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无商不奸
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和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他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他就活跃起来;有50利润,他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他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了300的利润,他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明证。
“告诉你,我要组建一个朱家商行,我要和你合作的不只是贩卖食盐,还有很多东西,我的朱家商行现在缺少很多东西,这些都是我商行需要向沈家商行学习的,这一成就算是学费吧。”
这些话让沈本稍稍安心。
“请问殿下,这一斤细盐的成本是多少,殿下的心理价位是多少?”一到正事,沈平就展现出了他的专业水平。
但是沈平也很紧张,因为他怕自己说错话了,在做买卖这个行当中,一般情况下商人是很少去问另一个商家一件产品的成本是多少的,因为这涉及到了利益,商人啊,无利不起早,有利可图的情况下自然会绞尽脑汁,想方设法的套出成本。
但是现在沈平知道自己必须要知道细盐的成本,这样才能给其定一个准确的价格。
因为眼前的东西是什么,白色粉末状,拿出来都可以反光,晶莹剔透,放在嘴里一尝,一点苦味都没有,这代表什么这代表钱啊。
更何况现在盐这一行是由朝廷掌管的,还没有竞争压力,换句话说只要做了这一行,基本上稳赚不赔,要知道这可是垄断啊。
希望皇太孙能告诉我真实的成本。
朱雄英则在一旁思索,我提炼了五斤细盐,用到了十斤粗盐,十斤粗盐是是两百文,再加上柴火,那就是220文。
一斤的成本大概就是44文。
大概的算了一下,朱雄英开口说道:
“细盐一斤的成本是44文,我的心理价位是二两银子。”
这么低?沈平还以为一斤的成本需要200文,但是二两银子的价格说实话有点低了。
不过,这也说明皇太孙殿下对买卖这些事情还是不怎么了解的,这样的话,他说要向我沈家求教这件事,倒是可以相信。
“殿下,贩卖的价格有些低了。?”沈平一脸平淡。
但是他不知道这句话给旁边的两个人带来的多大的震撼。
先说说朱雄英,一斤成本22文,卖出去一斤2两银子,也就是2000文,这利润已经快一千倍了,就这还低?
毛襄今天来只是打酱油的,听老朱的话来给皇太孙效力,这也正常,毛襄本来就是朱元璋的麾下鹰犬,锦衣卫成立这几年来,做了不少天怒人怨的是,什么抄家灭族,给官员剥皮这些事情,锦衣卫没少干,但是权势在手,谁能够抵挡它的诱惑,当孤臣就孤臣呗,这也没什么,锦衣卫皇权特许,只要抱紧皇帝的大腿就是了。
但是前段时间朱元璋下令,取消了锦衣卫的缉拿,刑狱两个职能,刚开始毛襄还以为是在陛下心中,锦衣卫已经没有用处了。
因此,锦衣卫被削弱了职权,但是转念一想也不对啊,自家皇上什么样子,毛襄很清楚,要是锦衣卫没有用处了,朱元璋会直接废除锦衣卫,而不是削弱锦衣卫的职权,那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锦衣卫以后只是一个情报组织。
这样的话,毛襄保住命了,锦衣卫也不用裁撤了,但是有个问题,那就是锦衣卫要没钱了,北征之时锦衣卫就一直在边境探听消息,能当锦衣卫的身手骑射都不差,武力值都很高,这就造成了锦衣卫常常被用作斥候,因此北征三次锦衣卫的伤亡也很大。
但是呢,锦衣卫啊,那可是天子亲军啊,由朝廷发抚恤那岂不是打老朱的脸,再说兵部的抚恤就那么点银子,还没有锦衣卫抚恤的三分之一,没办法,毛襄只能拼命的找人,找谁呢?贪官污吏,郭恒案就是他发现的,大部分银子都被用作抚恤金了。
以前,锦衣卫有缉拿,刑狱职权,赚点银子还不简单,没钱了,找几个富家子弟,反正那些都是纨绔子弟,不成器,一打一个准,抓进锦衣卫大牢,每个千八两银子别想放出来。
现在吗,没了这两项权力,锦衣卫不好干喽。
情报组织做得好的话就必须要有武力保障,武力保障只有自家培养的才放心,而这些都需要银子。
刚听到皇太孙说细盐的成本和利润,毛襄就动心了,自己的锦衣卫有一成半,哈哈哈哈,以后锦衣卫不愁银子花了。
当时当他听到沈平说皇太孙把价格定的低了,毛襄表示自己心态炸了,抄家灭门收保护费还是没有做生意来钱快啊。
不过想要赚钱还是要有皇太孙殿下这样如细盐一样的商品才可以。
定了定神,朱雄英沙哑的说道:”你觉得定多少钱合适?”
“回殿下,小人想问,细盐的品相是否可以做差一些?”
“可以是可以,不过,为什么要作差?”
“小人想把它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档一两银子,寻常百姓努把力也能吃的到,但是品相和色泽都要比这个差一些,第二档五两银子,这种品相散着卖就可以,第三种,还是这种品相,但是需要好好包装一下,卖十两银子。”
没想到啊,朱雄英看着眼前仪表堂堂,但一肚子坏水的商人,真的是无商不奸啊,多一个包装就贵了一倍,绝了,不过倒也是,在明初的时候,有钱人还不少,就赚他们的银子了。
“我想了想,不仅可以包装,还可以打出名号,就说这是官员才能吃到的盐,我给皇爷爷说了,每个官员都会有细盐的福利。”朱雄英一本正经的说着。
“那更好,这样的话十两有点低了。”沈平皱了皱眉,眼神带着些责怪,好像再说朱雄英怎么不早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可以了,可以了,我们以后又不是只买食盐,只是我现在缺钱,才卖的这么贵。
我想以后这细盐一斤也只卖20文。”朱雄英长叹一声,这不是假话,前世一斤盐才多少钱,几块钱不到,而大明的百姓吃盐却那么困难,他于心不忍,现在把细盐卖得这么贵,究其根本还是为了修路,为了更好的服务百姓。
“殿下,士农工商,商人是贱业,干这一行的虽然有钱,但是社会地位低,如果告诉他们自己吃的盐和朝廷百官吃的盐是一样的,再多的银子他们也愿意出。”沈平焦急的说着。
他害怕眼前的皇太孙殿下不知道商人对社会地位的渴望,哪怕只是吃到和官员一样的盐这都是对他们最大的慰藉。
“够了,你也是商人,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但是你就不想改变这一切吗?”朱雄英大声呵斥道。
朱雄英其实很明白在古代商人地位很低下,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排在末尾,三教九流(帝王、文士、官吏、医卜、僧道、士兵、农民、工匠、商贾),由尊至卑,商人又排在九流的末尾。
汉朝时,规定商人必须入市籍,且不允许穿丝织品的衣服,不允许做官。晋朝时,规定商人必须穿一黑一白两只鞋,头上戴的帽子上,要写清楚自己贩卖的商品的名称,其实是对商人身份的一种侮辱。唐朝明朝时,虽然允许农民可以穿好的衣服,但仍然不允许商人穿丝织品的衣服,并规定不许穿红色、紫色的衣服。由此可见,商人在九流排行中地位是何其的卑下。
古代社会生产水平低下,物质生活简单,需要流通的商品并不多,主要以物物交换为主,商人的社会功能没有凸显出来;
统治阶级为维护政权稳定,通常会严格限定百姓的活动范围,制定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比如秦朝的商鞅,因旅店不敢留宿被擒获处死的事,这就更加阻碍了人口流动性,商人生存环境艰难;
中国是农耕文明国家,以家庭和家族为单元,自给自足,自我管理,商人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倒腾货物为生,这在以儒家文化浓厚的中国,是为人所不耻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人以读书出仕为尊,再不济也可耕读传家,而不会经商谋生。
而关于商人地位的地下,其主要原因在于古人“重农抑商”的思想。
商人诞生于商朝,其产生时便地位不高。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商鞅变法,其中便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汉武帝时期实行了工商食官等政策,打压商人。可以说在不同的朝代,商人一直处于被限制的状态。所以在古代中国,商人命运是很悲惨的,他们即使有财富,但是却一直不能从政,直到明清,这种情况才开始改变。
并且,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大国,以自然经济为主,而且以儒家思想作为主体思想,而商人给人一种“无商不奸”的形象,所以遭到多数人的排斥。其次,古代读书人地位最高,而有视金钱如粪土的说法,古代的士人非常清高,不屑于与商人为伍。在加上千百年来,古人固有的&34;重农抑商&34;思想,使得商人的地位一直处于低下状态。
到了明清,随着私有财产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商品贸易,因此,商人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晋升。
但是朱雄英没有想到的是,就连沈平这样的大商人都看不起商贾的这个身份。
朱雄英很明白沈平想说什么,文武百官才能吃到的细盐,商人花一点钱就能吃到,那就花钱呗,银子在那些真正的大商人眼里,那就只是个数字罢了,花一些银子就能让自己的内心得到满足,这其实是不对的,这是虚妄的。
“沈平,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千百年来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是低下,商贾更是贱业,但是这一切真的不能改变吗?
士农工商,凭什么商人的地位就最低,这一切是可以改变的,王侯将相还宁有种乎,你们商人的地位又凭什么不能提升?
儒家现在是很强大,但是千百年前,你商家的老祖宗,吕不韦不也出将入相,以前可以,现在为什么不可以呢?”
沈平呆呆地看着眼前的这个年幼的男子,不由的涕泗横流,痛哭不已。
“殿下,殿下,我想改变商人的地位,但是我没有办法啊。”沈平一边哭一边说。
对他来说,朱雄英的言论深深的刺激了他。
但朱雄英的言论只是刺激了沈平吗?
毛襄也大为震撼,朱雄英对儒家不喜,毛襄有所耳闻,但是没想到,已经到了如此的 地步,这让毛襄感到阵阵寒意,朱元璋那么厉害对儒家也没什么好办法,剥夺了相权,看似皇权增加了,其实不然。
要不是朱雄英给朱元璋想了一个内阁的办法,不然的话,你看看朱元璋一天得批阅多少奏折,治国从来都不简单。
现代的一个县长一天都忙得找不着北,古代和现代跟没法比,交通和信息的传递速度太慢了,皇帝可不好当啊。
其实要不是朱雄英穿越过来是朱雄英,他是断断不会参与到大明的事情中来。
因为建设比破坏难多了。
朱元璋虽然把元人驱逐走了,建立了大明,但是中国古代的剥削者其实不是皇帝,皇帝只是这个阶级的最顶层。
金、宋末年的汉族大地主,许多人因投降蒙古保持了自己的田地财产。江南大地主受到的损失很小,他们继续兼并土地,一些富户占有两三千户佃户,每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如松江曹梦炎占有湖田数万亩,瞿霆发占有私田并转佃官田达百万亩。
贵族官僚掠夺土地,地主富户兼并土地,使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元朝政府承认:各地的地主一般多从“佃户身上要的租子重,纳的官粮轻”。徭役不均的现象也日益严重。以元末福建崇安为例,富豪只占全县纳粮户的九分之一,所占土地却有六分之五,而官府却将富户应承担的徭役强加在“细民”身上,“贫者受役旬日,而家已破”。
而朱元璋建立的大明,从现在来说,问题很大,军事,政治制度,经济这三方面都很难办,朱雄英现在是真的想从农村包围城市,但是他知道,他不能,因为他是皇太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