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成为世界首富 > 第352章 传奇一生

第352章 传奇一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众所周知,香港英资汇丰银行是香港金融界的巨头,是100年来香港资金最雄厚的银行。

    凭着自己流利的英语和娴熟的业务,1956年,以一艘船向汇丰银行承作抵押借款,得到桑达士的同意,取得了一小笔贷款。

    稍后,他又得到一个用100万美元买一艘7200吨船的机会,而且也找到了租主了,可是没有钱,买不下船,怎么办

    于是他向桑达士贷款100万美元,

    100万美元,在当时绝对不是小数目,桑达士认为简直是开玩笑!

    一无资金,二无保证金,万一赔了怎么办,但是他利用租船人迫切心情,竟然真的弄来了一张75万美元的&34;信用状&34;。

    桑达士对这个年轻人的毅力算是彻底折服了,他同意贷款。

    这次&34;空对空&34;的胜利,是他与汇丰银行建立借贷关系的开始。

    在后来的无数次借贷合作中,他以诚信为本,取得了银行的信任和支持,使自己事业的发展有了一个雄厚的资金来源。

    后来,他作为&34;亚洲第一人&34;荣任汇丰银行董事。

    事实上,就是这种稳扎稳打的方式让他区别于其他的船主,最后坐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

    1956年,埃以战争爆发。

    由于苏伊士运河关闭,货物积压严重,海运业务十分兴旺,别人劝他趁此机会大赚一笔。

    但独具慧眼的他仍然按照旧的租金为东南亚的老雇主运货,以避免与实力雄厚的西方船主直接竞争。

    果然,十几年后,埃以休战,西方大批商船无事可干,还要耗费惊人的费用去维修、管理。

    而他的船仍然稳扎稳打地立足于东南亚,业务蒸蒸日上。

    弃舟登陆 在海洋上,他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但他并不满足。

    70年代,他决定逐步把重心转移到陆地上来。将赚得的部分财产投资于越来越红火的房地产业,兼营酒店和交通运输。

    为了在陆上也能取得海上那样辉煌的成就,他和英国资本集团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这就是著名的&34;九龙仓&34;之战。

    在当时,&34;九龙仓&34;是香港四大洋行之首的怡和洋行旗下的主力,也是香港最大的英资企业集团之一。

    在别人的帮助下,他暗中购入了大量&34;九龙仓&34;股票。

    1980年4月,他属下的隆丰国际有限公司宣布,已控制了约30的&34;九龙仓&34;股票。

    而怡和财团属下的另一个主力置地公司手中才有约20的&34;九龙仓&34;股票,形势对怡和财团明显不利。

    为了保住&34;九龙仓&34;,置地公司气势汹汹地调动了大批资金,以100元一股的高价收购&34;九龙仓&34;股票,想把他从&34;九龙仓&34;中挤出去。

    他面对强敌,沉着应战,奇迹般地在三天之内调集了21亿元现款,只花了两个小时,便使&34;九龙仓&34;股份增加到49,彻底控制了这个企业。

    一向看不起华人资本的置地公司,不仅没有争得&34;九龙仓&34;,还伤了自己的元气。

    这次战役轰动了整个香港,大长了华人志气,打击了英资财团的嚣张气焰,他在谈笑之间,调集了20个亿的事情,也成为一个传奇。

    1985年,又以5亿新加坡币夺得英资集团会德丰股权,成为继眼镜李入主和记黄埔之后,夺得英资四大洋行的第二个香港人。

    1986年,他又一举收购香港另一个发钞银行渣打银行145的股份,成为该行最大的个人股东。

    船王&34;弃舟登陆&34;创造了又一个奇迹!

    至此,他的海上王朝和陆地王国都达到了顶峰。

    他的财富也多得令人咋舌,有人说他曾经考虑买下一个国家。

    他自己也开玩笑说:&34;我不愿意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财产,因为害怕由于不知所措而引起心脏停止跳动。&34;

    但是有多大的成功,就会付出多大的辛苦,同一切成功的人一样,他之所以能够称王于海上,是因为他刻苦钻研、勤奋不已,有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海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千头万绪的航运经营知识。

    他又是半路出家,怎么就变成了专家,他的回答很简单:&34;看看书嘛!&34;

    仅仅几个字,看似轻描淡写,寓意却是十分深刻的。

    他好学不倦是出了名的,就是靠这种精神,永不疲倦,永不停滞,他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香港拥有船舶450多万吨,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航运中心之一,而这些发展是与他对航运事业的贡献分不开的。

    由于他在国际船运中的地位,他受到各国首脑和大企业家的关注和赞赏。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封他为爵士,比利时国王、巴拿马总统、巴西总统、日本天皇都曾授予他高级勋章。

    这是世界上任何大企业家都未曾获得过的殊荣。

    英国前首相希思曾特地邀请他到别墅赴宴,详细询问他的经营方法。

    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举行就职典礼时,特邀包玉刚作为贵宾参加。

    他的电话可直通白宫,随时可与美国总统对话。

    尽管这样,他却是一个朴实无华的人,一个勤俭节约的人,他从来不允许自己和亲属的生活过分奢侈。

    他每年只准许家属在夏威夷度假10天,他的女儿们一次只能买一双鞋,他从不让孩子参加香港&34;富翁环球游览团&34;

    他一直遵循着父亲的教诲:&34;脚踏实地地工作,平易近人地待人,身体力行地做事。&34;

    1991年9月23日,他因病在家中逝世,享年73岁。

    引起了世界巨大轰动,他的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他一生的成功秘诀就是坚持“宁可少赚钱,也不去冒险。”&34;稳定就是一切&34;的信条。

    他说一生还有许多的趣闻佚事,比如船王回乡办学碰钉子。

    &34;宁波的面积是香港的十倍。香港550万人口,有4所综合性大学,而宁波500万人中,没有一所大学。在全国向四化进军、宁波要改变面貌的今天,高等教育那么落后,怎么行呢&34;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