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回到文昌阁,甄琪放心不下吴起一行,继续睁开灵识一路跟随马车,洞察过去。
马车上,吴起默默的注视着上官婉赠予他的九字真言,只不过这时已经用掉了“者”字,九字真言也只剩下八字。
看着几个融合了道门精华写就的八个字,吴起从字里行间里细细的揣摩着,用心的领悟着,这一副字里面,不仅蕴含着上官婉的款款深情,而且还包含着道门的破镜之法!
看到这里,吴起不禁心头一酸。
“常言道,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想不到我却是落花无情,流水有意!”
吴起心念至此,忽然直觉一阵电流划过心际,整个人顿时醍醐灌顶。
这一刻,吴起忽然领悟了道门通玄境!
费斌在车头驾车,感觉到了异样,忙回头问吴起道:
“殿下!你已经入圣了!?”
“是的”马车里传出一个幽幽的声音,道:“上官姑娘赠我九字真言,原来是要助我入圣是我辜负了她”
吴起原本已经通了儒门天象境,和佛门金刚境,剩下道门也到了洞玄境,此刻再提升至通玄境,已经儒释道三教皆通,九境已破,已然入了圣人境!
“太好了,殿下,现在我们吴国可就有了三个圣人了!”
费斌一边驾着马车,一脸欣喜的恭贺吴起道。
吴国内,现任吴王是枪圣,大将军孙兵是兵圣,现如今太子吴起也紧随着入了圣人境,这的确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一国太子能入圣,这几乎是值得举国欢庆的事,昭示着一国后继有人,王室的前途也会是一片光明。
吴起之所以能这么顺利的进入圣人境,当然也是吴国的气运使然,若无气运加持,纵然是官渡和三绝真人一般,虽然实力直逼陆地神仙境,可却连圣人境都入不了。
吴国也像其他六国一样,都是周朝灭亡后,天下气运分作七分,吴国也继承了周朝的一份气运。
因为各国王室都继承了周朝的气运,所以也会使得各国王室内,最容易出现绝顶高手。
同时也正是王室内的绝顶高手镇守本国,也使得一国相对稳定,国内各种势力之间也会平安无事。
各国之间又有高手互相牵制,所以战国混战了几百年,最终谁都无法一统天下。
随着吴起的马车渐行渐远,甄琪的灵识也逐渐不再清晰,于是便也收回了灵识,不再洞察。
此刻的吴起已经入圣,整体实力再上一个台阶,自然也就不再怕一般的刺客追杀。
更何况这个世上,能杀掉圣人级别的高手,本就不多,武评天下第一专杀各国太子的刀圣,已经被三绝真人打成重伤,回国养病,此刻能是吴起对手的人,也就更少了。
甄琪之所以会如此关心吴太子吴起,是因为在游历出发前,燕王曾给甄琪定下了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要想对付魏国,只有先结交吴越两国,和这两国定下联盟,然后对魏国形成南北合围之势,则大事可定。
这也是此次周游列国的最重要的目的!
不过从交往的这两日来看,吴起的确是个不藏私的正人君子,并且对甄琪并不排斥。
或许这一次的结识,必会为今后的两国结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昌阁。
书房里,地仙之祖伯邑考正稳坐在茶台前,书圣上官婉正在一旁侍茶。
“文昌阁向来接受各国供奉,也为各国培养了不少人才,所以文昌阁才立下不得插手各国事宜的规定。”
上官婉点头轻声回复道:“老师,我知道的。”
伯邑考轻轻的摇了摇头,道:“但是这条规定只是说给我的,而不是说给你们听的,你们不受这规定的束缚。”
上官婉抬头看向老师,眼神里也露出一丝惊讶。
“所以,你们想要做什么就去做吧,别留下什么遗憾了。”伯邑考轻轻的抿了一口茶,徐徐说道。
伯邑考作为地仙之祖,不仅能看透事物的前因后果,而且还可以俯视三界众生,至于上官婉和吴太子吴起之间的这点儿女之情,如何能瞒得住伯邑考?
圣人境,虽然没有地仙境那样的灵识,却可以在心湖里敏感的洞察周围的天地间元气波动,借此推断周围是否有人出没,高手所引发的天地元气波动也更加强烈,所以只要周围有高手出没,都会引起圣人的警惕。
尤其到达圣人境后,可以敏感的洞察方圆数十米的任何风吹草动,甚至就连一个人的呼吸心跳都能感觉得到。
同时圣人境还有一个更加显著得特征,就是圣人已达到了万法皆同的地步,可以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来预知事物的发展趋势,虽然这种预感有些模糊,但这也为圣人的处事,提供了很有必要的帮助。
尤其是作为女人,对感情方面的第六感觉,更是远超常人。
“我明白老师的意思,只是我感觉和他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所以我”
说到这里,上官婉一怀愁绪,神色也变得忧郁起来。
“所以呢”伯邑考接过话题,继续说道:“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不要留下遗憾。”
“学生还要留在这里侍奉老师呢。”上官婉喃喃的道。
“糊涂!老师我已经活了上千年,经历过太多的生死离别,在你还没有入陆地神仙之前,寿命不过百岁,如何侍奉我?”
伯邑考的语气也十分轻缓,不急不慢,像是在开导上官婉,又像是在规劝。
上官婉犹豫了半晌,才喃喃的道:
“吴起身为吴国太子,我若跟了他,将来或许会成为太子妃或者王后,可是老师您也应该能看得出来,我其实并无王后之命,今后也不可能成为王后。”
伯邑考如何能听不出上官婉的心事,可是推测了前因后果,发现这的确是一个无解之局,伯邑考微微眯眼思索了片刻,轻叹道: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有情皆孽,无人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