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贝光
虽然远比不上楚哥的那件宝物,但还是让许晴等人感到震惊。
才2000元入手的呀!
千倍的利润。
都说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
而这千倍的利润,足以让人不顾一切了吧?
这种事,就明晃晃地发生在他们眼前,让他们产生“赚钱也不过如此”的错觉。
可不是吗?
轻轻松松就赚了两百多万,可能是很多人大半辈子才能赚到的钱。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这么大。
总有人说,没有资本,没有背景,几乎就不可能翻身。
而干这行,只要你有眼光,好像不需要太多资本和背景。
陈家豪心想。
不过,除了眼光,还需要点运气。讲真,这比拼资本和背景还要苛刻一些。因为运气这东西,真的不好说。
至于眼光,其实每一行都需要眼光。
你没有眼光,就算给你资本,也迟早是败光。
那样的例子,还少吗?尤其是那些富二代,大家族最怕就是他们的后代创业,真的宁愿给钱他们挥霍,也不愿意让他们去创业,容易将整个家族都搭进去。
“那我的呢?”张茜茜迫不及待地询问。
暴富谁不想要呢?
尤其是她们,指望这些日子,能够跟随楚健和沈世杰赚够房子、车子的钱。
沈世杰瞥了眼,跟她说道:“你的这件,确实少见,感觉也是一件文房宝物,具体叫什么,我也不懂。”
张茜茜翻了个白眼。
不懂?
不懂你说什么呀?
所有人的目光看向楚健。
楚健笑道:“那是贝光,确实是一件文房宝物,现在几乎看不到了。严格来说,在明朝时即已稀见,在今天来说,更是已如凤毛麟角,对有些人来说闻所未闻,更遑论见到实物了。”
“贝光?好奇怪的名字,干什么用的?”陈家豪打量了几眼,问道。
一说“贝光”,沈世杰反而有点印象了。
他开口道:“好像是古代用来打磨纸张用的。”
印象当中,似乎是这种作用。
“纸张也要打磨?”许晴不解。
楚健点头:“古代造纸技术不太好,纸张比较粗糙,甚至凹凸不平,不利于书写。于是,就有人想办法,用贝壳光滑的那面,对纸张磨平,也就是最早的贝光。”
他告诉大家,古代时期,造纸水平并不高超,使用的原料也多以树木纤维及破旧渔网为主,故此纸浆本身就存有大量的杂质。
自然而然的,不合格的纸浆,也会造出一些不合格的纸张,其造出的纸张,几乎都是存在大量凸起的地方。
众所周知,一旦纸张杂质含量过多,就会对书写非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文人们也不得不采取各类办法,改变当时的窘境。
后来,文人墨客终于找到了好办法,就是使用一种海贝的贝壳,利用其光滑的特性,将纸张磨平。
“我国最早的贝光记录,实在南宋时期林洪所着的《文房图赞》中,此后文人们争相对其进行效仿,花高价购买平滑的海贝贝壳,作为自己的贝光。
在贝光出现之后,文人们也曾使用过平滑的石头对纸张进行打磨压平,其效果也非常显着。”
“这好像是玉石做的吧?”陈家豪问道。
哪有贝壳是这样的?
楚健点头:“是玉石做的。
由于封建社会贫富差距极大的原因,导致贝光的制作材料也存在区别。
一般贫寒的学子,都会自己在海边捡拾贝壳,并利用闲暇之余将其打磨成贝壳。
而一些官宦子弟却不同,他们的生活条件十分优越,故此都会命专人雕凿玉石贝光,以此彰显自己的身份。
于是,贝光被发明的初衷开始变质,转而成为了一些富家子弟的攀比之物,随即珊瑚贝光、玛瑙贝光、和田玉贝光等纷纷涌现。”
“所以,这是古代有钱人的东西?”张茜茜听懂了。
她有点兴奋起来,古代有钱人的东西,放在现代,肯定更加值钱吧?
“嗯!这么说也没错。”
许晴忍不住问:“值多少钱?”
“青玉做的,价值可能不会太高。”沈世杰泼了盆冷水。
众所周知,青玉是软玉中数量最大的玉种,质地跟白玉相近,成因与白玉一样,和田玉挂件,然而在玉器市场上常见中等玉质的青玉和青白玉,价格适中。由于出产量大,成色不如白玉受到大众喜爱。
单纯从价值上看,青玉远不如羊脂玉、白玉。
当然了,青玉也有其自身特点:往往比较块度较大、质地细腻、温润、油性好。
同时,有一部分青玉由于致密交织结构,具有非常好的韧性,是制作薄胎器皿的重要原料。
“这是一级青玉,价格不会很低。”楚健却说道。
懂行的人就知道,青玉分三个等级。
一级青玉的主色调还是青色,是品质比较好的一种青玉,其玉质细腻,油性光泽比较强,是为半透明的状态。
在这种青玉中夹杂的瑕疵与绺裂,一般对价值都没有多大的影响,属于是比较具有收藏价值的一类。
二级青玉的品质算是属于中等,颜色是为青色的,但是在青色中会带有黄色或是绿色的色调,并非纯正的青色。
在玉质上,这个等级的青玉比较细腻,具有油性光泽,多是呈现出半透明状,有的瑕疵相对来说比较少,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三级青玉是最差的一种。
它有很多的瑕疵,例如石棉、杂质、裂纹等,在颜色上也有非常多的杂色,最为常见的是夹杂有灰色、绿色、黄色等颜色,而且分布不是特别的均匀。
这种青玉的光泽是为蜡状光泽,质地看起来是比较细腻的,多是呈现出半透明状。
“再加上这雕工,这件贝光大概值15万。”楚健补充。
15万,对楚健和沈世杰来说,多少有点看不上了。
不过,对张茜茜她们而言,那也是一笔巨款,差不多是一辆车子的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