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红红火火开业(2)
谢常德看着焕然一新的仁德堂,心绪难耐。
就在不久之前,他心灰意冷,甚至想过就此放弃行医救人,哪能想到还会有今天?
否极泰来,谢常德笑得合不拢嘴,一遍又一遍看着中医馆门前的匾额,再摸摸自己胸口绣着的字,觉得再干三十年也不是问题。
他一个人的时候都能撑起中医馆,现在多了个帮手,还愁斗不过那些歪门邪道之人吗?
一定要把仁德堂干出名堂来!
而帮手本帮——陶文英打见这个老爷子的第一眼起,就觉得他面目和蔼,不仅不害怕,还生出了亲近之意。
她脸上戴着口罩,一双大眼睛扑闪扑闪的,模样乖巧极了,恨不得立刻捧着医书求教。
谢常德年轻时候拜过不少师父,并不讲究门第门派,见到陶文英想学,自己也就乐意教。
不用苏禾柠费心掺和,两个人早就好的跟爷孙俩似的,聊天颇为投机。
此时此刻,陶文英看着谢常德动情地擦拭装裱着行医资格证的相框,内心也深受触动。
“您真是太不容易了。”她由衷说道。
谢常德把相框表面的那层玻璃擦得蹭明瓦亮,将其端正的摆在墙壁的正中央。
他戴上了一副老花镜,将所有的情绪藏在镜片后。
往日种种如过眼云烟,已经不必再提,面对陶文英的感慨,谢常德也只是道。
“做大夫的,别人夸是悬壶济世,但在咱们自己来看……无非就是无愧于心。”
陶文英像是小鸡啄米一样点头,将谢常德扶到一旁的椅子上坐下,自己则在白大褂外套上了一件围裙。
“赶在人没来之前,我赶紧再打扫一遍。”
她出生中医世家,打小就闻着药香味儿长大,却没有半点娇气,把自己摆在了药童这个位置上,脏活累活说干就干。
谢常德拦不住,只好由着她去。
陶文英拿着扫帚,把里里外外又重新扫了一遍,直到确保肉眼瞧不出半点灰尘,这才作罢。尤其是病患就症的桌台,她更是费尽了心思,用湿抹布擦了又擦。
做完了这一切,陶文英又取出喷壶,往里面装好调配的酒精。
“等会儿人来人往的,病菌容易传播,到时候就用酒精随时消毒,干净卫生。”
谢常德连连点头,去给她倒了一碗水,看着她略显凌乱的头发,既高兴又心疼。
“你这孩子,就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这么客气干什么?”
陶文英也是真累了,咕嘟咕嘟喝了个干净,然后不好意思地用手背擦去嘴角的水渍。
“柠柠姐帮了我这么多,我心中可感激了,一心想着要报答她。现在大学还没有开学,趁着这点时间,我在这里努力帮忙,都是应该的。”
她提起苏禾柠的时候,眼底的亮光尤为明显。
谢常德也没再多说什么,主动拿过了医书,给她讲解之前一直没弄明白的知识点。
在另一边,饭馆后厨的准备工作已经进入了最后的阶段。
米饭已经煮好,刚打开木桶的盖子,香气混杂着热气就扑鼻而来。苏禾柠凑上前去看看,洁白的大米粒粒分明,软糯香甜,让人颇有连干三碗的冲动。
熬制好高汤盛在瓷碗里,同样香气扑鼻,整体呈浓郁的白色,用牛骨、鸡骨、干菇等食材混合熬制,表面看不见半点油腥。
陈月白咽了口唾沫,“我现在就想吃了,都快把我的鼻子给香掉了。”
大家累了许久,听见这话,疲劳的情绪一扫而空,齐声笑了起来。
还剩下最后一道工序,那便是提前清洗蔬菜。
陈相宜洗了洗手,把蔬菜从袋子里拿出来,放入专门用来清洗的木盆。
她用手拨了拨,往里面倒入了些许的盐粒,回头冲着苏禾柠道。
“这里差不多也忙完了,你抓紧时间去中医馆那边看看,那边估计也要开业了。”
苏禾柠点头, 对着镜子理了理头发,将身上的围裙摘下,提前换上了深蓝色的中医服,走几步便到了中医馆的大门。
从门外看,谢常德和陶文英面对面坐着,中间摆着一本医书。
他们一个教一个学,氛围很是融洽。
“时间也差不多了,我们出门迎客吧?”
虽然实在不舍得打破这美好的一刻,但现在天已经大亮,无论是来看病的病人,还是专门来道喜祝贺的邻居,都快要来了。
两人转头,看到苏禾柠,都欣喜地站了起来。
陶文英急忙将医书收好,跟随着谢常德和苏禾柠一起出门。
天色已经大亮,胡同里的老人早起晨练,青年人出门上班,全都忙活了起来。
热心的邻居们记得今天是中医馆和医馆开业的日子,大早上便赶过来祝贺,却看到苏禾柠和谢常德已经在门口等候。
“本来说要赶过来守着开门的,结果还是晚了一步。”
一个老大娘往苏禾柠的手里塞上了两个柿饼,笑容满面。
她的腰腿有些毛病,是被谢常德治好的,将她当成了救命恩人一样看待。
见苏禾柠想要推辞,老大娘摆摆手,“柿饼,柿饼,取的就是好事成双的意思,而且又不值几个钱,就当是我送个吉利吧。”
听言,苏禾柠也不好意思辜负她的一片心意,就小心翼翼地揣了起来。
前段时间中医馆一直关门,没有大规模收诊,而大家又不愿意去坑人的西医诊所看病,所以能强捱的强捱。
现在看到谢常德重新收诊,一个个高兴不已,几乎是拖家带口过来看病。
不过半个多小时,中医馆门前就排起了长龙。
谢常德和苏禾柠各坐一边,一次也只能同时给两位病人诊断。剩下的人,只能在门口站着。
陶文英也是第一次见这种大阵仗,在药柜前严阵以待,生怕因为自己误事。
苏禾柠朝她招招手,“我记得后面的库房里有些小板凳,全都搬出来,让大家坐着的。”
来看病的人被分成了两排,前面一人看病时,身后有两人在屋内等候,其余的人便都坐在院口的小凳子上。
大家也都是熟人,坐下来闲唠,丝毫不觉无聊。
见他们都被陶文英安顿好,苏禾柠才呼出一口气,将注意力转回到面前的病人身上。
“这几天的天气颇热,您就是有些上火了,不需要吃药,回去喝点降热清火的茶就行,不需太过担忧。”
那人听了只是点头,条件性忽略了苏禾柠“不需要吃药”的话,转头就从怀里掏出了钞票。
“还是给我开药吧,我吃了也好安心。”
苏禾柠十分无奈,只能选了个最简单的方子,让她去找陶文英抓药。
接连几个病人,几乎都是如此。
身上的那点小毛病恨不得放大十倍,都嚷着要让苏禾柠和谢常德开药,诊金也是成倍的给。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人不光自己来,还拖来了家里的老人和小孩。
看着苏禾柠惊讶的眼神,全都是这样解释。
“身上虽然没什么大毛病,但还是想带过来给您看看,我们也求个心安。”
还有一些身体康健的,为了过来看病,硬挑自己身上的毛病。
“我有点体寒,就想过来调养调养。”
“这几天晚上睡眠不好,想开点安神的方子。”
“我虽然没什么事儿,但老是觉得心慌,反正心就是突突跳。”
他们不像是来看病的,反倒像是来给中医馆送钱的。
苏禾柠和谢常德隔得不远,看见他投来了一个无奈的视线。
大家都被西医诊所的龌龊手段给搞怕了,看到中医馆好不容易有了点向好的苗头,就跑过来支持,生怕再让那些心怀鬼胎的人打压。
苏禾柠看在眼里,也将大家的这份恩情记在心里。
除了那些真过来看病的,其余人的诊金都让苏禾柠削减了一半。
一时间,大家都称赞仁德堂仁义厚道。
日头渐渐南移,阳光炙热了不少,院子里的人却越来越多。
苏禾柠怕他们热得中暑,就让陶文英去分发自己从空间里带过来的消暑丸。
之前,小玉就已经把消暑丸装在小的牛皮纸袋里包好,一包五颗,专门用来预防中暑,清热解火。
大家拿在手里,啧啧称奇,不由得交头接耳,讨论起这解暑丸的吃法。
陶文英脸涨得通红,但还是鼓足了勇气,站在正中央大声介绍。
“这是……这是用上好的药材做的消暑丸,可以用来预防中暑,清热解毒。等到大暑,或者是入了三伏天,大家外出干活,就可以揣上一颗,以备不时之需。”
来看病的人有不少工人和农民,都知道在大日头下面干活是什么滋味,一听到这好东西的用处,个个都喜上眉梢。
“真是谢谢常大夫和苏大夫了!”
众人齐声道歉,把牛皮纸袋小心地放在口袋里,像是揣了个无价之宝似的。
门口忽然传来了一阵响动。
陶文英好奇地看过去。
陈月白和陈相宜提着一个大桶,正艰难地往里搬。
她赶紧迎过去,四周坐着的等待看病的人也都上手帮忙,将木桶给抬到了院子的正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