攻击。在一片石战役中吴三桂联合清军击溃李自成。清兵入关后,攻入北京,多尔衮把年幼的顺治帝以及朝廷由东北的盛京迁都至北京,清定都北京后,册封吴三桂为平西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