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第章 听闻兄妹迎幸福,少女心里乐开怀
吴天良的计划就是要花钱为这群少年提供一个庇护所,还要为这些少年找一些好老师,协助他们找到谋生的机会。
在第二天,吴天良就知道了徐方达他们呆的那间宅子的主人家庭败落,结果他们一家都吊死在这间宅子里,于是,这间大宅被盘到了债主的手上,但是,由于这里面曾经死过人,所以久久都卖不出去,任由它荒废。
吴天良根本就不相信什么鬼神,他知道后,就特地花了些钱在那些债主的手上盘下了这间宅院,并重新装修了一遍,专门用来收留和安置好像这些可怜的,既没有亲人,也没有人要的可怜孤儿,给他们一个庇护所,并教育他们读书写字和学习技艺。
屋子弄完以后,吴天良把这件事告诉了东坡先生,当苏东坡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对于吴天良这桩善举大为嘉奖。其实,早在苏东坡以前担任密州太守时,就出钱出力拯救那些由于饥荒而被遗弃的孩子们。甚至在苏东坡此生最失意的时候,也就是当“苏台诗案”发生,他背负“罪臣”恶名,依旧组织起互助小组,拿出一分钱来帮助那些儿童。
鉴于苏东坡对于这种事也很是上心,于是,在吴天良的钱财资助和苏东坡相助之下,吴天良成功地收购了一间虽说不华丽但还算整洁干净的大宅,并将其命名为“少年习艺所”。
当这间孤儿抚养机构被吴天良成立起来的时候,苏东坡先生还当场决定亲自挥毫,为此题名,很快“少年习艺所”这样的招牌就被放置于一幢建筑物的大门上。筆趣庫
为什么不直接叫孤儿院呢,很简单,因为这个计划的发起者吴天良嫌孤儿院这个名字很不好,他绝对不能让社会上的人带着有色眼镜对待这群少年,不能让其他人用孤儿这样的名字来称呼这些儿童,因为这样会严重破坏他们的尊严,让他们觉得低人一等,同时也连累到他们的将来,他们都是中华民族未来(但对于天良来说,虽然他们的年龄还小,都只能是古人),不能让他们的心理带有丝毫的阴影。
除此之外,吴天良最近也勤了些,在外面广为宣传要把他画的画用来义卖,所有的收入将会全部用来收留和抚养无家可归的儿童。
这样子一来,有很多人都知道他们在买画的同时又做了善事,拯救了不
少的儿童,同时又得到苏轼大人的背书,求画的人更加是多了起来。
总的来说,哪个世上都是,真正绝情的人很少,有好些有良心的富商既对天良的画有意思,同时也对无家可归的孤儿痛苦生活上心,便纷纷踊跃解囊相助,购下天良所作的画,天良也真的把得到的钱全部用于他的“儿童习艺所”的运营,让其能够更加健康地运营下去。
同时,儿童习艺所的成立,也让那些富商们相信他们用于买画的钱确实是用于善事,这也有助于吴天良名声的提高,同时,名声的提高也有助于那些画取得更好的销量,甚至有好些从京城那里的富商巨贾都要过来求画。
结果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儿童习艺所除了那和崔武熟悉的那十多名孤儿外,还陆续收养了近一百名本地和其他来自外地的孤儿,他们之中,有的是因父亲在战场之上死去,结果因母亲改嫁被遗弃的,还有的是双亲因疾病原因而相继离去,还有的是因自己的母亲平时生活不检点,嫌生下个野种而被遗弃的。
总之,可以说进入这里的每个少年都有其各自的原因,每个人都有各自辛酸的往事和痛苦的经历。
对于他们这群少年之中的每个人,无论美丑,无论是男是女,吴天良都一律张开双手欢迎他们,并亲切地对待他们,除了支付他们必要的生活费之外,为他们提供遮雨挡雨的地方之外,还特地重新请了以前暗中帮助天良在考科举的时候,做天良枪手的那位张秀才张令负责教他们读书写字。
吴天良提供了教师这样一份既稳定又体面的工作给了张令,对此,这位五十多岁的老秀才泪流满面,并向天良表示愿意倾囊相授,相助那些可怜的儿童,教他们读书识字,好让他们成才。
但除此之外,吴天良还做了一件特别的事,和其它的私立学校不同,天良除了让他们读书识字外,还特地花钱请了一批熟练的工匠过来,让他们教这些孤儿一些基本的谋生技能,特别是工匠技能。
这是一般开书院的夫子没有做过的,这是因为吴天良心里还存在的一点自私,他将来会想方设法办一些工场,到时,他将会养一大群人来为自己打工,为自己服务,因此,除了必要的识字外,工匠等等的谋生技能还是有的,甚至其地位,要比读书和识字来得更重要,要知道,天良的学校不是那种专门陪养人来
考科举的。
不过,要办好这个机构,招聘老师当然是必要的。对此,吴天良的招聘条件很简单,只要你能在某一个行业很擅长,并且不吝啬于教授自己的技艺给予外人,就可以来此授艺,天良作为东家会定时给你一份薪金。有这种优越条件,众人当然有意思,不少年老的工匠都纷纷过来献艺。
至于那些请来的工匠呢,吴天良也请了一些老年的,一来他们年老了,经验相当充足,同时,也是因为他们年纪大了,体力自然没有多少,所以他们以后恐怕都做不了好像以前那样太过辛苦的工作,不用担心这些十一二岁的儿童将来会抢自己的饭碗。筆趣庫
二来他们也深感吴天良为人的光明磊落,能捐出些银两来帮助这群孤苦的儿童谋生,正所谓救人一命胜做七级浮尘,他们这些老工匠难得遇到吴天良是这么高尚的人,因此,他们也很乐意接受天良的聘请,作这些儿童的技术指导老师。
很快,“儿童习艺所”这个名称便在惠州城中广为人所知,随着这间机构名声不断提升,不少熟悉各个行业的人才也想来这里担任教师一职。更何况,大宋知名的文学大家苏东坡也亲自为这间大宅做匾,也是等于为其背书,对此,谁还存有疑心的呢?
不只是工匠,还有一些其它行业的人也来了,有一位专职做菜的年老的酒店师傅因酒店关闭而被栽了,虽然其一身做菜经验和手艺并没有落下,但其实在是老了,体力不比年轻人,本地的其它酒店都不想用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其来到了儿童习艺所想试一下运气,天良知道了他的经历之后便大方地聘用他,让其教授儿童们厨艺。不久后,儿童习艺所里面的儿童每个都能做出不少好吃的饭菜。
当然,惠州地处岭南,远离中原,在当时还属于蛮荒之地,有钱人毕竟还只是少数,当中肯捐资为民修堤的就已经很少了,肯为孤儿做事的那就更少了。吴天良这一出手,让当地那些无父无母的儿童有了安身立命的场所,这样,惠州的孤儿少了,当地的治安也相对好了不少,天良这一行动在当地也传为佳话,吴大善人在惠州的名声也跟着水涨船高。
但是,随着这间机构收留的人员越来越多,贫民习艺所在当地的发展也是遇到了瓶颈。问题的所有是钱财的消耗量超过了增加量,大体上来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没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