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夺命青丝14
虽然最终对方静来说,到底是有了一个相对好的结局,章晃也基本上正如人间所一直倡导的“善恶有道,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他最终也算是为他所做的事情付出了代价。那就是他终其一生都活在无尽的愧疚,恐惧与记忆错乱与神志不清中。
但是作为旁观了全程的我却并不决定将这个让人无限唏嘘的故事印发出来在地府传阅。
因为这个故事本身让人太压抑,除了最终方静看淡一切,选择释怀,基本看不到人性的美好。
不论是在人间还是地府,我们大家其实都有一个信仰存在。那就是:好人终将有好报,即便不予以奖励,也不应该最终落得个凄惨的结局。
但是在方静的这个故事里面,情况恰恰相反,好人没有得到应有的福报,正如方静她们一家,坏人却有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
作为悲剧的一手促成者的章晃,在对方静一家做了那样的事情之后,身边却还是有一个对其不离不弃,贴身细心照顾,完全把他当成亲儿子来照顾的达叔。
如果不是方钊的心怀善意,然后定期的去孤儿院看望和帮助章晃,那章晃也不会对他产生病态的占有欲,不允许任何人分享他的爱,也就不会有后续的一系列的事情!
而方钊一家悲剧的始作俑者章晃先是被富豪张世收养,被他真心的悉心照顾和疼爱,在张世去世后甚至把自己的所有财产全部都留给了章晃,让他一辈子即便什么不做也能保证一辈子衣食无忧。
而在张世去世后,章晃在实施复仇计划时,更是得到了达叔的全力支持,不论他做的事情是对与错,达叔始终陪伴在他身边。
虽然最后章晃因为精神崩溃终身都住在精神病院,但达叔始终都不离不弃的照顾着他,从来没有想过离开,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去照顾着章晃。
如果我把这个故事在地府印发传阅,那大家会怎么看待这件事情?那他们还会再愿意从善吗?
既然从善的代价那么大,大到不仅苦了自己,更是连累到自己的家人,以至于最终落得个家毁人亡的凄惨结局,那谁还愿意行善呢?是不是人人都想自私的做章晃,那还会有真,善,美的存在吗。
而最为可悲,可叹的是除了方静,另外两个受害者至死都不知道到底是谁制造的他们的悲剧,尤其是方钊,毕竟方钊对章晃是真的有感情的,他之前照顾了章晃那么久,为了能让章晃被顺利收养他做了那么多的工作。
甚至是章晃最终被张世收养都有方钊的原因。因为方钊曾经在一次公益活动中和张世见过面,两人兴趣相投,聊了特别多。
当时方钊知道张世因为妻儿的离开而整天郁郁寡欢,忧思不已。所以他就建议张世去圣心孤儿院做做义工,说让他多和那里的孩子们交流互动就可以让自己的心情开朗起来,不至于一直沉浸在过去的痛苦回忆中不能自拔,伤身伤心。
同时他还把他在圣心孤儿院做义工的一些照片给张世看,其中就有我们之前在章晃日记本里面的那张。
方钊还和张世特别的提起了章晃,说这个孩子的身世有多可怜,这个小孩儿有多懂事,有多么的惹人怜爱。
所以,其实张世在还没有见章晃的时候就因为方钊的原因,先入为主的对他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印象,而后面两人真正相遇,又因为章晃的刻意表现,张世才会对他极为满意,才会提出收养章晃,才会有到最后真心待其如亲子一般的暖心结局。
可以说,如果不是方钊的前期情感铺垫,章晃根本不可能会和张世相遇,那谈何收养?如果不是被张世收养,他怎么可以最终继承张世的丰厚遗产,又怎么可能有那么大的财力物力来报复方钊?
所以,如果方钊知道自己的善举最终落得这样一个结局,他估计都得气的活过来,然后去找章晃这个白眼狼复仇。
所以,最终我决定将方静的故事直接放置仓库,永不启用。
我对方静一家的遭遇唏嘘不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善良也成为了一种原罪?
难道当今的人世间只有自私自利,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才能过好自己的一生?
难道在人间就不能做任何善事,存有任何善意?
元宝看我一直不停的叹气,就过来摸着我的头安慰我说,虚无啊,这其实才是人生常态,人性常态。
付出本就不一定会有回报,而且不带锋芒的善良本就风险太大。而且,其实很多人在行善的过程中其实并没有想过要索取任何回报,他们其实本身享受着行善的过程。在他们心里,大概是只要不愧于心,遵从本心行事就行。
正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善良本身无错,只是我们在行善的过程中也要带点锋芒,要学会保护自己。
你一直待在地府,生活环境相对单一,而以你的身份背景,也很少会有人针对你,做出对你不利的事情。
所以你可能是不能理解人性的黑暗,也几乎体会不到人性的复杂之处。
但是这个世道本就这样,不论是在人世间还是地府,都自有一套生存法则,都有相应的处世之道。
但是无论如何,你还是要相信善良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也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不是什么事情都要用对错来衡量,用价值来评判。
方静这只是个例,而且我们又怎能知道方钊他是否有后悔过他对章晃所施与的善意呢?我们又怎能确定他其实不是在享受行善的过程?
毕竟我们都知道他在帮助章晃的同时也从章晃身上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与满足。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一套价值衡量的标准体系,我们不能以自己的角度去评判他人的做事准则与价值与否,不可任意评说。
我赞同的点了点头。元宝说的对,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就不一样,所以不必介怀。
想通之后,我开始做迎接下一位讲述者的基本工作。烧水,选茶,等待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