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谋晋 > 第246章 奇人王猛

第246章 奇人王猛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原来,来者不是别人,正是在襄国之时被桓温救下的小战士王猛,王猛被桓温从胡人手中救下之后,就一直跟随桓温,后来桓温被僧朗法师救下之后,便潜力在净土寺修行,此时的王猛还不知道眼前这位就是鼎鼎大名的荆州刺史桓温,只当他是一个无名小卒陆远,而王猛又素有大志,不愿在这青灯古佛下虚渡一生,所以便决定离开襄国,前往洛阳谋生。

    初到洛阳之时,王猛常常为生计所困,迫于无奈,只得自己做起了簸箕生意,自己做簸箕,然后拿出去卖,以此来勉强度日,过的十分的艰辛,在艰辛的岁月里,王猛的雄心壮志也渐渐的被消磨掉,至到一位老人的出现。

    某一日,王猛像往常一样外出卖簸箕,碰到一位要出高价买簸箕的人,王猛很高兴,连忙为来人取簸箕,然而等王猛把簸箕递到来人面前时,来人又说自己没有带钱,不过好在家离这里不远,于是便要求王猛跟他一起回家去取钱。

    此时的王猛只是一个卖簸箕的人,虽然久怀大志,却还是需要这笔生意来养家糊口的啊。况且这生意根本也挣不了多少钱,于是他便决定实在不应该放弃这个难得的买主,就跟着这个人回家取钱。

    于是二人就一前一后的往家中走去,也没觉得走了多远,就走进了一座深山里。那个人领他去见一个老人,这个老人须发皓然,鹤发童颜,尤如一位仙人一般,正襟危坐的坐在一个马扎上,因为马扎是从胡人那里传来的,所以此时的马扎也叫胡床。

    仙的人两旁有十几个侍者,个个都是庄严肃穆,神情严峻。这让王猛以为到了大户人家,于是便连忙上前拜见;

    不成想老者睁开眼看到王猛之后,大惊一失,连忙从胡床上站起来对王猛拱手说道:“王公您是要出将入相之人,怎么能拜我呢?”于是连忙派人给了他十倍的价钱,并让他护送他出山而去。

    王猛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出了山,不禁回头一看,却发现这居然是中岳嵩山。

    这一奇遇就如同西汉时期张良遇到黄石公一样奇特而又令人难以置信,王猛遇到的这位老人虽然没有给他什么兵书战策或是良言警句,但却让王猛坚定了自己一定会出人头地,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的信念。

    自古才子多自负。王猛自恃博学,对不能和他在心灵上产生共鸣的人他根本不屑一顾,一副傲世绝俗的形象,当时流行玄学,多浮华之人,大家都笑他是“痴人”,所以都不大理他,但王猛对此也毫不在乎,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够遇到值得自己辅佐的君主。

    但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他四处访求,却一无所遇,当时有一名官僚很赏识他,想请他做自己的助手,但王猛与他交谈之后知道此人是心胸狭窄之人,难成大器,因此理都不理。

    因为知音难觅,一直也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人,虽然怀着辅佐君主的志愿,却遇不到真正的伯乐,苦闷的王猛于是便跑到华阳山隐居起来,静待时局的变迁。

    不久之后,王猛听到了桓温率军冲出武关,一路打到长安,驻军霸上的消息之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此时的王猛还不知道大名鼎鼎的桓温就是当年救他的陆远,一身孤傲的他想试试桓温是否赏识他这匹千里马,因为故意穿上粗布衣服,又把自己弄的很邋遢的样子,孤身一人前往霸上军营,夹杂在前往劳军的普通百姓中间。

    当时的桓温正在热情的接待老百姓的犒劳,因为没有注意到人群当中的王猛,但是王猛却早已目瞪口呆:“这…这不是陆远陆将军嘛?世上竟有如此相像之人?”

    此时的王猛还是以为桓温跟陆远不是同一个人,毕竟二人的身份相差实在太过悬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局限下,他也绝对想不到桓温据然敢隐形埋名,冒九死一生的风险亲自前往北方勘探军情,所以王猛依然以为二人只是长的像而已,绝对不可能是同一个人。

    由于犒劳晋军的百姓实在太多,而桓温受老婆婆的打击卧床不起好多天,所以王猛一直没有见到桓温,直到有一天,王猛见到了随桓温一同前往北地的张盛,此时的张盛已经升任护羌校尉,一直陪随在桓温左右,王猛见到张盛之后连忙招呼他,而张盛看到王猛之后也是异常的高兴,随后王猛便知道了此桓温就是当年救他的陆远,王猛一时震惊不已,虽然桓温此救在世人看来是盖世英勇之举,但在王猛看来却实在是不妥,将领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带兵打仗、排兵布阵、调兵遣将,而不是逞匹夫之勇。

    此时的王猛心中已对桓温有些小小的失望,但还是忍不住心中的激动,以为桓温就是自己将要辅佐的明主,因此恳求张盛能带自己见桓温一面。

    张盛当然义不容辞,因此就有了开头的一幕,当备受打击而窝在被窝里的桓温听闻王猛来了之后,激动的连鞋都顾不上穿就跑到帐外见王猛,两位故人再重逢,自己是喜极而泣。

    作为拥有千年智慧的桓温之所以如此激动的出来见王猛,就是因为他知道王猛是一个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得到他便如刘备得诸葛亮、朱元璋得刘伯温,在受够了东晋士族阶层的傲慢与偏见之后,尤其是桓温掌握了足够的军队与财富之后,要说桓温没有自立的想法,那是假的,只是碍于对褚蒜子的情义,所以桓温才一直隐忍,向谁也没有吐露心声,现在见王猛来投,桓温确实是有心想要留下他的。

    然而此时的王猛却是一身的麻布短衣,邋里邋遢,跟经天纬地之才相去甚远,更过份的是,二人坐定之后,王猛一点尊敬之意都没有,竟然在堂堂桓大将军面前捉起了身上的虱子,这些都让桓温有些反感,但是反感归反感,桓温还是耐心的向王猛嘘寒问暖,王猛也向桓温一一介绍了自己离开襄国来到洛阳之后的一些事情。

    听闻王猛如此颠沛,桓温也是唏嘘不已,随后话锋一转,脱口问道:“我奉天子之命,统率十万精兵举大义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为何来慰劳我的都是普通百姓,而关中豪杰却无人到我这里来慰劳,这是什么原因呢?”

    听到桓温明知故问,王猛好气又好笑,因此直言不讳地回答道:“桓大人不远千里深入北境,长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却不渡过灞水去把它拿下而选择驻军霸上停止不前,豪杰们都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才不肯前来。”

    王猛的话直接触动了桓温的内心,说的桓温无言以对,其实所谓的畏于前秦将士骁勇善战,兵力太少所以等待大部队汇合的话都是骗人的;

    桓温真正的心坎还是在于当年益州刺史之争,当年桓温打下成都、灭掉成汉之后,本想让自己的亲信周楚担任益州刺史,但是在褚蒜子及群臣的联合施压下,最终还是让一个默默无闻的谯王司马无忌得了便宜;

    桓温担心自己这次打下开安城,朝廷又会将当年的成都之事重演一遍,派一个宗室或者亲近的士族人士来镇守关中,而自己却消耗了实力,只得了一个虚名,地盘却要落于朝廷的手中,此消彼长下,就渐渐的失去与朝廷较量的优势,还不如留敌自重。

    桓温本以为无人能看穿他的心思,没想到王猛居然一语中的,直言不讳的戳穿了他的小心思,这让他默然久之,无言以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