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汉武帝:听说西方还有一个罗马? > 第125章 皇帝的震惊

第125章 皇帝的震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听到二人的质疑,刘进却微微一笑,终于到了显露他知识的时间了。

    流民之所以成为流民,是兼并导致的,这是到王朝后期无法避免的结局,除非丈量田亩,重新规划,不然这个症结不好解决。

    可重新丈量田亩,建立新的制度,很难。

    开天辟地的历史名臣翻车的也不在少数。

    而且也不适应于现在,政权马上要交替,需要一个安稳的国内环境,动这个给自己找麻烦。

    但也有另一个解决办法。

    比如开源。

    把流民重新找到一片土地给他们。

    “可以移民,这些流民已经失去了家园,咱们就给他们找一个家园,像是吴楚之地可以作为试点。”

    “将这些流民转移到吴楚之地,那面有大量的无主之地,再加上现在人也不是太多,可以把他们弄到那里。”

    “通过我新建立的粮行,支援一二。”

    太子率先说道:

    “吴楚之地有大量的土地,地广人稀,这是个好办法。”

    刘进没搭理,继续道:

    “不仅如此,孩儿听闻百越地区,有亩产很高的粮食,派精通农业研究的人去移植这种新作物。百越地区,现在名义上也是我大汉疆土,相信百越王室会献出来的?”

    刘彻眉头紧皱:

    “你确定百越那等贫苦之地有亩产很高的作物?”

    刘进想都没想:

    “当然,回头我可以给画出来,命人去寻找。”

    当然有了,贫苦之地?可不是啊。

    一年两三熟的地方,可不是什么贫苦之地,也就是那面的人啊,认识不到位,不然仅仅百越三郡就差不多能生产出供大半个汉朝所需要的粮食。

    湖广熟天下足,可不是开玩笑的。

    至于高产作物,肯定是占城稻等高产作物,但是现在肯定不叫这个,甚至有没有占城刘进都不清楚。

    但是按图索骥,总归能找到的。

    虽然,刘进对宋代的好感不大,但是不得不承认,老赵家确实在引进新物种这方面做的到位。

    从越南引进了耐旱的占城稻。比起过去的稻种,占城稻穗子长,不挑地。1011年,宋真宗在宫里种植,并推广到全国。越南水稻很快成为中国的主粮,使宋朝出现了人口高峰和繁荣商业。

    这是历史真实记载的,确实比较厉害。

    所以现在刘进觉得开源的话,找一找占城稻应该是可以的。

    至于说百越为啥现在属于汉,这话题就长了。

    长话短说,大概就是秦朝的时候大将赵佗本来是始皇帝派那去的,结果自立为王了,后来汉武帝觉得那孩子有点跳,然后给收拾了。

    现在名义上属于了大汉。

    可山高路远,行政上属于了,可是政治经济文化都还没有传输过去,而且刘彻也看不起那些边陲之地,所以也没太上心。

    “嗯,可以派人去找一找,一旦找到那可是大汉之幸。”

    刘彻一锤定音。

    太子刘据感叹道:

    “没想到那样的边陲之地还有这等好东西,进儿如何知道的?”

    面对着太子的好奇,刘进眼皮子都没抬起:

    “多看书!”

    我尼玛,太子差点气炸了,啥意思。

    我不看书呗?

    忒看不起人了。

    太子被怼的说不出话,刘进也无奈,没办法,总不能说自己课本上学过吧?

    不过确实也是看书嘛。

    刘彻笑眯眯的看着父子二人的关系,感觉很舒服,父子就该这样,有点人情味的。

    “不过,进儿,你说的这些都是长远的打算,要想立竿见影的缓解流民的问题,不现实啊。”

    刘进一听,就知道刘彻这是考自己呢。

    也不慌,他心里早有腹稿,甚至之前成立的粮行粮监会都是为了这个而成立的。

    “如今,邴吉已经开始着手清理这种高利贷的问题了,慢慢的会向全国推广,以后百姓不会因为没有粮食而把地低价卖给别人,原来豪族们那种喝百姓血的行为应该可以说慢慢的会杜绝,除非不要脑袋了。”

    “而孩儿的下一步,就是清算大族的田地和人口,寻找一个阈值,进行征收税,当然这是几年之后的事情,这不是重点。”

    刘彻和刘据点点头,确实这个动作太大,至少要粮行实行下去以后再说。

    “现在能让粮食增产的最好办法就是沤肥”

    刘进这才说出来现在最立竿见影的增产办法。

    刘据嘟囔着:

    “沤肥?”

    “没错就是沤肥!”

    刘进加重语气肯定道。

    他看过一些史料,发现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粮食的产量极低。

    到底有多低,我们就按照当时的典籍里记录来算。

    《淮南子》里写了“十亩之田,率岁之收,不过四十石”。也就是说一亩田一年收入4石。

    按照换算率,秦汉的一亩是现在的067亩,一石是120斤,也就是说一亩地年收入75斤粮食,这是南方的水稻。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一石为一百二十斤。

    汉代一斤大约有25824克,一石大概为现代的31公斤。

    也就是说在秦汉时期,一石是一百二十斤。看起来很多,但是按照现在的度量衡算一下,实际上最高也就是75斤左右。

    一亩地,就产出这么一点粮食怎么可能吃饱。

    再看看北方的小麦,《后汉书》记载“通肥饶之率,计稼墙之入,亩收三石”。也就是说小麦产量比水稻低,然后一亩地一年的纯收入是56斤。

    这个更没法看了,太坑了,更少。

    跟现代根本就没法比,现代一般的杂交水稻实际亩产500-600公斤,还有更为特殊的亩产926公斤的“袁氏超级稻”。

    袁公也就此封神。

    当然,后世的这种产粮量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高肥高水,还必须人工插秧、七天一打药、人工除草和量身定造的“配方精确施肥法”。这个就不去说它。

    可确实没有可比性。

    而刘进现在觉得最简单的提高产粮量的办法就是沤肥,最是快。

    沤肥其实很简单,把作物茎秆、绿肥、杂草等和河、塘泥及人粪尿同置于集水坑中,通过微生物发酵而成的肥料。一般作基肥施入稻田。沤肥可分凼肥和草塘泥两类。凼肥可随时积制,草塘泥则在冬春季节积制。

    凼肥就是拿人和畜的粪便和杂草树叶之类的组成的,草塘泥从名字就能看出来,使用人畜粪便和河、塘泥组成的。

    这玩意弄下去以后,最起码翻个四五倍达到明清的产粮量不成问题。

    明清水稻已经能达到300多斤了。说实话这好几种办法下去,几年下去百姓就够吃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