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末世本纪 > 项羽和刘邦(3)

项羽和刘邦(3)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1、两人起义的初衷

    刘邦是—介草民,早年是个吊儿郎当的流氓,整日无所事事好酒近女色,后来做了泗水亭长,跟着秦朝混,对秦朝也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只是因为天下纷扰,徭役不断,于是就私自放刑徒,藏匿芒砀山,赶上陈胜造反,于是率众相应。刘邦的起义的初中是一股安定天下的雄心。

    而项羽则不同,他是个贵族,祖父叫项燕,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项羽早年追随叔叔项梁逃难逃到吴中。不过破落,那也还是贵族,项羽本是楚国贵族项燕之后,他从小学习兵法,年少成名,是—代名将。秦灭楚国之后,就—直想着报仇,在他心里起义主要是为了复仇,楚国为秦国所灭,项羽的祖父项燕率兵在保卫楚国的战斗中被秦将王翦所杀,对于秦,项羽是怀着巨大的家仇国恨的,这也是他英勇杀敌的首要动机。包括火烧阿房宫,也是为了发泄他对秦王朝的仇恨。

    2、两人在反秦行动中的所作所为

    刘邦西进咸阳的时候,刘邦手下的将军主张把子婴杀了,但是刘邦说:「楚怀王派我攻咸阳,就因为相信我能待人宽厚;再说,人家已经投降,再杀他不好。」说完,他收了玉玺,把子婴交给将士看管起来。这样,秦始皇建立起来的强大的王朝,仅仅维持了十五年,就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灭亡了。

    军队进了咸阳,将士们纷纷争着去找皇宫的仓库,都拣值钱的金银财宝拿,闹得乱哄哄的。只有萧何不希罕这些东西,他先跑到秦朝的丞相府,把有关户口、地图等文书档案都收了起来,保管好。

    刘邦在将士陪同下,来到了豪华的阿房宫。他看见宫殿这么富丽,幔帐、摆设儿好看得叫人睁不开眼睛。还有许许多多的美丽的宫女。他在宫里呆了一会,心里迷迷糊糊的简直不想离开了。后来是樊哙和张良劝他,刘邦听了他的话,马上醒悟过来,吩咐将士封了仓库,带着将士仍旧回到灞上。接着,刘邦召集了咸阳附近各县的父老,对他们说:「你们被秦朝的残酷的法令害苦了。今天,我跟诸位父老约定三条法令:第一,杀人的偿命;第二,打伤人的办罪;第三,偷盗的办罪。除了这三条,其他秦国的法律、禁令,一律废除。父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不必惊慌。」听完关中的百姓特别高兴,大家都给刘邦的大军带来各种各样的补给来慰劳他们。打那时候起,刘邦的军队在关中的百姓中留下了好的印象,人们都巴不得刘邦能留在关中做王。

    反观项羽进了咸阳的第一件事便是坑杀了投降的二十万秦军。他的一句话就决定了这二十万人的生死,这都是些什么人哪――囚徒、民夫、匠人等等,这些都是当年秦朝的时候从东方六国征发来的,他们都不是本土的秦人,为什么项羽就要用这么残忍的处理方式对待他们呢

    然后项羽就杀了秦朝的第三代君主子婴,其实子婴是一个比较贤德的人,他继位以后立即想办法杀掉了祸首赵高。后来为了大局,他也主动率领秦朝的文武百官打开城门投降,献上玉玺,迎接刘邦进城。可是当项羽进入咸阳后,二话不说便把子婴判了死刑,还是用的十大酷刑中的腰斩。这是有多大的深仇大恨,用腰斩去处死这样一个早已手无实权,任人宰割的嬴氏后人。

    最后又直接一把火烧了整个咸阳城,偌大的咸阳城大火烧了三个月。任何一个心怀天下,爱国爱民的政权最高统治者,在推翻上一个王朝后不勤政爱民,却烧了当世的财富中心。甚至有个跟他进言的儒生韩生,他也给人丢进锅里处以汤镬之刑,生生煮死。

    另外项羽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就是他攻下城池后,这个城市里就没有活口了。这样暴君的做法使他不得民心。

    3、两人在用人方面的表现

    君主是否能选用贤才,与贤才共治天下,是决定能否安定天下的根本。刘邦在这—点上就做的非常优秀,他最大的优点是知人善用,发掘每个人的长处,然后让适合的人做适合的事,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能力,比如让萧何管理内政后勤,让张良出谋划策,让韩信统兵打仗等。且不论你是什么身份什么职业,是贵族还是游士甚至是屠户,只要你有才能,刘邦都能用你。

    项羽则不同,只知道自己的优点,但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不好,他自作聪明,不肯服输,自我感觉很好,老子天下第一,认为谁的本事都不如自己,容不下其他英雄,打来打去,都是靠自己一个人。只知道用自己一个人的智与力,而不能用别人的智与力。而且生性多疑,连一个范增都留不了。虽然项羽有英雄气概,但还是敌不过刘邦,绝命乌江,只留下「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驻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传唱千古,凄美绝响。

    英雄本身的意义,在于能为大义付出一切,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项羽心无百姓,残暴虐民,只为一己的名誉和尊严,比起刘邦的心存天下、安定万民的胸怀,实在称不上是真正的英雄!

    历史上平定江山之后,造反叛乱的人数与次数最多的就是大汉王朝,尤其是高祖当朝时期。我们这里说几个刘邦当上皇帝后的叛乱。

    1、韩信叛乱

    韩信是萧何举荐给刘邦的人,韩信的仕途之路一直很坎坷,在项氏叔侄那儿得不到重用,投奔刘邦,也只做些小官,不是负责接待工作,就是负责后勤工作,这才有了萧何追韩信的故事。萧何,是韩信的伯乐,也是杀害韩信的阴谋人之一,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通过萧何的推荐,韩信得到刘邦的重用,任韩信为大将军,他深谙兵法,帮助刘邦占取关中,又平定了魏国,又击败代、赵,降服燕国。楚汉争霸中,其实刘邦的实力远不及项羽,在这种情况下韩信为刘邦的胜出立下汗马之劳。期间,刘邦立韩信为齐王,其实,齐王之封是韩信自己争取来的,当时刘邦被楚军困在荥阳,危难之际,却接到韩信差使者送来的信件,提出要求让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刘邦非常生气,大骂:「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当时张良,陈平劝解刘邦暂且息怒,不如先依了韩信,刘邦恍然大悟,选择隐忍,给韩信回信,还很豪爽的说「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就派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最终项羽自刎乌江,天下归于汉。

    或许,正是韩信的这次邀封,在刘邦的心中留下阴影,不能释怀,这是他心里一直过不去的梗。韩信也为自己悲催的命运埋下祸根。

    楚汉战争时,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八个异性王,在这些王之中,韩信是功高盖主,举足轻重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自然成为刘邦第一个对付的目标。早在楚汉之战时,韩信的谋士蒯通就曾经劝韩信自立为王。这些过往,增加了刘邦对韩信的猜忌,恰巧此时,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借机夺去了他的兵权,把他贬为淮阴侯。韩信心灰意冷,无限感伤。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陈豨造反,似乎和韩信有书信来往。为防止韩信叛乱,因刘邦出征在外,吕后与陈平,萧何合谋,把韩信诱骗到未央宫,谋杀至死。

    2、陈豨叛乱

    陈豨深得刘邦信任与重用,统领赵代两军,一方面是为防范匈奴入侵,另一方面是赵地比邻代地。陈豨有—大嗜好,仰慕战国四君子喜欢养门客,手下门客千人阵势强大,几次被刘邦同里的赵相周昌见到让人不禁多想,周昌把这事告诉刘邦之后便疑心加重,怀疑谋反就召其入京,陈豨胆怯不敢去就密谋造反,刘邦亲自帅军平叛,陈豨终是无能小辈,军事上无才不敌刘邦最后战死。

    3、燕王卢绾

    燕王卢绾,作为汉高祖最信任的童年伙伴,最后的异姓王。这个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小兄弟,居然也会起来造反。这是刘邦怎么也没有想到的。

    剿灭英布后刘邦班师回朝,突然有消息说卢绾有与叛贼串通嫌疑,就招其来长安接受调查,因有前面三位大将的结果,韩信、彭越、英布等皇族以外的王先后遭到肃清,只剩长沙王吴臣与燕王卢绾,卢绾不敢前去就坐实了反叛之名,遂派樊哙讨伐卢绾,刘邦与大臣誓曰:」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候者,天下共诛之!「,卢绾兵败后奔走匈奴,其部下卫满一同出走逃亡朝鲜,曾借机攻占王都自立为王,史称卫氏朝鲜。

    4、张敖叛乱

    赵王张敖是刘邦的翁婿,张敖对待岳父也是毕恭毕敬。在刘邦被困平城七天七夜突围后,途径赵地歇脚时,张敖对刘邦十分尊敬,并亲自为岳父端饭侍候。但刘邦却对张敖说话十分粗俗,脏字连篇,在停留期间动不动就当众人骂张敖。张敖的手下有一个丞相,名为贯高,因为看不惯刘邦不尊重张敖,就设计一个谋反的计划,结果还没有实施这个计划,就被自己的仇家告发到刘邦那里去了。刘邦听后,心想那还得了,老子刚打下来的江山,还没有坐稳你们就想动歪点子了。于是,刘邦派人抓捕了贯高和赵王张敖等—些参与谋反计划的人。

    听说张敖因为造反被关在大牢里后,吕后好几次都在刘邦面前替张敖求情,但刘邦不为所动。

    当时一起合谋的十几人听说张敖被关,纷纷要为赵王自杀。贯高一向是豪爽之人,他见这些人,不仅不去想如何证明张敖的清白,反而要自杀证明自己的气节,于是狠狠骂了他们一顿。十几人这才恍然大悟,于是割掉头发戴上刑枷,一路跟随张敖和贯高来到了长安。贯高为洗白赵王受尽酷刑,坚决否认赵王主谋。后来刘邦便叫与贯高一向关系深厚的泄公以探望的名义去问他,看看张敖究竟有没有参与谋反。经过询问,泄公得到的结果和之前审问的结果一致,这次刘邦相信张敖的确对谋杀事件不知情了,最后查清事实之后,刘邦爱其忠义想重用贯高,但贯高却说我这么艰辛忍受痛苦就是洗清大王,如今大王已被释放我的使命完成了,说完自杀而死。

    至于张敖,刘邦虽然赦免了他,却趁机剥夺了他赵王的爵位,本来想将他降为庶人,但因吕雉和鲁元公主求情,这才将他降为宣平侯。而追随他的那些人,都得到了刘邦的重用,从此成了朝廷的人。

    说了这几次叛乱,我们来看他们为什么要造反那刘邦虽然建立了大业一统江山,可是真正能臣服于刘邦的人少之又少。只有曾经跟着刘邦一起建功立业的那一批人,是真正臣服于刘邦的。所以刘邦在将国家建立之初,就不得不分封了很多的王,他分封的这些王都是跟刘邦不是同一个姓的异姓王。似乎在以前的各朝各代都是没有的事了,真正为王的都是跟刘邦的同姓,刘邦之所以要封这么多的异姓王,就是为了稳固他的统治。

    这里说下分封,虽然秦始皇时期,推行郡县制,但在当时社会上的主流思潮还是分封,当秦始皇死后,谁又有能力把它压下去呢所以,随着陈涉首义,豪杰蜂起,纷纷自立为诸侯。而诸侯和天子是什么关系那其实诸侯和天子之间并没有那么大的依附关系,分封出去的土地,就不再是天子的地盘了,相当于一个小国家。天子和诸侯是处于同一级别的,并不象皇帝和官员一样存在那么强烈的依附关系,他们之间也绝不是后来皇帝和大臣的关系,没有那种生杀予夺的权利。明白了这点,就明白了汉初为什么那么多人要造反,就明白了为什么刘邦要杀韩信、彭越、英布了。因为韩信、彭越、英布他们都是诸侯,是和刘邦同一层级的存在,但刘邦要建立的,是一个秦始皇那样的大一统的、单一的、高度集权的帝国,而不是周朝那样一个松散的邦联。

    但是在异姓王的眼里,夺得天下的刘邦与当年的项羽无异。很多功臣认为刘邦坐上皇帝是他们的功劳,刘邦对他们的奖赏也是应该的。可奖的多了,皇权便会分散。久而久之,刘邦便会被一帮功臣架空。为此,他整日里提心吊胆,害怕哪—天他们起兵造反。担心没用,灭掉他们才是王道。因此异姓王有的被逼起义,有的为活命起义。

    以上造反的人那么多,但大多为后来才跟着刘邦的异姓王,还可以理解,为何刘邦临死前突然下令处死情同手足一直站在他这边的樊哙哪

    先来看刘邦和樊哙两人的关系,刘邦出身农家,父亲老刘头是个平头百姓,母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平时不爱干农活,嘴还特别喜欢吃好东西,喜欢喝酒,还不愿意给钱。

    樊哙是刘邦的同乡,在街上卖狗肉,也是个穷人,长得孔武有力,一米的八大个子。但他总被刘邦吃白食,而且每次要账,还说不过他,最后只好搬到河对岸另—条街上卖狗肉。

    刘邦吃不到樊哙的狗肉,馋的不行,就琢磨找个过河的船去找樊哙,正好此时一只大老鼋经过,刘邦胆子很大,居然一步跨上去,让老鼋驮着自己过河去。樊哙的肉铺很好找,因为大家对樊哙的手艺不是很了解,生意不是很好,刘邦的到来,让樊哙又惊又喜,那刘邦也不客气,抓起熟狗肉就吃,樊哙急的翻白眼,不过也就在此时,买狗肉的居然多了起来,积压了几天的狗肉,居然一扫而空。至此当地还流传着「樊哙的狗肉满城香,刘邦不来不开张」的说法。

    刘邦经常蹭吃蹭喝,他和樊哙关系好得像兄弟。后来刘邦因为「贺钱万」把吕公唬的一愣─愣地,倒贴嫁妆也要把女儿嫁给刘邦。就这样,带着个「拖油瓶」儿子的刘邦居然把大户人家的小姐吕雉给娶进了门,吕雉还挺贤惠的,而吕家还有一个妹子长得美艳还没有嫁人,刘邦觉着小姨子各方面都挺不错,想把小姨子介绍给自己的发小兼跟班樊哙。在刘邦的忽悠下,老泰山吕公居然真就把小闺女嫁给了屠夫樊哙。就这样,樊哙成了那时候刘邦—众跟班中与刘邦关系最近的一位。起初刘邦对樊哙的信任恐怕并不比他那位发小卢绾差多少。

    后来两人一起在芒砀山附近待过。反秦起义爆发后,刘邦做了沛公,樊哙就成了他忠心的随从,一起征战。就连大家都知道的那次凶险异常的鸿门宴,也正是樊哙的挺身而出,才让刘邦得以脱险捡回—条性命。可见,樊哙和主公不仅仅是只有同乡之间的感情那么简单,樊哙甚至是刘邦的救命恩人呀!

    但就是这样铁的关系,刘邦在临死前还是执意下令要处死樊哙,主要还是有他的考量:

    1、外戚干政

    樊哙的另一层身份,也就是吕雉的妹夫,而时的吕雉,早已手握大权。樊哙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樊哙和刘邦便是连襟关系了。有了这层亲缘联系,就不难知道樊哙为何事事都为刘邦考虑了。有了这层关系,樊哙便是跟刘邦坐同一条船了。

    在前期这种关系给刘邦带来了很多好处,但是到了刘邦的晚年,太子软弱,皇后强势,外戚势力膨胀足以令刘邦心忧,刘邦忽然意识到,樊哙的存在可能会对刘氏江山有巨大的危害。刘邦病重时,精神恍惚,脾气暴躁。有与樊哙不和的人对刘邦说,领兵在外的樊哙与吕后勾结,打算造反,并且要杀刘邦的爱子赵王刘如意。刘邦听后,怒不可遏,便不加分辨,信以为真。立即召来陈平和周勃,对他们说樊哙要造反,并下令道:「樊哙实在可恶,不可不除。你们两人火速赶往樊哙军中,见到樊哙格杀勿论,然后由周勃接管军队。」周勃想要为樊哙求情,被旁边的陈平制止。后来陈平想了一个计策,他并没有立刻诛杀樊哙,而是用囚车将樊哙押解到京城。而在路途之中,刘邦便驾崩了。也正是如此,方才救了陈平、周勃、樊哙的性命。吕雉听说樊哙被杀自然是不乐,便要整治陈平。陈平倒也有意思,便跑到了刘邦的灵位面前嚎啕大哭,「陛下,我不忍心你们兄弟相残,只是将樊哙带回了京城,如今却已是阴阳两隔。这吕后听罢,这哪里是哭诉,分明是在邀功。由此樊哙得救,陈平、周勃也便平安。只不过关于权利的斗争,吕氏与群臣的斗争也才刚刚拉开帷幕。

    2、喜欢猜忌人

    猜忌归猜忌,并不是就不重用了,在刘邦还是汉王的时候,萧何便受到了刘邦的猜忌,萧何只好把家中男丁送到刘邦的帐前效命,其实就是充当人质。樊哙作为刘邦的身边人,最后同样也被刘邦所怀疑。

    在刘邦登上皇位后,这种猜忌更加明显了,他表现出对身边人的不信任。韩信、英布等这些外戚诸侯,他惧怕他们会造反,挨个处死。后来他极其信任的卢绾也手持重兵谋反,让他更加不信任别人,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怕自己一旦离世,手握重兵的樊哙会对刘家天下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身为上位者的刘邦怎会不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所以下令除之而后快。

    说了这么多汉高祖刘邦的一系列内容,我们如何评价汉高祖才比较全面哪

    很多人觉得刘邦是一个地痞流氓,除了吃喝玩乐,什么都不会,只是运气好,手下有能人,所以才当了皇帝。果真如此吗其实不是这样的,虽然贪图富贵,吃喝享乐,但不得不说他能够从一介草民走到大汉开国皇帝这一步,绝对是有着自己的过人之处的。

    这里先说下他的个人性格因素。

    1、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善于纳谏,不独断专行,知人善任。

    善于纳谏其实是领导很重要的一个能力,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知人善任,能听别人的意见,并且决断去做本身也是—种能力。

    读《鸿门宴》的时候,刘邦三次说了「为之奈何」,可以看出来很多时候,他往往没什么主见。他的很多决策,大部分来自于张良、萧何、陈平、郦食其、陆贾乃至周勃、樊哙之流,他虽然不知道该怎么做,但他知道身边的哪个人说的要听。尤其在刘邦先进入咸阳的时候,看到秦宫的华丽和万千佳丽的美,心醉神迷,想要留下过夜,幸亏被樊哙和张良死死拉住,这才依依不舍搬出皇宫,还军霸上。这里虽然看到他贪财好色的本性,但能听的了劝,克制自己,到手的战利品不要,自古以来很少又人能做到这一点。

    在知人善任方面,刘邦在登上皇位时,曾经对着在座大臣询问,」为什么我能够得到天下「有大臣出来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成功后与人分享,与天下的利益相同。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之人,怀疑有才能之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34;

    刘邦说:&34;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出谋划策来说,我不如张良;就安抚天下供给军饷来说,我不如萧何;联合兵力,打胜仗来说,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人才,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夺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范增却没有用,这是我战胜他的原因。「

    这就说明了刘邦知道每个人的才华和优势,并且能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为他所用。

    反观他最大的对手西楚霸王项羽虽然是真英雄,却不是个过于粗狂之人,不懂驭人之术。

    刘邦非常清楚,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是什么,如何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如何根据下属的性格特征长短处,给合适的职位,如何发挥下属各自的特长,所以他也成为了权力的核心。

    2、刘邦性格坚忍,输得起,放得下

    在刘邦和项羽的战争中,刘邦屡败屡战,败的很惨,很窝囊。尤其是彭城之战,刘邦率领五十六万大军讨伐项羽,包围了项羽所在的彭城。而项羽当时腹背受敌,兵力有限只有三万左右的精兵。双方兵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楚军硬是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刘邦率数十骑乘机逃走。此战,刘邦遭到严重挫折,诸侯纷纷背汉向楚不说,连自己的父母妻子都成了项羽的俘虏。

    之后的荥阳之战,更是城池失守,全军覆没,荥阳城被项羽围得水泄不通,刘邦根本就是插翅难逃,在这种危及的情况下,有个叫做纪信的将领,用他的生命换来了刘邦的活路。纪信告诉刘邦,您待会儿带上几十个骑兵从西门冲出去,我在东门吸引楚军的注意力。纪信就穿上了刘邦的衣服,坐上刘邦的马车,然后带了两千多人从东门出去,大喊,城里没有粮食了,汉王投降了。通过这种诈降才侥幸逃脱。

    普通人经过如此多的大失败,早就对自己没有信心了,可贵的是,刘邦这个来自社会底层的平民曾经做过无赖,曾经落草为寇的人,每次都能经得起挫折和磨难,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输得起,放得下。

    3、刘邦懂人的需求,懂得给予

    治理天下,主要还是治理各种小人物,让百姓安居乐业。刘邦在秦朝做过顺民,深知「父老苦秦苛法久矣」,知道自己起事成功的原因。刘邦破咸阳后,召集了咸阳附近各县的父老,对他们说:「你们被秦朝的残酷的法令害苦了。今天,我跟诸位父老约定三条法令:第一,杀人的偿命;第二,打伤人的办罪;第三,偷盗的办罪。除了这三条,其他秦国的法律、禁令,—律废除。父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不必惊慌。」

    刘邦还叫各县父老和原来秦国的官吏到咸阳附近的各县去宣布这三条法令。百姓听到了刘邦的约法三章,高兴得了不得。大伙儿争先恐后地拿着牛肉、羊肉、酒和粮食来慰劳刘邦的将士,刘邦好言好语地劝他们把这些东西拿回去,他说:「粮仓里有的是粮食,不要再让你们费心了。」打那时候起,刘邦的军队在关中的百姓中留下了好的印象,人们都巴不得刘邦能留在关中做王。为刘邦赢得了秦人的信任,也为日后收复三秦打下了群众基础。

    另外在刘邦称帝后,天下已定,此时先前在征战过程中建立的庞大的军队,就需要裁剪了,但此事若处理不好,遣散的士兵就会迅速成为乱兵,成为天下不稳定的因素。这里我们看《史记》记载大致意思就是山东六国的子弟兵们,凡是回家跟亲人团聚的,免除六年的赋税和徭役,还可以带走够一年吃的粮食。当然,一些无家可归的大兵们,可以选择在关中地区定居。政令对这些背井离乡的人更照顾,免除十二年的赋税和徭役,毕竟人家要就近落户,更为不易。

    衣食无着、被迫造反的士兵得到了政府分配的土地,成了有产者,谁还有闲心去扯旗造反。刘邦了解他们心中所想不过是安居乐业,就给他们这样的条件避免了社会动荡,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精壮劳动力。

    然后我们来看下刘邦的功劳。

    其实他最主要的功劳就在于他建立了汉朝,结束了秦朝严刑峻法的时代,开创了一个稳定的,连续的封建社会。使华夏百姓得以修养生息。为以后的文景之治,汉武帝的鼎盛提供了基础。西东两汉经历400余年,把各族真正的融合了进来。同时他也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平民皇帝,他打破了自三皇五帝以来,以皇帝轩辕氏为首的第一家族对中国王权和皇权的垄断。刘邦出身平寒卑贱,可是他不是一个鲁莽之人,萧何、韩信、张良等众多豪杰甘心为其所用就是最好的例证。通过他,后人才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更加确信。

    最后来看刘邦的过错。

    1、实行封建制郡县制的双轨运行

    汉朝建立后,政治体制既采用秦朝的郡县制,又采用了封建制,是双轨运行。郡县制的积极作用,大家都了解就不再赘述。封建制的弊端,有必要做一下探讨。关于封建制秦始皇、李斯对封建制的评价是:封建制,是国中立国,严重混淆了中央和地方的权限,形成了多套国家机器并行运转的混乱局面。诸侯国—旦做大做强,就与中央分庭抗礼。这就说的很清楚了。汉初,虽然中央政府下派相国到各诸侯国执行监督职责,但是有的被收买、有的被杀,作用并不大。这种政治体制上的严重弊端,也是诸侯国不断发生叛乱的原因之一。后来直到采取推恩制,逐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取销其国家职能,这种被动局面才有很大改观。

    2、残害功臣

    当刘邦的皇帝地位稳固以后,刘邦为了确保他的子孙后代永远为皇帝,他便对着功臣举起了屠刀。在他的残害下,一大批功臣被毒杀。所以,在刘邦统治后期,许多功臣被杀、被贬。最著名的就是韩信被杀,张良辞官而云游四海,萧何自毁名声。

    3、刘邦统治后期,猜疑心越来越强,不理政事,为吕后专权打下了基础

    晚年的刘邦,十分喜欢喝酒,功臣被他害的所剩无几。他又对身边人猜疑心极强,所以在晚年的时候,他很少听到真话,不少大臣怕引来杀身之祸,也只是极力讨好、迎合他。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荒废了政事,造成了后来的吕后专权,给朝中大臣、刘邦其他的妃子、部分百姓带来了灾难。

    刘邦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平民皇帝,汉朝为了维系统治,保证正统,给刘邦神话了许多故事。虽然有些故事还是记载在正史《史记》之中的,但是,想来也没有多少人认为这些是真的,作为谈资聊聊还挺好玩的。

    1、梦神见龙

    话说刘邦还没出生之时,有一日,刘邦的娘刘老太在湖边洗衣,有些累了,就睡着了,梦睡之中,他就看见了—位老神仙与她相遇。

    然而,正在她熟睡之时,天色却突然转阴,开始电闪雷鸣,刘太公担心老伴儿有危险,就出门去找老伴。结果,快到湖边的时候,他就看见刘老太的身上竟然趴着—条蛟龙。

    等刘老太醒来,二人—对所见情景,不由惊奇万分。

    随后不久,刘老太就发现自己怀孕了,然后,刘邦就出生了。

    2、赤帝之子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末期,刘邦做亭长时,往郦山押送劳工,但在路上,囚犯死的死、逃的逃,刘邦一想估计到了骊山,这些人也剩不了多少了,自己也免不了罪过。到了丰西泽中,他将劳工放走,刘邦说你们都走了,我离死也不远了。囚犯中有十几人,被刘邦所感动,表示愿意追随他。夜中,刘邦喝醉了酒,令—人前行,前行者回报道,前面有一条大蛇阻挡在路上。请求让我们回来。

    刘邦正在酒意朦胧之中,似乎什么也不怕,说:是壮士的跟我来,怕什么!于是就勇往直前,刘邦挥剑将挡路的大白蛇斩为两段,路开通了,走了数里路,刘邦困了,倒头就睡着了。

    有一老妇人在蛇被杀死的地方哭,有人问哭的原因,老妇人说,有人将我儿子杀死了,有人又问,何以见得你儿子被杀老妇人说,我的儿子,就是化成为蛇的白帝子,因挡在路上被赤帝子所斩。

    人们于是以为老妇人说的是假话,正想说她,老妇人忽然不见了。&34;后面的人赶上了刘邦,刘邦醒了。那些人把刚才的事告诉了刘邦,刘邦心中暗暗高兴,更加自负。那些追随他的人也渐渐地畏惧他了。

    3、头顶祥云

    刘邦在斩蛇芒砀山落草后,无论他躲到何处,这五色祥云都会跟着刘邦,因此有人就凭此说刘邦本就是天子命。在秦始皇当皇帝的时候,当时就盛传「东南边有天子气」,因此为了镇住这股天子气,秦始皇数次东巡,企图将天子气扼杀在摇篮中。

    而刘邦当时就觉得秦始皇的目标很有可能是自己,因此在秦始皇东巡的时候,刘邦都会外出躲避,可是奇怪的是,不论刘邦躲的多隐蔽,他的妻子吕氏却总能找到自己。于是刘邦就问原因,然后吕氏就说,刘邦的头上总是会出现五色祥云,所以自己能轻而易举的找到他。随后随着这件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很多人都认为,这五色祥云就注定刘邦是天子命。

    也正因为如此,其后在刘邦起义的时候,有很多的人响应刘邦。

    说了这么多神话刘邦的故事,再说两个更贴近历史的刘邦的事。

    一个是周昌工作太积极,却被刘邦骑在脖子上。周昌此人生性耿直,而且有点口吃的毛病,是西汉刘邦时期的御史大夫。周昌是因为哥哥周苛的原因才当上御史大夫的。原来御史大夫这个官职本是周苛的,但是周苛在项羽围攻荥阳一战中,为了给刘邦垫后,结果被项羽抓获。周苛宁死不降,最终被项羽杀害。

    刘邦知道周苛为国捐躯的消息后,深表痛心,于是任命周苛的弟弟周昌接替哥哥御史大夫之职。令刘邦高兴的是,周昌接任后非常的忠于职守,敢于向刘邦反映各种问题,深得刘邦的信任及各大臣的敬畏。

    有一次,周昌因为有一件要事,需要紧急向刘邦汇报,但是刘邦正在午睡。周昌于是直接闯进了宫中,没想到看见刘邦正和戚夫人拥抱在一起,周昌一见扭头便跑。再说,这边刘邦和戚夫人玩得正爽,忽见突然闯进一人,刘邦一愣,就小跑加速追周昌。追上他后猛的一蹿,一下子就骑到了周昌脖子上。问他:「我刘邦像哪个皇帝」周昌憋屈地挺直脖子回道:「你跟夏桀、商纣一样,昏庸无道。」刘邦一听虽然觉得周昌在骂自己,但也意识到自己有点失礼,为了化解尴尬,于是笑了笑,从此对周昌敬畏有加。

    另一个是刘邦封侄儿为「刮锅底的侯」。刘邦年轻的时候不事生产,整天和酒肉朋友鬼混,并且经常带着他们到哥嫂家蹭吃蹭喝。时间一长,嫂子不高兴了,当刘邦再次带着兄弟伙来蹭吃蹭喝时,她拿起锅铲边敲锅边嚷:「光了!光了! 」刘邦记住了这个「仇」,在心里留下「击釜之怨」。

    刘邦当上皇帝后大封同姓王,他的近亲不是被封王就是被封侯,唯独不封大哥的独子刘信,他大嫂便跑到太上皇也就是刘邦的爹那里去告状,心中仍记着「仇j的刘邦说「大嫂这个人薄情寡义」。后经太上皇调解,刘邦才给侄儿刘信封了个「羹颉侯」。意思就是「刮锅底的侯」。对于这种羞辱,其嫂其侄既不敢怒也不敢言,否则很可能到头来什么都捞不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