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容入特殊年代 > 第67章:震惊全村

第67章:震惊全村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国庆!先不说了,俺们先把麦子收了才是正事!”牛德旺说道

    “对,先收麦子!”村民们喊着

    杨国庆点点头

    “大家先选三十个人割麦子,从南北两头对割。我估计有三十个人,要不了半个小时就能割完。

    花婶!你挑选一些妇女绑麦子。然后叫人把它们挑出来。

    说实话,我也想看看,我这一亩二分地能收多少小麦,是否能达到我预想的产量。”

    杨国庆说完,打开院门。

    “花婶、玉英婶子!你们领他们去后院,我去安抚一些心蕊她们,不然她们会害怕的。”

    “俺们知道,你去吧!”吴花花说着,又对村民们说道:

    “走吧!咱们先去收麦子。大家声音小一点,毕竟是三个小丫头。”

    村民们点点头

    五十多个村民轻轻的走进院子,向后院走去。

    村民们路过菜地时,只是有些羡慕并未停留脚步。

    “这是麦子?这是怎么种的?” 村民们看到密密麻麻的麦穗,都感到震惊。

    “老牛!你领十五个人去中间开始割。大家割的时候千万注意,不要浪费一颗麦穗,这可是粮种,这是咱全村人的希望。”黄明向村民吩咐着

    “黄村长!你放心,俺们明白,决不浪费一粒小麦。”

    村民们答应后,就开始了收割。

    “花嫂子!麻烦你掴上两掴麦子,俺拿出去让乡亲们看看,这才是咱们大兴村应该种植的小麦。”黄明说道

    “好!”

    吴花花答应后,不到两分钟,就扎好了两捆小麦。

    “黄村长!你在这指挥,俺刘金锁担出去就行。”

    村民们是见猎心喜,刘金锁率先抢走了担子。

    黄明只好点头同意

    当刘金锁挑着两捆麦子走出院门,等在门外立马围了上来。

    “金锁!这就是国庆种的麦子?这麦穗怎么这么大?”吕富民震惊的问道

    “富民老哥!这就是国庆种出来的麦子。那一小块地,密密麻麻的全是麦穗。俺活了大半辈子,从没有见过这么好的麦子。”

    “金锁!你估计一下能收多少?”

    “俺估不出来,至少一亩地的收成是咱村一亩地收成的一倍。”刘金锁回答

    “刘金锁!你在那说什么?快进去挑。这些人割麦子跟疯了一样,都割了有一半了。”一个挑着麦子的村民说道

    “俺这就去。”刘金锁答应着,把麦子放到牛车上。

    村民们看着不时挑出的小麦,越来越兴奋。

    不到四十分钟,整块麦地全部收割完毕。

    “保国!你带上大部分村民去粮场,把麦子脱离好并装好麻袋。俺这留一部分村民,把国庆的地给挖了。”

    王保国点点头

    “保国队长!你们把秤拿上,等俺们挖完地去了再称重。咱们全村老百姓,一起见证这一刻。”牛德旺说道

    “好!俺们就等你们一起来了再称。”王保国爽快的答应

    挖地的村民扛着铁锹进了麦地,开始了工作。

    整块麦地也就不到一千平方米,结果挖地的男人就有七、八十人,一个人也就十来个平方。

    杨国庆走到地里看了看,不由得感叹!真是人多力量大。

    “国庆!你三个妹妹没事吧?”

    “没事,牛叔!”

    “国庆!俺刚才看了一下你的玉米地,你种的玉米也比村里的好。玉米收获后,是不是也要送给村里当种子?”牛德旺问道

    “是的,牛叔!”

    “俺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俺代表全村百姓谢谢你!”

    牛德旺说完,深深的向杨国庆弯腰鞠躬,以表示感谢!

    牛德旺跟前的村民,也听到了二人的谈话,也向杨国庆鞠躬致谢!

    “谢谢你,国庆!”

    “呵呵!不用客气。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一家人吃饱饭,也不能看着你们饿肚子不是?”杨国庆笑着回答

    “大家赶紧把地挖完,再平一下。咱好去粮场瞅瞅,看看到底有多少麦子?”黄明催促道

    “知道了,村长!”

    村民们答应过后,快速的翻着土地。

    半个小时后,整块小麦地挖完并平整好。

    “国庆!地弄好了,咱们去粮场看看吧?”黄明邀请道

    “好!我确实要去看看。看看到底一亩地能产多少小麦?和我估计的产量能差多少斤?”

    杨国庆说着,就和众人出了院子,向着粮场走去。

    “国庆!你估计的一亩地,产量是多少斤?”牛德旺问道

    “四百公斤往上,也就是单产八百到九百斤。”

    村民们听到这个数字,被完全震惊。

    “国庆!真有这么高的产量?”黄明有些不敢相信的问道

    杨国庆点点头

    “咱们到了,一称重不就知道了吗?”

    等杨国庆众人赶到时,小麦都已经装好了麻袋。

    杨国庆看着粮场,不禁摇摇头。

    “怎么了?国庆!”黄明问道

    “这个场地太简单了,虽然经过石碾子碾压过,看着平整结实,但土场就是土场。

    我想问问你们,每年夏粮收获完毕时,浪费多少粮食?有多少粮食经过了尘土的污染?”

    “几千斤,多的时候甚至上万斤都有可可能。”牛德旺回答

    “上万斤,太浪费了!咱们这个粮场必须要修理。等后年村里有了钱,就全面修整。一年上万斤粮食被浪费,十年呢?二十年呢?这些浪费的粮食,就够全村百姓吃一年了。”杨国庆摇摇头

    村民们听后都低下了头,心里有些惭愧。他们只想当下,却从未想过长远。

    “这个粮场必须修成水泥地或红砖铺地,就算是把后年卖粮种的钱用完,也要在所不惜的把场地修好。

    浪费粮食是可耻的,更何况你们还都是农民,更应该懂得这个道理。”

    杨国庆继续说道:

    “大兴村土地面积大,每年收获的粮食也多,但也经不起这样浪费。只是一种小麦就浪费上万斤,那玉米、大豆、高粱呢?又会浪费多少?

    你们都是农民,都应该比我懂得粮食的重要性。农民以农业为根本,而农业则以粮食为基础。浪费粮食,就是在毁坏我们的基础。

    我们用去一年的收益,却能换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好处,我们为什么不做?”

    “国庆!你不用说了,这个场地俺们修,俺们一定要把它修好。”牛德旺说道

    “对!俺们修。”村民们吼道

    杨国庆点点头,笑着说道:

    “好了,大家称重吧!我也想看看,到底收了多少麦子?”

    “称重!”黄明喊道

    “第一袋97公斤,第二袋99公斤,第三袋96公斤,……”

    王保国称着麻袋重量,并报出数字。

    一共十五麻袋小麦,另加半袋,合计总斤数一千三百七十斤。

    “国庆!总斤数一共一千三百七十斤。”黄明满脸兴奋的说着

    “一千三百七十斤,除掉麻袋重量和一部分水分,我们就按一千三百斤算,也就是六百六十五公斤。我种了一亩二分地,也就是亩产五百四十公斤,按斤就是一千零八十斤。不错,很不错的产量!”

    杨国庆算完后,笑着说道。

    村民们听到一千零八十这个数字,完全被震惊了。

    在这些村民中,有很多四、五十岁的农民。他们种了一辈子小麦,小麦产量最高也就两百多斤,何曾听过单产上千斤的?他们都激动的流出了眼泪。

    “奇迹、奇迹!”

    年轻的小伙和姑娘们,则兴奋的嘶吼起来。

    杨国庆看着村民喜悦的模样,他双手下压,示意村民们冷静。

    “我知道大家都很兴奋,也都很激动,但在这里,我要向你们强调一点。”

    “你说吧,国庆!俺们都听你的。”村民们兴奋的喊着

    “谢谢大家的信任!我希望小麦单产的数字,只有咱们大兴村村民知道就好,不要告诉外面的人。以后咱们大兴村种植的作物产量,尽量保密。”

    “国庆!你放心,俺们绝不会乱说。”村民们回应

    杨国庆继续说道:

    “这些麦子大概能播四垧土地,也就是六十亩。明年这六十亩地收割后,我不奢望它的单产产量能有千八百斤,只要能达到六百斤,我就心满意足了。

    单产六百斤,六十亩地就是三万六千斤。这三万六千斤小麦,在明年全部做麦种,就可以播种两千亩地。到后年夏粮收割时,两千亩地能收多少粮食?你们可以算一下。到后年,咱们大兴村还会在挨饿吗?

    一百二十多万斤粮食,这就是后年夏粮收割后的总产量。

    大兴村八十几户人家,也就是五百多人。按国家定的标准,成年人每人四百斤算,也才二十斤几万斤,正好可以把后年粮食总产量的零头抹去,我们大兴村还可以剩一百万斤小麦。

    这一百万斤小麦,除了上交国库的公粮,以及留下后年四千亩小麦的麦种将近八万斤外,你们可以计算一下,还会留下多少小麦?剩下的几十万斤麦子,都将会以麦种的形式外调,这些小麦将是全村的收入。

    这些还不包括玉米、大豆、高粱等作物。

    你们现在应该明白,我说两年后不让你们挨饿的意思了吧!”

    “明白!”

    “黄村长、王保国!这些麦种一定要晒干才好播种。”杨国庆提醒道

    “明白!”二人答道

    “六十亩地都准备好了吧,什么时候可以播种?”杨国庆问道

    “才浇过水,等地耙过后就可以种植。可是俺还是担心,小麦冬天会冻死。”王保国回答

    “担心是对的,但咱们也要大胆尝试。如果我给你们的麦种,种出来的小麦能熬过严寒,那不是更好。如果扛不住严寒,无非是明年开春再种。

    播种时叫上我,播种机要调试。咱不管别的村是怎么播的?咱们大兴村必须更新播种模式。咱们大兴村以后不管种植什么作物,作物之间的行距只能是三十厘米。”杨国庆再次强调

    “嗯!俺们都听你的。”村民们回答

    “我后院种植的东西,行距都是三十厘米。”杨国庆说明原因

    “国庆!你后院的棒子,能收多少种子?”牛德旺问道

    “我后院的玉米地是四分地,我看了一下,大约能收八百斤玉米。这八百斤玉米种子,明年可以种上一百多亩地。”杨国庆说道

    “那你那块地,不就是吨粮田吗?”牛德旺有些不敢相信

    “嗯!到明年秋天,你们收割时,一亩地能达到一千六七就行。到了后年,全村的玉米地都可以换成我给的品种。”

    “国庆!你能改良大豆品种吗?大豆在咱们这产量太低,一亩地连一百斤都很难上。”王保国问道

    “可以,我明年在后院种上一亩地大豆,村里后年才能用。就算是改良后的大豆,产量最多翻一到两倍,更多就不可能了。”杨国庆说道

    “能翻倍就行,产量能达到一百多斤,俺们就满足了。”

    杨国庆对黄明和王保国说道:

    “今年种的六十亩小麦,村里面一定要严格管理。这可是全村人的希望,它关系到全村老百姓在后年是否挨饿?”

    “国庆!这一点你尽管放心,村民们都懂得。是不是,老少爷们们?”

    “是!”村民们笑着回答

    “今天下午大家可以休息一下,把你们在山上采摘的山货晾晒一下。明天,你们还可以上山。但是你们要记住,不要忘了地里的农活。”杨国庆笑着说道

    “国庆!你放心,俺们不会忘的。”

    “国庆!俺能问你个事情吗?”一位妇女问道

    “你说吧,婶子!”

    “俺昨天去公社!听说农机站招临时工,一个月十五块钱,俺想让俺家大小子去,能行吗?”

    “不是十五块钱,是二十块钱一个月,这个价格是我昨天和县领导定的价格。这是临时工,不是正式工人。如果让我说,最好不要去。

    农机站招临时工,也是我提议的,招人是为了生产自行车车筐,没有一点技术可以学习。不瞒你们说,车筐也是我发明的。公社招的临时工,最多干上两年就会返还回去继续种地。于其干两年临时工,不如在村里种两年地。

    如果是一个有技术的工作,我同意他学习,自行车车筐就算了。你儿子今年有多大?上过学吗?”杨国庆问道

    “俺儿子今年十八岁,只上了五年小学。”妇女答道

    “让他今年去当兵吧!等他退役回来后,再让咱们村里安排。”

    杨国庆说完,转头对王保国说道:

    “今年冬天征兵,咱们村里十六岁以上的孩子都去报名,能当上多少是多少?当不上兵的回来再说。”

    “嗯!俺知道了。”

    “当上兵的,在部队好好表现。就算是养猪或者是养羊,也要把养猪或者是养羊的技术学会来。总之就一句话,去到部队把技术给我学会回。以后咱们大兴村,需要一些技术人才。

    大兴村两年后,会修建一座警犬基地。而这座基地,我会把它打造成龙省最大的警犬基地。到时我会从村里的退役军人中优先录取,录取的退役军人,很可能会成为公安人员。”

    “国庆!你说的是真的?”王保国激动的问道

    “嗯!”杨国庆点点头

    “剩下的事情就交给你们,我回去了。”

    杨国庆说完,往回走去。

    黄明看到杨国庆走远,才转身对村民说道:

    “国庆刚才说的话,大家也听到了。保家卫国是每个年轻人的责任,希望大家回去好好想一想,尽量动员家里适龄的孩子去当兵。再说他们回来后,国庆已经为他们想好了后路。”

    “村长!你们不用说了,俺们明白。”村民们回应

    杨国庆回到家中,看到心蕊她们不在,便问李书萍:

    “萍萍!心蕊她们几个呢?”

    “她们跑到玉米地去找公鸡去了。你昨天对玲玲说要买公鸡,买回来了吗?”李书萍抬头问道

    “买了,买了五只公鸡。今天早晨人多,鸡都吓得跑到玉米地里了。”

    “小麦称重没有,一亩地有多少斤?”李书萍问道

    “称了,一亩地五百四十公斤,单产很不错!”

    李书萍听高兴的一下从凳子上站了起来。

    “这么高?”

    她说完,就扑进了杨国庆的怀里。

    一阵亲吻过后,杨国庆松开了她。

    “好了,不要让几个小丫头发现了。”杨国庆拍拍她的背说道

    李书萍刚退开,就听到玲玲喊叫的声音。

    “我们把大公鸡抱给大哥看看。”

    不一会儿,五个丫头抱着公鸡跑回了前院。

    “大哥!你看,我们把公鸡抓住了。”杨心玲高兴的喊着

    “太哥知道了,你们把它放了吧!”

    “哦!”五个小丫头连忙把鸡扔回后院

    “国庆?”

    院门外,吴花花喊着。

    “是俺娘!”小英子连忙跑到院门,打开了门。

    “娘!你咋不直接进来呢?”

    “你这个傻妮子,大黄不是在家吗?”吴花花笑着回答,又摸摸小闺女的头,才走进院子。

    “花婶、玉英婶子!你们来啦,快坐。我去抱个西瓜,你们解解渴。”

    杨国庆招呼两人坐下,连忙进房间抱了一个西瓜。

    吴花花的到来,让李书萍有些拘束,让她显的手足无措。

    杨国庆把瓜切开

    “婶!你们吃瓜。萍萍姐!把盆拿来装瓜皮。”

    “哦!”李书萍的尴尬这才缓解

    “国庆!你种的麦子和棒子,产量为什么会这么高?”

    吴花花也发现自己大女儿的局促,便问道。

    “婶!其实没啥秘密,就是种子和株数的原因。种子是主要原因,株数是其次。”

    于是杨国庆把一些种植的经验,告诉了两人。

    吴花花和卢玉英听后点了点头。

    “国庆!再有几天,萍萍就要开学了。你有摩托车,到时你送她去学校。”吴花花嘱咐

    “嗯!可以。”杨国庆点点头

    “心蕊!田妮过两天就开学了,你不去学校上学吗?”卢玉英问道

    “玉英婶婶!我不去。在家里跟着我哥学习,比在学校学的好。”杨心蕊摇着头说道

    “我和四妹也不去,我们在家跟着大哥和二姐学习。”杨心玲也回答

    “我在家跟着哥哥和二姐、三姐一起学习。”丫丫杨心怡也说道

    “我也不去,我跟着国庆哥哥和小蕊姐姐一起学习。”小英子这时也说道

    “英子!你还小,想上学也要等明年了。”吴花花笑着说道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