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青黄不接
春天来了,田野泛出绿色,杜需沙到乡下快一年了。
杜需沙知道自己又长大了一岁,每次吃饭开始,面对桌上的玉米饼子,他不去先拿。在吃饭时候,他一边吃,一边观察于老八的眼睛和表情,如果于老八没有吃完,他就绝不再多吃。
春天的一日,杜需沙开始发觉,桌上的食物越来越少,每顿只有三个窝头和一些咸菜。
自从来到于姥姥家,主要的食物就是那些粗糙的窝头,天长日久,杜需沙下咽的时候感到刮剌嗓子,但是,即使是窝头,开始也不能吃饱。
那天晌午饭,桌子上的笸篮里只有两只窝头,于姥姥分别递给杜需沙和于老八一人一只。
“大前天我不是刚借回了些玉米面吗?”于老八看着空笸篮,问于姥姥。
“那点能捏几个窝窝头。”于姥姥自己端着一碗稀如清水般的玉米粥,用筷子搅和着说:“你今儿再去生产队里借点回来。”
“借不了了,我已经在生产队里借过三回。现在村里借粮食的家多,生产队里早就不再借了。大前天的那些玉米面,是我从村东头……借的。”
“那你再找其他人家借点呀。”
“我都想遍了,咱们没有能借的地方了。”
“今儿晚上你就到老四家说说,能不能这些日子跟他们那里凑合着吃,好歹吃两口,你得干活呀”
“嗯!那你们吃什么?”
“我们俩就对付着吧。还剩的那点玉米面,能给大孙子再捏几顿窝头。”
杜需沙把嘴边的窝头放下说:“于爷爷,于姥姥,我喝粥吧,我不饿。”
“瞎说!早上我就听见你的小肚子被饿得叽里咕噜叫。”
于姥姥说着伸出拿过于老八手里的窝头,掰下一小块,塞给杜需沙,“平常你两个窝头都不够吃呢。”
杜需沙很奇怪,田里长着那么多庄稼,为什么大家没有的吃。
他问于姥姥,于姥姥说因为现在是青黄不接的季节。
青黄不接?
“青黄不接就是去年打下的粮食已经吃光,种在地里的今年粮食还没有成熟。所以现在就没有得吃呀。”于姥姥告诉他。
晚饭的时候,于姥姥把唯一一只窝头递给杜需沙,自己又在喝粥,第二天的午饭和晚饭也是如此。杜需沙要把窝头的一半给于姥姥,于姥姥不要。
“我的大孙子呀,你在长身体,要吃粮食,于姥姥是个老太婆了,不吃也饿不死呦。你小呀,不知道过去,可于姥姥什么都经历过。以前有一年,什么吃的都没有,于姥姥就倒在坑上,头也晕,眼也看不清东西,那一阵子,饿死了那些人哪,于姥姥就是扛过来了……。你妈妈跟我唠家常说过,生下你不久,城里人也吃不够吃,你妈妈当时呀,就盼着有我们这样的农村亲戚,起码能吃上一口自己种的菜……。”
第三天的晚上,没有晚饭,因为终于没有任何粮食了。
杜需沙挺着肚子说:“于姥姥,我不饿。”
于姥姥掉着泪说:“我的大孙子,我知道你饿,于姥姥对不起你,对不起你姥姥和妈妈呀。”
黑暗里,于姥姥牵过一只山羊,挤了一碗羊奶,煮热后,让杜需沙喝,“听于姥姥的话,喝了。”
饥肠辘辘的杜需沙一饮而尽。
于老八回来睡觉的时候,于姥姥让他第二天去三女儿家,看看三女儿那里能否借到粮食。
第四天的早上,杜需沙就坐在院门口,开始巴望着于老八的回来。
于姥姥端来羊奶,杜需沙不想喝。山羊奶有一股强烈的腥臊,因为没有糖的加入,喝到嘴里酸酸的,让他想呕,好在肚子空空,没有吐出来。中午,杜需沙饿得发慌,还是捏着鼻子,把那碗羊奶喝了下去。于姥姥也坐在房门口,虚弱地低着头,没有话说。
下午,于老八回来了,告诉于姥姥,三女儿家的粮食也不够吃,三女儿答应过几天去她的生产队借,然后送过来。于老八从肩头的袋子中,拿出半块窝头,又掰成两半,递给于姥姥和杜需沙,于姥姥则把接在自己手里的小半块窝头,又塞给杜需沙。
晚上,杜需沙没有睡着,一方面是饿的,另一方面是他在想……。
早上,杜需沙推起自行车,对于姥姥说:“我回家去想办法,您等我,我很快就回来。”
惊讶的于姥姥说:“我的大孙子,你要是回家,自己就不受罪了,别管你于姥姥。”
杜需沙是去文贞阿姨家救助,这是他昨天经过一夜周密思考的决定。
文贞阿姨是妈妈仅有的两三个好朋友之一,她与妈妈工作单位不同,也应该不知道妈妈出事。杜需沙知道文贞阿姨家住在东四,进了城就一路打听,到了热闹的东四后,就能够凭借妈妈带他来过的记忆,找到那条胡同和那间房子。
中午前,杜需沙敲开了文贞阿姨家的门。
因为是周日,文贞阿姨和丈夫都在家。文贞阿姨吃惊着杜需沙的独自到访,把他请到里屋,让她丈夫去倒茶和准备饭菜。
“阿姨,我不能坐,也不能吃饭,马上走,我妈还等着我呢。”杜需沙一付很着急的样子。
“什么事情这么着急呀?”文贞阿姨关心地问。
“我爸和我妈一起要出差,到了火车站才发现:没有带粮票。可是,回家取时间来不及,想到您家离火车站近些,我妈就让我骑车过来借。”
“借粮票?”
“对,我妈让我向您借10斤粮票。哦,对了,是10斤面票。”
后面关于面票的话,不是昨天夜里设计好的台词,而是杜需沙被白面诱惑的灵机一动,“我妈让我和您说,她出差一回来就还给您。”
“那倒不用。可是……你爸爸和妈妈怎么没有来呀?”文贞阿姨的话语和表情都有着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