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穿书后我抢了男主剧本 > 第224章 襄王之鹰

第224章 襄王之鹰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原本觉得考试离他们都很远, 本该抵抗或是争议一番,但襄王以告知的方式让选官考试出现,大多数人想的就不是做不做, 而是什么时候做了。

    抛出的炸弹炸得人蒙头转向, 有人不知不觉重复:“选官考试?”。

    薛瑜赞许地点了点头, “本王亲眼见到诸公如此重视我东荆建设, 奉公守法,兢兢业业,每年税收皆踊跃缴纳, 是我齐国地方栋梁。看来, 过往诸公家族子弟迟迟没有入朝, 不过是因门户之见被推官小吏拒之门外。如今有了考试,本王绝不会让任何一家子弟的才华被埋没。”

    “考入官衙的,本王自是不会亏待,像今天的茶, 就是办公常备的小东西之一。”薛瑜轻描淡写地将福利待遇揭开一个小角。

    听着都是好话, 但怎么听怎么不对味啊。

    世家的时代在钟简倒台后已经过去, 抱大腿是想更好的活下去, 这个大腿好像削弱了他们的利益, 好像又在给他们好处?

    被咬了重音的税收二字,敲在弄虚作假过的族长心头, 对上薛瑜似笑非笑眼神, 心尖直打哆嗦。这一眼,是有意,还是无意?

    趁着还没反应过来,薛瑜再接再厉,一通胡说八道下去, 最后总结:“有了各位肯为本王努力,东荆定会欣欣向荣,背后破坏的宵小定不敢再出头。本王这里,有一份河渠建设图、一份商业城的规划、和一份农耕的建议,愿与各位共享。”

    虽然还不知道“宵小”做了什么破坏,但冲着抱大腿来的族长们已经被襄王放出来的好处吸引,看看鸣水,看看京城,再看看他们自己的家乡,有无襄王的对比很明显,谁不想跟着发财?

    看来送礼是送对了!这不就带着他们一起玩了吗?可恶,到底是什么人居然要来东荆搞破坏?!

    薛瑜噙着笑,最后补上一刀,“对了,各位请本王鉴赏的宝物虽好,可惜本王不太懂金玉,已经折作银钱记下,想选择任意一条路,参与建设的花销都可以用此抵消。”

    虽然抵不了多少,建筑材料也是她定的对外价格,一来二去还有的赚,但明明白白说出来,最后一个送礼贪财的疙瘩也被解掉。

    有了收获,也有了承诺,虽然最开始的提议他们还是觉得不太舒服,但在新获得的路子面前,也不那么重要了。欢欣鼓舞的族长们在薛瑜安排人带走时,依次告退下楼,分别领了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方面内容提示,准备研究后再来寻王府长史商谈。

    说来也怪,上楼时觉得冷得离谱,再坐一会,却又觉得刚刚好,让人不由得想夸一夸老天,给了个舒坦日子。可一出小楼,热浪就狠狠拍在了脸上,瞬间汗流浃背。

    觉得自己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金族长领了小巧的锦囊,心里却没多少高兴,念着刚刚看到的襄王背后过于漂亮的天空,鬼使神差地出门往楼后绕去。

    高阁背后只有一堵墙。

    引路的侍从们追上来,笑盈盈地阻止,金族长背后发毛,“请问,墙后面是什么?”

    “是水潭呢。”

    金族长想起来了,白露山地势特殊,山阴是峭壁水潭。高阁建得离峭壁这样近,若襄王刚刚真想动手坑他们,扔下去就是了。他低下头,攥紧锦囊,浑浑噩噩地跟着都在笑的族长们出去。

    虽然的确做了先礼后兵准备,但薛瑜倒真没动过当场杀人的心思。能第一批送钱的人说明识时务又有底蕴,就算背后有人族里乱了些,有人税收糟了些,今天怎么也闹不到那个地步。敲打一遍,再不悔改,自有律法制裁。

    高高兴兴踏上回家的马车,族长们瞬间感到熟悉的寒冷涌来,笑容还没僵住,就听自家守着马车的心腹仆役惊喜道,“郎君,襄王殿下着实厉害,财大气粗,奴打听到每家都送了一匣的冰呢。”

    哦,原来是冰……冰?!

    夏日暑热难熬,顶尖的富贵人家家中会挖冰窖,窖中存了冬天留下的冰块,但能做到这种程度的太少,夏日的冰完全是有价无市的存在。

    可他们看到了什么?有簸箕大的木匣里冰块剔透,仆役手摇蒲扇,凉风习习,汗意消退,是难得的享受。在天气还不到最热的时候,这时候用这么多冰,虽然享受的是自己,但还是让人忍不住想感慨一声浪费。

    来赴宴的人多,每家都有的话,这笔消耗称得上一句财大气粗。但更重要的是,她哪来的冰?襄王刚来东荆,冰不可能是她冬天就准备好的。难道说,在京中带来过许多新奇的襄王殿下,连冰都有办法取来?

    茶是为襄王做事的优待,冰是不是也是?这笔生意,这般手段,想起什么心思都比不上跟着大腿走的心思强烈。

    心腹探查的消息不错,每家马车上都有作为临别礼物送上的冰,襄王府做事妥帖又令人感动,再多的惊吓也都淡了。

    只是,心里有鬼的人只享受了一点点冰,像是为了告诉他们襄王有这个能力而已。差别待遇一打听就能打听到,在旁人惊异于襄王的大手笔时,只能干笑着应付过去,心知肚明这是襄王给予的警告。

    顺从则得利,不听话就挨打。

    薛瑜一口气解决了选官考试的通知和几个计划的推进,心情愉快,摸着冰凉的墙壁,总算感觉大夏天不会太过难熬了。

    硝石制冰法不难,此前为了做硝化甘油,攒了好一批硝石,只是□□太不稳定,不管是携带研究还是应用,在还没找到硅土之前都太危险,意识到自己在玩自己的命也是玩下属的命的她,已经停下这个研究很久,转向了平平无奇□□。

    做出来的成品不多,短期内放出去的只会有伍戈身上的那一罐。保命的底牌再谨慎也不为过,给伍戈,不过是因为她是她看好的女将。

    制冰是独门生意,薛瑜交给了流珠,留下一批自家人和下属们用,其他的向外开放售卖,也算是补了补为地方官员们发福利留下的王府财政窟窿。

    需要她出面的事情全部解决,进入新的阶段,刚投到手下的民间才子们跟着江乐山,贯彻着薛瑜的意志。

    一只井不能上阵杀敌的队伍,以不容反驳的态度和尽显公平的清算,在茶宴结束后的第十天,敲开了仍抱有侥幸的士族大门,开口彬彬有礼,只是吐出来的查账内容,听着就令人肝胆俱裂。

    被一夜之间剥夺了所有家财的曾经的士族流落街头,头上可怜巴巴的微小爵位也被抹掉。写着他们罪名的榜文贴遍了各个县衙,专人宣讲着这家人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受到这样处罚。封地内的税收情况一起被贴在县衙外,清楚明白地告诉所有人每年需要缴纳的税赋。

    宣讲税赋的人认字也有一番好口才,还会生动形象地举例开始运算,几乎每个能听到的人,都跟着算起来,要是算不明白的,还能请宣讲人帮忙算算,自己到底该交多少税。

    官员们总是高高在上的,认字的人少,拿县衙外当做普普通通宣传栏的人也只有薛瑜一个,不少人竟是活了许多年,才知道自己交的税是怎么算出来的。有人听了宣讲,对榜文最后的“如有加收,可诉至白露山襄王府”心存疑虑,不敢相信襄王竟会管这样的小事。

    来自襄王府直属幕僚的不厌其烦下乡宣讲,成为了投效襄王后读书人们难忘的体验,回来住在漂亮的屋舍内,走出水泡的双脚却在提醒着他们走过的田垄土地。

    向下去,向闭塞着的村落去,将襄王的名字与意志,以他们的口传递向她封地上的子民。不必怕,不必担忧,不必畏缩。

    她将坦途铺在他们脚下,他们食襄王之俸,自当为君分忧。

    没多久,第一例公田佃户发现问题告到襄王府的案子就传遍了大街小巷,被押在山下受审的怀阴县令,接受了更多怀阴县公田佃户的指认。他从最初的不敢相信,到现在的觉得襄王是个疯子,在烈日的灼烤下,昏昏沉沉地几欲昏死过去。

    怎么会?怎么会有人宁愿受鞭子,也要告他?他不过是多要了半成!有必要这么小气吗?!襄王难不成是闲得发疯了?他爹怎么还不来救他?他家可就他一个独苗啊!

    前怀阴县令受到的指认太多,当金族长敲开王府大门时,都觉得腿肚子在打哆嗦。禁军查案查的是人命关天,像这样的软刀子,稍稍越界些的,却是没有搭理的,本以为是没事了,没想到……他明白,薛瑜这是在清算过去的蛀虫,没有人可以逃脱。

    看在金族长之前族学建得不错,也惠及了周边贫民的份上,薛瑜给了他这个见面陈情的机会,只是听着明显苍老了的金族长颠来倒去说的都是“只有这一个儿子”,试图以此来让她心软,还是被逗笑了。

    “国法如山,虽是独子,但族内过继能承姓,抱来你女儿的孩子改姓能承你的血,何必执着一人?”

    金族长听傻了,薛瑜看着他,冷淡道,“金家主是聪明人,只可惜有个不太清醒的儿子,为你全族考虑,还是早做打算吧。来人,送客。”

    人失魂落魄地走了,薛瑜伸了个懒腰,让人去催促江乐山搞快点,尽早定罪收监。为一个烂人费心,实在不大值当。

    有了第一例示范,对公田私自加税或是在庄园里故意抹黑公田税赋的内容,全被或举报或查探揪了出来。只是对着士族们冷言冷语的队伍,在行走在田垄间与佃户们说话时,眉眼都相当柔和,简直不像是同一个人了。

    从士族们口中流传出来的“襄王之鹰”的名号,在佃户们口中多了亲热的味道,而当他们回到王府,就又变成了兢兢业业处理文书的无数个螺丝钉之一。

    横征暴敛的苗头,被薛瑜雷厉风行地掐死在了襁褓中,没了钟家的分支在小士族们头上压着,她作为新来的主官不强硬些,与地方士绅勾连颇多的基层官员们总会动别的心思,乃至于成为地方一霸。

    她倒也不至于真让手下人苦哈哈地过日子,粮肉菜这些暂时自产自销供应不了,肥皂冰块风扇这种对她来说易得、对旁人来说昂贵的东西,一个个全都配齐。

    一时间,东荆基层官员们的福利待遇直线上升。虽然觉得在襄王手下干活要求多了些,任务也重了些,但靠着单独发的“任务奖金”和工作福利,他们觉得,他们又可以了。现在考试的名额和考核方法还没有通知,但不管怎么样,年末考试一定要保住自己的位置,没准还能往上升呢。

    而闷头干活的胥吏们同时听到了年末考试的消息,蹭着上司们享受到的优待,艳羡的目光压都压不住,渴盼着也能拥有这样的生活。

    内斗不是好事,但良性竞争,尤其是有目标的竞争,薛瑜相当鼓励。考核报表在不断细化,地方官员的日子往加班社畜的方向狂奔而去。带着修路修渠修水车规划走来的薛瑜派人探查了一遍后,紧跟着为税收问题检查结束后,再也没百姓上门的王府安排了新的角色。

    县衙外的榜文再次更新,只要家中有冤情、被人欺辱,或是遇到县衙办事态度不佳,就都能来襄王府告状。

    当然,也不是谁都能告,要是最后查实是诬告,怎么罚被告人,就要怎么罚来告状的人。

    放到后世,大约就是个市长信箱的作用。

    被薛瑜的连续骚操作吓得从头到脚都绷紧的地方官员们,迎来了新的惊吓,榜文刚出,与其说是给百姓希望,不如说是在敲打他们不要干坏事。

    等了几天没等到新的动向,地方官员们松了口气,听着眼线回报襄王在视察山下一直没建好的建筑,幸灾乐祸地期待起最初负责建筑群的人倒霉。

    最初赶鸭子上架干活的陈安,已经随着第二卫深入荆州,而商业街也逐渐到了建造的尾声。

    接受新技术修渠修水车改善自家庄园环境的士族们,暂时还看不到灌溉和合适的种植方法对收成的改变,靠着薛瑜之前的成功事例,选择入股的商业街建设更是连门都没开。

    新开工的河渠水车等等建设上,能最快速建成的水车,在军屯试验成功后,作为能立竿见影让士族们看到东西与结果的商品,送到各士族面前时,拥有了不同的待遇。它不是一个普通的水车,而是能特殊定制命名后,在一个地方长期保留下去,让一族的名字可以留传许多年的标志性建筑。

    这个词还是薛瑜专门教的。

    但不管怎么说,这样的水车成功稳住了一个月内还没看到收益的士族们。

    当他们成功与地方官员们的政绩修路修渠对接,第一次体会到公事公办却效率极高的处理方式,坐着马车行驶在修整过一遍的路上,看着虽然还没铺设水泥,但多点铺开的道路建设,已经隐隐有了繁华的景象。

    怀疑与后悔,也就都咽了下去。

    原本在建筑群附近就近建造的工坊,已经在寻觅新址,但招工的人数一点没少,各县开花的建设让水泥供不应求,大举搞起建设的东荆郡人力也缺的要命。

    走在路上的人大多步履匆匆,忙碌赶工,但脸上的笑容,是停都停不下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作舟”小可爱的10瓶营养液,抱住亲亲!

    这个月过了前两天,想周内日六了呜呜呜,日万好伤身(。)

    ---

    补一个之前的,文中的引火:北朝时发明的火柴,但是那时候只是硫磺+木条的组合,作为火石点火时引火的工具,和现代摩擦起火的火柴不同。发明后曾有人专门售卖,叫“发烛”,“陈宣帝太建九年,齐后妃贫苦,至以卖发烛为业。”(《资治通鉴》)宋代叫“引光奴”/“火寸”。也有一说是汉代淮南王时就有,叫“法烛”。现代火柴是氯酸钾和磷的反应,火柴头上是氯酸钾+沙+硫,火柴皮是红磷+其他。古代条件下,氯酸钾最有希望的的电解食盐水制备法也没必要为了火柴废这个劲。

    硝石制冰法在唐末对火药的研究中发现,在宋代盛行。

    火药:硝化这个是诺贝尔研究中的□□(诺贝尔爆炸油),他的亲人也因此丧命,也是后来10加入□□中提升爆炸威力成为“强化炸药”的液体。但是由于储存困难运输困难,生产处理过程中都有爆炸可能,震动都可能导致爆炸,经过实验在发现硅土做容器可以不易爆炸后,加入雷/管设计,相对稳定的□□才问世。阿瑜之前是想一步到位,但是实在太危险了,就调头回来收拾□□。

    火药由硫磺硝石木炭组成,很简单,古代春秋战国就被炼丹道士们折腾出来,但是具体比例上与后来的□□相差很大,效果就差的更大了。孙思邈在《丹经内伏硫磺法》中记载了火药提炼,后来经过中后期的研究,清虚子《伏火矾法》有了新的改进,在唐末唐哀帝时郑王使用了“发机飞火”(宋代《九国志》),成为历史上第一次将火药应用于军事的记载。

    至北宋时,已经出现了正式的爆炸兵器,宋仁宗时汴京设置“火药作”,前期火器主要是将□□的放火功能运用在战场上,北宋末年出现的霹雳炮和震天雷就开始往现在的火器方向走了,震天雷:“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并无迹,甲铁皆透”。(《金史》),同时火器量产,大批装备军队,嘉定时金攻蓟州,宋“同日出弩火药箭七千支,弓火药箭一万支,整炮三千支,皮火炮二万支。”(《辛巳泣蓟录》)“整炮”也有说是“蒺藜炮”(宋代《尘史》)宋代应对骑兵和守城战争中涌现的战争发明还是蛮多的,《宋史·兵志》记载从北宋开国就开始献火器发明,《武经总要》里就更绝了,记载军事火药配方三种,火|枪火箭火炮都是常规操作,还研究了毒/气弹喷火器烟雾|弹这种骚操作……只能说都是战争逼出来的,宋在进步,金也在学宋的技术,包括不限于火器和弩,并且还造成了。

    南宋竹制突□□还是世界第一款□□来着,然后枪支传统爱炸膛(笑死),元明时期竹制火器有了铜铁外壳,做成炮,有了铜火铳,后来的发展就不多了,明代做了多发火箭等等。

    以前总是有人说中国发明火药放烟花,外国搞兵器,其实压根不是那回事……烟花爆竹更像是军用走向民用(个人形容,不是实指)。更多的还是后来几百年没啥发展,火药最初大规模出产,包括火药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史书都是军事用途……宋代开始冷□□交替,金人拿着宋的□□去打了欧洲,欧洲发展□□后又反过来殴打亚洲,这就属于科技进步被迫世界联动(?)明末到清朝真的emmm(指指点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