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第章 天良作别苏东坡,动身启程上京城
毫无疑问,科学的春风一旦吹过整个中华大地以后,到时候无论是一直和宋朝征战多年,互有胜负的契丹人、西夏人、之后顺利地灭了北宋的金人,还是日后征服欧亚大陆的蒙古人,都是无法抗衡一个繁荣昌盛,而且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的政权。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在古代的中国,那么经济实力很容易就会转化为军事力量,机关枪胜过强弓,大炮胜过骑军都是历史的必然,那个时候的华夏子民很容易就可以将那些只是依靠个人武勇的野蛮游牧民族比下去,他们根本就没有办法入主中原,当然也不会再出现什么金朝,元朝和清朝。
就好像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中国人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威胁下,最终低下了高贵的头,承认了自己的不足,并放下了自尊,向西方各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凭借着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起来,同时只有科学技术的水平。正如在二十一世纪,蒙古这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根本就不敢如同他们那些祖先那样,对我们中国的领土有任何的幻想。有这个胆量来侵犯中国的,只有比科学比中国更发达的国家,就好像二战时期的日本,或者是日后的美国。
回到天良这一行人里,说到出远门,崔氏兄妹当然也要一起去,毕竟,他们都认天良为他们兄妹的救命恩人,并且立下誓言要尽力服侍到底。
崔荷是一个正处于花样年华,样貌纯洁美丽的少女,虽说相貌要比苏凌有较远的差距,但由于更加年轻,显得可爱有余,有好几次崔荷在房间为天良打扫服侍时,都会随风飘来阵阵少女茉莉花般的芳香,有时会难免让天良这个热血男儿心猿意马的,如果不是因为崔荷尚未成年,天良可能就忍不住摘下了这朵小花。
至于崔武呢?这些日子,崔武也和吴天良一样,跟着春喜学拳。但天良可是要赚钱的,这段时间以来,他的绘画名气高得令人吃惊,因此每天来苏府找天良求画
的人可以说是络绎不绝,让他经常忙不过来,因此不能把太多的时间花在提高自己的武艺方面。
对此,春喜也有诸多怨言,对此天良只能很无奈,要想在这个时代活下去,没有武艺不行,但没有钱可是大大的不行。
而崔武呢,在苏府的这段日子里他有的是时间,因此就能专心地提高自己的武艺,而且,天良嘱咐过要他要尽力把武艺提高一点,再加上经过妹妹差点就让坏人抓走的经历,崔武立志要尽量提高自己的武艺,因此崔武每天天没亮就开始了锻炼。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位少年的武功进步很快,打拳得可是打得虎虎生风,很快天良就打消了和崔武切磋一下的念头,因为崔武的武艺进展得实在是太快了,就连教他武功的春喜也佩服不已。
陈远兴也一样跟着吴天良这行人离开惠州前往开封,这个家伙的头脑好,反应快,年纪轻轻就能一个人在外面谋生,见过世面,学过不少行走江湖的技术,有他跟着,百利而无一害。
到了离别之时,东坡先生突然变是心事重重,他把天良拉到一边,偷偷地递给天良一个粉红色的信件。
天良看东坡先生这副样子,心知这封信一定是东坡先生要托自己的手寄给某个他熟悉女子的,天良先看了看信封,信封的署名为琴操。
毫无疑问,收信者一定是一位名字叫做琴操的姑娘,而且看样子这位琴姑娘和东坡先生肯定关系非浅。
东坡先生暗中吩咐天良,如果顺路的话,帮他去一下这个琴操姑娘所在的临安府玲珑山,就在开封的不远处,为他送一封信过去。
吴天良便叹了一口气,感叹到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即便是东坡先生年轻时也不能免俗。
苏东坡先生对吴天良有收留之恩,于是天良便欣然应允,自告奋勇地说他在进入汴梁之前,一定要先去临安府玲珑山,为东坡先生求见琴操,完成东坡先生的宿愿。
吴天良把这封特别的信藏在了包裹里,但刚打开包裹,有
好几封信从里面掉了出来。
这些信件都是上次东坡先生亲手写的,拜托他在京城的熟人照顾一下吴天良的信。
天良连忙把这些信捡起来,不过,捡起来的同时,有一封不起眼的信却引起了天良的注意力,这是因为他看到这个信封的署名为高俅。
对宋代历史不太孰悉的吴天良对其他的收信人都不太熟,但是对于这个高俅这位在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里出现过很多次的大贪官,他当然是耳熟能详。
因为就是这个贪官,把林冲和众多位英雄好汉搞得家破人亡,最终逼上了梁山,评书人说梁山起义军得以发展壮大,高俅在暗中功不可没。对于这么一个有名的奸臣,天良当然不会忘记这个名字。
吴天良连忙向东坡先生过问此人,苏东坡听到天良对其他那些有名气的学者和官员不问,而偏偏问起这个人,觉得有些奇怪。
因为在苏东坡心里认为,好像高俅这等小辈,不应当引起天良的的重视。完全不知道在日后,这个人会成为有名的贪官。
不过,最后苏东坡还是带着平静的神情对天良说道:“此人只是一个小辈,乃是老夫门下的一个小史(也就是后世的小秘书之类),专门负责抄抄写写,但所幸所写的字还算工整,还算看得过去!”
接着,苏东坡口气一转,说道:“老夫不知天良你为何会对此人有这么大的兴趣,但老夫认为,此人没有什么大能耐,读书不够勤勉,一辈子功名无望,再加他平时,总是爱好一些市井之中蹴鞠之类的小把戏,因此,老夫认为此人玩物丧志,不会成为大器。因此,对于此人天良你就随便吧!见一下他当然是好,不见也不碍事!”
虽说连苏东坡先生也看轻此人,认为他不会有出息,但是,在天良这个的心里,当然绝对不会是这样想的。
因为在这个时候,可能整个大宋只有天良一个人看出了高俅此人的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