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醉酒赋诗
中平十一年(194年)夏初,杜如晦带着朔方刺史的绶印,在吕布与两万并州狼骑的护卫下离开襄阳渡过汉水往北走马上任而去。
与此同时,接纳匈奴的旨意也传遍了九州。
圣旨一出,朝堂之上虽然没有什么声音,但襄阳城中却多有人议论,就连朝廷官员也有人对此事表达不满,弄的新上任的御史中丞张松忙的不可开交。
杨陵以田丰为御史大夫,平衡张三符手中的权利之后,也将张松安塞进了御史台。
自从杨陵将刘辩送回洛阳之后,他便加大了对各级官吏的监察力度。
杨陵占据江东与两淮之后,地盘虽然扩大了将近三分之一,但地方的叛乱仍然时有发生。
一方面,杨陵将沈城调到了寿春,让戚继光领兵一边剿灭倭寇一边镇压叛乱。
另一方面,则加大了对中枢与地方官吏的监察。
设立御史台,一石二鸟,杨陵也就顺理成章的定下来了。
如今的大汉,出现了一种怪异的现象。
河北与雍凉诸侯割据,徐州、青州、豫州、兖州虽然是曹操、君忘尘割据,但名义上还是听从杨陵的指令的。
而杨陵掌控的汉室正统,却形成了洛阳汉帝与公卿,襄阳楚公与内阁六部两个朝廷并存的局面。
名义上,杨陵依然尊汉天子刘辩,每天都有往来洛阳与襄阳之间的快马传递公文,以及每隔一段时间都数百车楚公杨陵供奉给天子的宝物珍玩。
但实际上,传送的都是一些哪里出现了祥瑞、哪里丰收等无关紧要的事情。
至于每月那些无数满载“珍玩”的马车,里面装的全是工部新研制的兵器、战甲,以及拆卸的攻城器械。
气吞万里的杨陵,已经不能忍受皇甫麒占据八百里秦川与凉州之地了。
重新被杨陵任命为户部尚书的荀彧承向杨陵进言,皇甫麒占据凉州之后,甄有钱开设的通往西域的商路就此断绝。
此前,甄有钱仅仅靠西域这一条商道就能支撑杨陵征伐巴蜀,足见开拓西域的好处。
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杨陵如何能放过皇甫麒?更何况他手里还有一个“炸弹”刘协。
平定两淮之后,杨陵便授命张三符与洛阳的赢长生借进贡天子之名,运输军械给岳飞,从而躲避雍凉的密探。
而重开朔方刺史部,并非是杨陵好大喜功,而是为了征伐雍凉。
潼关天险,汉中路远。
若是以精锐暗渡黄河,绕过潼关,以雷霆万钧之势直插关中,再以汉中之兵北上,宛洛之兵攻潼关,则雍凉可定。
这才是杨陵向麾下众臣们疯狂暗示,不惜给出一个封疆大吏官职都要重开朔方刺史部的原因。
楚公府内院书房之内,巨大的舆图铺设在地面,山河城池历历在目。
杨陵手提宝剑,脚踏在九州舆图之上,目光决然的望着风陵渡以北沉声道:“区区一个王爵算什么?我要的是雍凉之地,我要的是威震天下,宵小之辈不敢侧目!”
而与此同时,襄阳城中醉月楼上,不久前张三符与南宫逸坐的位置上,一个人醉酒了。
“我没醉!不用扶我!公····公大才!当扶一扶北地百姓啊!”苏轼醉眼朦胧,须发凌乱,一把推开了想要搀扶他的范仲淹。
范仲淹有些不忍道:“子詹,楚公此举,也许有更深的谋划啊。”
苏轼一愣,转身瞪着范仲淹道:“什么谋划?!兄不闻北地胡虏滚滚铁蹄之声乎?兄不闻北地百姓哀嚎之声乎?”
“哈哈哈······纵横南北平烽烟,少年侯爵天子前。经略荆襄问疾苦,亦解万民于倒悬。”
“蛟龙醉问···呜呜,苏子由,你放开我!”
一旁的苏辙闻言,顿时大汗淋漓一把捂住了苏轼的嘴:“范兄,家兄醉了!家兄醉了!”
哪知道苏轼蛮劲起来,一把推开苏辙,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继续吟诵道:“蛟龙醉问北地事········”
苏轼的诗,前两句倒没什么问题,讲的是一个小将军南征北战屡建奇功,被天子赐侯爵。
后来治理荆襄之地,解救百姓于危难之际,但后两句画风,就变了。
饶是范仲淹老成持重,但此时也被苏轼的诗句惊出一身冷汗。
他连忙上前,扶住苏轼就往楼下走。
被苏轼推翻在地的苏辙也连忙爬了起来,跟着下了楼。
次日,承乾殿。
杨陵跪坐于玉案之后,听完了兵部关于诸葛亮打算秋收之后征讨南中的奏报。
杨陵微微颔首道:“逆贼江思明龟缩南中,蛊惑蛮人作乱,今岁务必平定南中!”
逃到云南的江思明也是杨陵心头的一块心病。
虽然江思明实力弱小,但他躲在云南要是趁着蜀中之兵北伐关中时跑出来捣乱也是非常头疼的。
灭亡江思明,与重开朔方郡,在杨陵心中拥有同样重要的位置,这也是杨陵让诸葛亮入蜀的原因。
殿中众将齐声道:“楚公英明!”
杨陵顿了顿道:“今日廷议,若无要事,就散了吧。”
“下官,有事启奏!”
杨陵抬眼望去,只见那人身材短小,面容丑陋,正是是御史中丞张松。
本来杨陵打算廷议之后,回去考教一下长子杨烨、次子杨承的学业,见张松有,抬起的屁股又坐了下来。
“说!”杨陵淡淡的说道。
张松手持玉圭,大声道:“下官御史中丞张松,弹劾翰林院编修,苏东坡!妄议朝政,诽谤楚公!”
说完,张松从袖口里取出一个小折子,双手举过头顶。
玉阶下的执金吾典满上前接过折子,然后递给了杨陵。
此时,御史大夫田丰眉头皱起。张松弹劾,并没有提前告知田丰,很明显这是想露脸争攻。
而杨陵则心中嘀咕道:“苏轼什么时候跑到翰林院去做编修了?”
其实杨陵只是提出了科举的框架,执行细则上,是吏部与礼部共同商讨后内阁讨论完成。
按照杨陵最初的设想与限制条件,科举高中的人才一是下方地方历练,像诸葛亮、张居正、徐庶、海瑞,这些人都在基层做过县令。
还有一类那就是入翰林院。
房玄龄读了苏轼的文章,觉得士子文采斐然,就大笔一挥,去翰林院休书去了。
房玄龄也纳闷,张松怎么突然要弹劾一个新科进士,两人也没交集啊。
就在此时,一声怒吼与重物落地的声音响起,打断了房玄龄的思绪。
“好个苏东坡!好大的胆子!”张松的折子被杨陵狠狠的砸在殿中,群臣皆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