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空印案
洪武十三年正月末。
此时胡惟庸一案已经爆发了十几天了。
老朱已经在早朝上发了好几次脾气,因为他刚组建的锦衣卫查到了很多的东西。
胡惟庸爱权这事他知道,以前这种事也发生过,但他也只能生生闷气,毕竟是丞相,不可能因为这就换丞相吧。
可是老朱没想到,胡惟庸还敢欺上瞒下,把说他坏话的奏折全给拦下了。
不仅如此,他还收受贿赂,并且来者不拒,他还结党营私,还与元人勾结,企图造反。
那天胡惟庸邀请他去丞相府,就是准备造反。
前任丞相李善长也参与其中,再加上胡惟庸的门生故旧,二者加起来,很多的官员都脱不了干系。
勋贵当中的陆中亨和费聚也参与其中,为其收拢士兵。
他还让明州卫指挥使林贤出海招揽倭寇。
还派出元朝旧臣向元朝称臣。
虽然还没到约定的时间,这些事情还没有发生,但是这些事情都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胡惟庸想造反。
对于胡惟庸造反这事老朱表示呵呵一笑,毕竟书生造反三年不成,这句话老朱还是知道的,老朱表示他还能拿得动刀,自己的那些老弟兄也都还没死光。
但是有这么多人参与进去这是他没想到的,尤其是李善长和勋贵都参与了进去,还是两个侯爵。
这是老朱没想到的,权力就这么让人迷醉,这么多人都参与了进去,想推翻自己。
自己给他们的不够吗,不就是让他们起的早点,睡得晚点,干的多点,俸禄也没有亏待他们。
自己不也是这样一天天过的吗?
老朱有点不解,不过既然选择了造反,也就说明他做好了灭九族的准备,那就不要怪我了。
老朱如此想到,不过现在还是先去看看自己的好大孙今天学的怎么样。
皇城大本堂,这里是朱元璋的皇子皇孙学习的地方。
(大本堂是明初宫廷藏书处所之一,位于当时南京皇宫东部。关于大本堂设立的具体时间,应在洪武元年十一月,朱元璋建大本堂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延请名儒教授太子、亲王,因而,大本堂首先是用作为太子、诸王读书之所的。 此外,朱元璋还“选民间之俊秀及公卿之嫡子,入堂中伴读”。
大本堂作为太子读书受教育的场所,其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后来太子朱标读书改在文华堂。《明史》卷三十一《礼志》九“东宫出阁讲学仪”条下说“太祖命学士宋濂授太子、诸王经于大本堂,后于文华后殿” ,卷七十三《职官》二“詹事府”也说:“洪武初,置大本堂,供太子、亲王读书。已而,太子居文华堂。”文华堂当是文华后殿之名。太子朱标迁至文华堂之后,诸亲王也从大本堂离开,回到各自府第读书。明廖道南《殿阁词林记》卷二十称:“国初置大本堂,取古今图书充其中,召四方名儒教皇太子、亲王其后,皇太子读书在文华殿,而亲王则出就所居府。”
大本堂不仅是太子、诸王读书学习之所,也是明太祖与臣下讨论国事的场所。他尝召宋谚“议五等封爵,召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另外,明太祖常常亲临堂中,与东宫各官员商榷古今,评论文字。
既然是读书学习之所,大本堂当然应该有藏书。大本堂中的藏书来自当时宫中,亦即从宫中选取适合用作教导之书存贮其中,而非将宫中所有之书都移置其中。由于洪武元年宫中藏书不太多,移入大本堂的书也不可能太多。这些书主要包括一些经史类的典籍,据《馆阁类录》载:“(洪武二年夏四月)己已,命博士孔克仁授诸子经上谕之曰联诸子将有天下国家之责教之之道,当以正心为本。心正则万事皆理矣。苟导之不以其正,为众欲所攻,其害不可胜言。卿等宜辅以实学,毋徒效文士记诵词章而已。”可见朱元璋对太子、诸王的读书范围是有限定的,主要为有益身心与国家统治的传统经书和史书。
事实也是如此,洪武元年,朱元璋曾问朱标最近与儒臣讲说经史何事,朱标回答说:“昨讲《汉书》七国叛汉事。”另外,《明史》载:“詹事统掌府、坊、局之政事,以辅导太子。凡人侍太子,与坊、局翰林官番直进讲《尚书》、《春秋》、《资治通鉴》、《大学衍义》、《贞观政要》诸书。”《明太祖实录》载:(洪武四年三月)庚子,上命皇太子观《元史》世祖时事,告之日:“世祖虽能立国,而制度甚疏阔,礼乐无闻,故政事不及汉唐;况能复古乎?”说明太子、诸王所读以传统经史为主。另据苏伯衡《苏平仲文集》载:“今大本堂有《鹅群帖》,大令真迹也。”可见大本堂还藏法帖,想来是为教太子、诸王习书法所用之教材。 )
很多人可能觉得古代的王公贵族,皇子皇孙活的很舒服,声色犬马,每天就是带着几个狗腿子上街调戏小姑娘,但其实不然。
古代的皇子皇孙活的其实不轻松,以明代皇子的学习生活为例,贫农出身的农村娃朱元璋,进了城,当上皇帝之后,就极为看重孩子的教育问题。
朱元璋不但从小就给孩子找名师,上一对一私教,除此之外,还要找几个优秀的好学生,来引导皇太子学习兴趣,而且每天还要有考核。
书上记载说:
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建大本堂,置古今图书于其中,并令四方名儒训导皇太子,选才俊之士作为伴读,其后逐渐发展,形成每日讲读的制度。
每天早朝过后,先由侍读官陪伴太子,读《四书》、史籍。而且凡所读之书,三日后,要求皇子们都要背诵熟练。
除此之外,朱元璋对于皇子们,还有很高的书写字体要求。
这些皇子们,每天听完老师们讲解所读内容之后,还要再由侍书官指导练字。
一天练习多少呢?春夏秋,每日百字,冬天,每日五十字。
以清朝皇子为例:
和清朝的皇子比起来,那明朝的皇子们的学习压力,已经轻松很多了。
清朝的皇子们的学习,那才叫一个变态。
清朝规定,皇子6岁(虚岁)起,就要开始上学去读书了。皇子读书的时间为“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5点至下午3点。
虽然是凌晨5点开始上课,但实际上皇子需凌晨4点,就要到书房开始复习前天的功课。
所以这些年幼的皇子们,一天就要学习超过11个小时。
而且清朝皇家教育的规矩极严,我随手给大家挑选几条:
1、皇子们在上书房读书时候,要始终正襟危坐;
2、夏天不管多热,不许摇扇子;
3、午饭时候,侍卫送上饭来,老师先吃,皇子们在另一旁吃,吃完不休息,继续上功课;
4、每学一个字,即要写100遍,一段课文,要朗诵120遍;
而且清朝皇子们,还有一个更残酷的规定,那就是:
根、本、没、有、寒、暑、假!
清朝皇子们的学习生活是极为辛苦的。老师和皇子都是全年无休,只有在各大节日如:元旦、端午、中秋、皇帝的生日,才会放一天的假。
一年一共就休息5天,连除夕也不放假。
如果遇上一些关心孩子教育的皇阿爸,比如康熙,那皇子们就更辛苦。
康熙下了朝,一般就要来皇子们读书的地方,开始考核皇子们学习情况。皇子们先到外面台阶下面,迎接康熙。
等康熙落座之后,就要拿出书来随便点一段,皇子就要开始背,背时要一字不错才可以。
影视剧《如懿传》中皇子学习剧照
而且和很多虎妈狼爸一样,康熙为了更好的“鸡娃”,干脆给皇子们读书的地方,起名叫做“无逸斋”。
啥意思?
就是告诉皇子们:不要闲着,不要贪玩,不要贪图享乐。
不过别说,康熙自己亲自教育的两代皇子皇孙当中,没有一个纨绔子弟。
其中四儿子雍正是一个很杰出的皇帝,皇三子胤祉也是很杰出的一个科学家,他主持编修《古今图书集成》,为中国文化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康熙亲自教育的孙子乾隆,也是一位很杰出的皇帝。
应当说康熙的教育是成功的。
所以各位抱怨孩子太累的家长,看看古代的皇子们,就知道现在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其实并不是太辛苦了。
至少还有寒暑假,对不?
这些暂且不提,朱元璋以下早朝就直奔大本堂,来看自己的好大孙。
他一来,所有人的都跪下了。
喊父皇,喊皇爷爷,陛下的什么都有。
宋濂更是乘此机会大声说道:“胡惟庸一案,请陛下只诛首恶,放过无辜之人。”
“宋卿,做好你该做的。”朱元璋面无表情。
一转头,他就满脸笑容。“大孙,今天学了些什么啊。累不累啊”
“爷爷,这些书我看一遍就记住了,就是不理解他们的意思。”
“乖孙真棒,没事这不是有宋卿在吗,你请教他就可以。”
“爷爷,明天朝会我可以去吗?我有事情汇报。”
“朝会,可以是可以,但是你去干什么呢?有事直接给爷爷说不就得了,还需要你去朝会,那可是很累的,你可要站两个时辰呢。”
“爷爷,就是一些数据有问题,我想问问朝堂上的大臣们数据有问题的原因。到时候爷爷可不要生气哦”朱雄英一脸呆萌。
“也不是不行,行吧,爷爷答应你了。”
朱元璋没想到自己的好大孙给自己挖了一个好大的坑。
胡惟庸案已经来了,那就让空印案也一起来吧。
(按明朝规定,每年各部政司、府、县都要向户部呈送钱粮及财政收支、税款账目。户部与各布政司、府、县的数字须完全相符,分毫不差,才可以结项。如果有一项不符,整个账册便要被驳回,重新填报,重新盖上地方政府的印章。
朱元璋时明朝的首都在南京,全国各地官员都要到南京来报送账册。当时上缴的是实物税款即粮食,运输过程中难免有损耗,出现账册与实物对不上的现象是大概率事件。稍有错误就要打回重报,江浙地区尚好,而云贵、两广、晋陕、四川的官员因当时交通并不发达,往来路途遥远,如果需要发回重造势必耽误相当多的时间,所以前往户部审核的官员都备有事先盖过印信的空白书册以备使用。这原本是从元朝既有的习惯性做法,也从未被明令禁止过。
朱元璋发现空印这种做法后,极为敌视。它的部分原因是,他非常不喜欢蒙古元朝时代已经出现的官僚们的舞弊行为。他严厉地对付带有这种意味的行为。使用空印会给贪污大开方便之门。
发生“空印”事件后,史载,朱元璋的反应是“盛怒”,认为这是欺罔行径,丞相、御史都不敢谏言 。下令,主印官员处死,副手以下杖一百充军。
同年有星变,朱元璋下诏求言,有浙江宁海人郑士利上书朱元璋。郑士利兄,乃湖广按察使佥事郑士元,受空印案连累坐牢,为避免被认为是“有假公言私者”,等到郑士元出狱后,郑士利这封上书才上交到朱元璋手上。郑士利上书数千言,言数事,其中空印事尤详。
郑士利认为,陛下欲治罪这些空印的官员,是唯恐奸吏得到空印纸,弄虚作假危害老百姓,但这是不可能的,并提出了四个观点 :其一,空印账册盖的是骑缝印,具体到每张纸上印迹并不完整,与一纸一印不同,即使流散出去,也办不成什么事,何况这盖了章的白纸也是轻易拿不到的。其二,钱粮这些账目数字,府必合省,省必合部,出入对错,最后户部说了算。而部省间距离,远则六七千里,近亦三四千里,一旦有错,一次往返差不多要一年时间。先印而后书,这是权宜之计,且由来已久。其三,国家立法,必须要有明确的法律,而后根据法律惩处违法者。但是,立国并没有针对空印的法律,大家一直是这么做的,并不知道有罪。如今一旦治罪,不能服人。其四,国家培养一个合格的官员很难,能位至郡守的官员,都是数十年培养所成,这些官员并非草菅可割而复生。
朱元璋看罢郑士利的上书后,大怒,命令丞相御史追查幕后主使者。郑士利笑道 :“顾吾书足用否耳。吾业为国家言事,自分必死,谁为我谋?”最终没查出幕后主使,郑士利被流放。而且不但空印案中的官员没有因此被赦免,就连已经释放的郑士元也受此连累被抓起来流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